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

痛苦與受苦是不同的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
        「痛苦」「受苦」是不同的。痛苦是一時的,過一段時間忘記就消失了;而受苦是持續的,一直持續糾纏的,想甩也甩不掉。

         「痛苦」是一種養分,克服了反而會讓人更有成就感;「受苦」則是一種折磨,長期下來只會留下心底的創傷。明明碰到同樣的痛苦,但是為何有些孩子會留下創傷,有些又能輕易地克服呢?

        「痛苦」「受苦」最大的差別在於「記憶」。「綿羊」比「鴨子」的記憶力更好,也因此更容易感到痛苦。如果你欺負一隻綿羊,即使是隔一個月,牠再次看到還是會害怕。「鴨子」的記憶力相對不好,即便你剛剛拿刀子架著牠的脖子,過一陣子馬上的也會忘光光。

        有時候「記憶力」太好,也是一種痛苦的事情。當孩子面臨一個傷痛時,請不要一再地詢問孩子,那無疑是強化記憶,只會讓孩子更為難過。幸運地,孩子的記憶力是有限的,帶孩子去玩一趟,灌輸一個新奇有趣的經驗,反而更容易解決問題。很多時候,孩子早就忘光光了,反而是大人不願意遺忘,而將小衝突強化成難以遺忘的記憶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在意痛苦的「強度」,擔心孩子會不會因此而心靈受傷,但其實「頻率」才是真正的關鍵。即使是小小的痛,如果一直持續不斷的發生,也都會讓人精神崩潰的。回想一下,你有沒有被蚊子騷擾,每天晚上叮好幾個包,搞到你連續兩、三晚都睡不好。單一事件爸媽不用擔心,但如果每週持續出現的小問題,才更要注意,因為「受苦」比「痛苦」更難以讓人忍受。

         此外,「痛苦」如何結束,比如何開始,更影響我們的感受。人們都有趨吉避凶的本能,讓我們直覺地想要立即逃離痛苦,但大腦機轉卻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。如果一件事情,在你覺得最痛苦時,突然地立即結束,人們往往會學會再嘗試避開一次,因為那真的太可怕了。 相反地,如果痛苦過了最高點,緩和一些時間再結束,大腦反而會比較容易接受,甚至覺得這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。結果下一次再碰到時,反而會比較願意再試著去面對。 你不覺得很有趣嗎?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學習時,難免也會碰到「碰牆期」,怎麼樣都搞不定的情況,這時爸媽更要有智慧來面對。不要每次都將「難題」放在最後面,搞到孩子每次都在哭泣中結束,那無疑是教導孩子逃避。每學習總是在「痛苦」「淚水」中結束,孩子又如何會喜歡學習呢?你說不是嗎?相反地,我們應該將難題放在中間。做完難題後,再給一、兩題一定會的小題目,讓孩子恢復自信。透過這樣小小技巧,給予孩子一點點的緩和時間,得到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。

        長大是一種痛。不會總是快樂的,難免會碰到挫折,也會嘗到一些「痛」。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呵護,不讓他受到任何一點傷,而是有技巧引導孩子,克服小痛而成長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