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

陪孩子睡其實很累

      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因為工作的關係,總是早出晚歸,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真得不多。加上在深夜寂靜的時刻,更是可以趕稿的好時刻,所以已經很習慣凌晨兩點才睡覺。不僅是我習慣,連孩子們也都習以為常。有時難得我待在家裡,兩位寶貝跟著媽咪要去睡覺時,小女兒還很訝異我為何坐在客廳,半開玩笑的說:「爸爸出去,趕快寫字.......



        雖然跟兩位寶貝的感情很好,但是每天要睡覺的時候,媽媽總是最重要的。但是,生活總是有許多不能預期的事情。這周日,難得換我壓孩子睡覺,早早八點半就上床睡覺。其實,我不太記得她們哪時候睡著,在說完兩本繪本之後,我就沒有什麼印象。因為我應該是第一個睡著的。

        到半夜三點半,我就清醒一半了,足足睡了七個小時,比我平常睡的還要多一個小時。但是還是躺在床上,深怕起身就會吵醒他們,結果在床上翻來翻去,就是一整個睡不著。到了四點半,真得是一點睡意也沒有,只好起床幫兩位寶貝蓋被子。整個頭腦有點脹痛的感覺,太陽穴也隱隱可以感覺到脈搏的跳動,原來陪孩子睡覺其實很累。

        大人和小孩的「睡眠時間」真得是有差,就像是電池規格不一樣,我們是 2A的「快速充電」,孩子卻是「慢速充電」。真得要一起睡覺、一起起床,老實說還真得有點困難。在睡眠時,正是大腦的腦脊髓液代謝的時間,將代謝出來的廢物清除,也就是「大掃除」的時間,才能讓孩子隔天有個「清醒」的腦袋。 正因如此,「睡眠」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,需要十個小時左右才會足夠。

        大人的睡眠時間相對就縮短了許多,大約六至八小時也就足夠。如果硬是陪著孩子睡上十多個小時,反而不是休息,而會越睡越累。就像是充電充過頭一樣,常常睡醒就感覺到頭痛欲裂,精神也不好。陪孩子一起睡,其實一點也不輕鬆,反而是一個「技術工作」喔!所以,爸爸請多給媽媽一些鼓勵喔!

        爸爸媽媽都很疼孩子,很享受和孩子黏在一起的感覺。但是,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等到升大班時,也正是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,想要變得獨立的時刻。這時正是練習分房睡的好時機,成功的機率也最大。「分房睡」最好避開在冬天時刻或是換學校的時候,這些時刻孩子都會比較黏人,所以也就比較難成功喔!


         陪孩子睡覺,真得不簡單,請多得媽媽一些鼓勵。請趁孩子漸漸長大,鼓勵孩子分房睡吧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174

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

向左走,向右走~每個孩子都不同
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我一直都很喜歡幾米的繪本,特別是「向左走  向右走」。當有了兩個孩子之後,更有另外一番感受,即使是一起長大的寶貝,卻各自擁有截然不同的個性,擺明就是不往一個方向走。



        姊姊的眼淚像水龍頭,妹妹卻是一個嘴硬都不哭。 姊姊只要覺得自己做不好,眼淚就流不停,還是一滴一滴的落。 要她不要哭,沒有什麼大不了了,她就會抬頭微笑,但是眼淚依然會默默地從眼眶中流出來。相反地,妹妹則是完全不認輸,凡事不低頭,一定要做到好才願意收手。當然,做錯事也不低頭,就會跟大人僵持在那裡。但只要柔聲的說我們都很愛妳,要乖乖的,就會默默地哭。

        都是住在同樣的家,用同樣的帶法,但是孩子的個性就是不一樣。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那不是偏心、也不是順著孩子.......... ,而是孩子的特質不同,所以帶法也會有所不同。 請不要陷入公平的迷思,「絕對公平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,對兩個孩子說一點也「不公平」。而是給予不同的引導,讓孩子都可以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,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。
        俗話說:「三歲看大,七歲看老」。從兒童發展的歷程來看,也滿有道理的,只是三歲看的是「天賦」,七歲看的是「個性」。在三歲時,發掘孩子對於哪些事情特別有興趣,在哪裡有天賦,只要順著引導就能看出長大的成就。相反地,孩子的「個性」需要循序漸進地發展,透過信賴、自我概念、自信、權力、自我控制的發展,當孩子七歲時就基本定型,成為終生的「基本人格」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要分辨「天賦」與「個性」,我們應該要順著孩子的「天賦」,引導孩子發展出自己優點;相反地,我們不是順著孩子的「個性」,任由它自由發展,而是要給予適當的堅持與規範。但是,我們常常做相反地,逼著孩子學他不喜歡的才藝,但順著孩子隨意的亂發脾氣,也難怪在家裡常會雞飛夠跳的。

         先接納一個事實,「每個孩子都不同」,不要比較或強迫修正,硬要孩子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。順著孩子發展出他的天賦,培養孩子的自信心,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後續的心理發展——「權力」與「自我控制」,幫孩子培養出完整的人格。

      「關鍵」不是順不順著孩子,而是要先學會分辨「天賦」與「個性」的不同。「問題」不是公平不公平,而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帶法自然也就大不同了。
      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120


換孩子說故事給你聽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隨著孩子進入中班,突然之間講話就像是小大人一樣,可以講長篇的道理。特別是小女生,真得是滔滔不絕,可以整天說不停。有時真得會很希望,可以讓她的嘴巴停一停,讓耳根好好的清靜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 換個角度來看,「愛說話」也沒有那麼不好,特別是重視「表達能力」的現代社會。想想看一個人,如果可以把故事說的生動有趣,讓人豎耳傾聽,也就更容易打動人心。說一個「好故事」往往比講一個「大道理」,讓人更願意傾聽,也更容易說服別人。想想看許多偉大的領導者,不也都是善於使用「小故事」來引導別人的想法呢?對於孩子而言,「說故事」也是非常重要的技巧,可以讓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,在團體中獲得矚目。

        在五歲左右,孩子開始會想要搶著「念繪本」給大人聽,模仿你說故事的樣子。這時,請不要阻止孩子的熱誠,而是將繪本交給孩子,讓孩子嘗試看看。當然,孩子不可能說得非常完整,但請不要打斷孩子,糾正他的小錯誤。你唯一需要的,就是當一個瘋狂的粉絲,認真的傾聽他偉大的「表演」。即便是孩子童言童語的,把「三隻小豬」的故事,不知不覺得說成了「七隻小羊」,看著她認真得模樣,也請務必要帶著微笑,傾聽到最後一刻,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。因為你願意傾聽,孩子才會願意表達,喜歡與你分享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犯的錯誤是,過度強調故事的「正確性」,但卻忽視孩子的「感受」。就像是如果你站在台上演講,台下的聽眾三不五時就打斷你,你覺得你能繼續講下去嗎?孩子畢竟是在練習階段,不能將故事說的完整,所以更需要你的包容,而不是糾正。當孩子卡住說不下去,露出需要協助的眼神時,也請你心領神會的,偷偷的幫孩子一下,講出下面的關鍵字句,引導孩子把故事說完,讓孩子享受到「說故事」的成就感,那比說得正確還要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是愛說話,而是想要與你「分享」。如同去看了一場好看的電影,會迫不及待的與同事說,但又要小心不可以透漏太多。就是因為想要「分享」,孩子會喜歡「閱讀」,不只是說給你聽,也會說給他的朋友們聽。相反地,如果看了一大堆的書,卻連一個「聽眾」也沒有,那就算看完又有什麼有趣的呢?

        「分享」就是孩子喜歡「讀書」的關鍵,而「說故事」則是孩子分享的方式。請傾聽孩子說故事,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,從與你「分享」的過程中,孩子就越來越喜歡看書,也才越來越喜歡學習。讓孩子在每次「說故事」中練習,孩子自然也就會講得越來越好,越來越有條理,漸漸地發展出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 在睡前親子共讀時,除了念繪本給孩子聽,有機會也讓孩子念繪本給你聽,你的聆聽就是孩子最好的獎勵,也是讓孩子「愛閱讀」的關鍵喔!。

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093

不預期的鼓勵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為了讓孩子表現的更好,所我們常會使用「獎勵品」,鼓勵孩子加點油,這是無可厚非的。但有時候,請不要忽略「不預期」鼓勵的重要性喔!


        不是預期下的鼓勵,往往反而是最有效率的。聽過我演講都知道,我最喜歡用交往中的「情侶」來形容親子關係。而我們給予的「鼓勵」就像是情人節的禮物,讓人又期待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口。但是,如果每次都要等到情人節當天,收到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物,倒不如偶爾突然收到一朵玫瑰花,更讓人感到驚喜與甜蜜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我們何嘗不是在跟孩子談一場「戀愛」。對於孩子而言,爸媽就是他們第一個戀人,也是他最依戀,也最信賴的人。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愛,不應該總是在孩子達到目標之後,這樣「有條件」的關愛並不恰當。很容易讓孩子以為,所有的東西都是「有條件的交換」,而不是父母對自己的喜愛。很多時候,小小的一個「不預期的鼓勵」,往往更能傳遞我們對孩子的疼愛。如果讓孩子覺得「」是一種要求的話,往往就會導致錯誤的交男女朋友的觀念。

        與在期末考完後,依照成績給予獎勵,買平板、買手機當作獎勵。倒不如在孩子辛苦讀書時,給一杯柳橙汁,跟她溫和地說一句:「辛苦了」。讓他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,得到鼓勵與關注,那反而會讓孩子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你的疼愛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將所有的「鼓勵」,都建立在「成績」之上,那麼你愛的究竟是孩子,還是孩子的「分數」?帶孩子不是雇員工,更不是發薪水,並不是一切都要看考績,才給予回饋。當所有的一切都是「有條件」的,那就不是出自內心的關懷,而是成果來做「等價交換」。那無疑是告訴孩子,你愛的其實是他的「分數」,而不是他的「努力」。

       不預期的鼓勵,即使是小小的,但卻可以讓我們深深地記得,久久難以忘記。當孩子表現好時,適時地給予孩子獎勵與鼓勵,並不會讓孩子變現實,也不會變得依賴。但是,也請不要將所有的關愛,都標上價格,好像是在便利商店的架上販賣,那樣反而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。如果連最親密的家人,疼愛都是「有條件」的交換,孩子又如何能學會愛人呢?

       「愛」是一種給予,而不是要求。不要讓我們的愛,變成禮物的「交換儀式」,這樣只會讓孩子們變得混淆,而變成一個只會「有條件」去愛人的「恐怖情人」


同文請見《親子天下嚴選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