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

你的臉很醜,你一定很難過

       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,因為新書即將出版,常需要熬夜趕稿。加上中心原本的工作,所以基本上是從週一到週日,每天工作十二小時的情況。真得有一點分身乏術的感覺,雖然一大早就灌一杯Espresso,但是還是掩不住疲憊。特別在晚上八點時,會感到特別的疲倦,所以難免笑容也就少一點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連續趕稿三天後,正巧那天特別的忙,一路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八點。正準備要休息喘口氣時,碰到一位國小一年級的小男孩,慢慢的向我走過來。他很認真的看著我,慢慢地對我說:「你的臉很醜」。



         我當時真得被嚇了一跳,心裡想「這孩子講話真不好聽」,但是我沒有特別做出任何反應,心想他應該說完就會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沒想到,他又接著繼續說:「你很醜,你一定很難過」。這根本是「人身攻擊」,應該要靠告他公然侮辱的,就算人長得不好看,也不會讓別人看到不舒服吧!

         但是,基於專業原則,還是要耐住脾氣。所以,我溫和的回答他:「你覺得為什麼呢?」

         小男生想了一下子,大約十幾秒後,很認真地看著我說:「我想你可能生病了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時,我突然搞懂他在說什麼,也就笑了出來。他也跟著哈哈笑起來,然後伸手出來給我抱一下。你知道他想要說什麼嗎?其實,他想說的是
.
.
.
         「你的臉很臭,是不是不舒服呢?」
.
.
.
         孩子啊~「臉很醜」和「臉很臭」不是相近詞喔!「很難過」和「不舒服」也不能畫上等號喔!他只是因為看到老師好像很累,所以鼓起勇氣想要安慰老師,只是說話技巧不好,結果反而很容易得罪別人。但是,自己卻又搞不清楚狀況,一點感覺也沒有。

         事實上,如果他說的是「你看起來很累,是不是不舒服」,你會不會覺得這小男孩超級貼心呢?你又哪裡會生氣呢?

         很多時候,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,並不是有「行為問題」,也不是「情緒障礙」,而是卡在「語言表達」不佳上面。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,而是有人耐心聽完他說的話,然後再引導出「正確表達」,讓他學習與覆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但是,他們碰到的情況剛好相反,常常是一句話還沒講完,就被大人冠上「講話難聽」的標籤。常常是連說完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,大人就急著封上他的嘴巴。既然沒有機會練習,又哪裡有進步的機會呢?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了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,而是你耐心的聆聽,與睿智的引導,讓孩子學會說好話,自然也就會越來越棒了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08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你是家人,還是客人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  家人要相互照顧,客人可以.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  「來者是客」這樣的道理,似乎很深刻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裡。我們常對家人頤指氣指,對外人溫謙有禮,卻要求孩子要永遠愛你。這樣的「衝突感」,不是孩子可以理解的,更會讓孩子感到混淆,難怪孩子們會懷疑,自己是不是被「撿到的」。


         對家人我們過於隨意,只是一股腦地宣洩情緒,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。要求孩子決定自己是要當「家人」,還是當「客人」。難道是希望孩子回到家時,說聲:「X小姐,我回來了,請問可以進門嗎?」

         在教導小小孩時,我們需要做的是「培養習慣」,而不是「說大道理」。是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,而不是給予孩子「愧疚感」。現在生活的步調快速,就連收到簡訊,好像十分鐘沒有回覆,就是不禮貌。加上四處都存在的競爭、考試、比較都是壓力,導致孩子的憂鬱風險越來越高。「壓力」超過大腦可以負荷,才是情緒失控的主要原因,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情緒有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「家庭」不是人生的「補習班」,而是「避風港」。爸媽需要是「信任」孩子的能力,讓孩子離開家裡出去冒險。「被信任」就像是一把無敵的寶劍,讓孩子化身成為蓋世英雄,勇敢去迎戰未知的挑戰。就是在一次一次面對挑戰中,孩子學習如何克服困難,從中間獲得「成就感」,才會變得越來越堅強,也越來越勇敢。

         「過度保護」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,因為剝奪孩子冒險的天性,使得孩子變得在外畏畏縮縮,在家翻天覆地的鬧脾氣。相反地,「過度高壓」確實可以讓孩子的外在表現超齡,但卻會以破壞親子之間的「依附性」作為代價。當孩子迫不及待地長大,但不是出於自我成就,只求希望可以早點離開著這個「家」,你覺得這樣好嗎?

         不論你是「暖媽」或「虎媽」都無所為,但請不要忘記「情感依附」的重要性,因為那才是「一家人」的關鍵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孩子會有勇氣、不怕跌倒,因為他知道,即使是跌得滿身是傷,爸媽都可以安撫他的傷口。就是因為緊緊相繫的信任感,孩子相信爸媽就是他的後盾,可以鼓舞、督促、引導他再次的努力,一直到獲得成功為止。就是因為這樣的「情感連結」,我們才會是「一家人」,而不是有血緣關係的「陌生人」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 我們給予孩子的是一個「家庭」,而不只是一間「房子」。爸媽對孩子是「無條件」的愛,而不是像買賣商品一樣「有條件」的交換。爸媽給予孩子的「安全感」,才是孩子能夠克服恐懼,展現勇敢的關鍵喔!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002

戒糖,也要記得交換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最近不知道為何,看到許多「戒糖」的文章。基本上,我是不支持,但也不反對,畢竟大家說的都有道理,加上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所以很難一概而論。只是有一個小提醒,就是「戒糖,也要記得交換」。




        小嬰兒一出生就可以分辨甜、酸、苦,這三種味道。食物如果帶有「甜味」,則意味著食物有高度的熱量,所以大腦就會就會解釋成這是一個「好東西」。食物如果帶有「苦味」,則意謂食物可能有毒性,所以大腦就會詮釋成一個「壞東西」。食物如果帶有「酸味」,則意謂食物可能腐爛了,如果不是太餓的話還是小心一點。

       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,「糖果」對於孩子具有天生的「吸引力」,所以要孩子不吃糖,就需要大人的給予協助。「戒糖」在家中執行上並不困難,只要從食物給著手,大約是兩、三週後可以完全適應。主要是要和家人都商量好,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。但是,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才要「戒糖」,那就必須要特別注意喔!

        在幼兒園中,孩子們常常會彼此分享糖果、餅乾。今天我拿到四顆糖果,我可以選擇自己全部吃掉,也可以拿出一、兩顆分給好朋友。透過分享與互惠的過程,孩子在下一次自己沒有零食時,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從別人那獲得零食。這是一種「社會化」的互惠過程,也是「道德感」的啟蒙。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,當孩子拿到好朋友給的「小禮物」,心花怒放的回家和媽媽分享,你看看我有沒有很棒,好朋友給我一個「小禮物」喔!簡直是驕傲到尾巴都翹起來了。然後,媽媽不帶感情的對你說:「你不可以吃糖」。下一步,就把「小禮物」直接沒收了…………..

        如果換做是你,你會覺得怎麼樣呢?鐵定一定也是立即倒在地上,放聲大哭一番吧!其實,孩子大可以就直接吃掉,根本就不用讓媽媽知道,不是嗎?為什麼還要拿給媽媽看呢?關鍵點不是「糖果」,而是「禮物」,這是不一樣的事。因為,孩子是要你知道,他得到的「禮物」,不是全部人都有,而是只有我有喔!

       當要收起孩子的「糖果」之前,請記得要做兩件事:

(1) 給予孩子肯定,讓他覺得自己做得很好。
(2) 先準備小餅乾或小水果,跟孩子交換孩子手上的糖果。

        就是多用一點小心思,就可以讓「戒糖」更容易成功,而且不會干擾到孩子「社會化」的練習過程,你不覺得這樣會更好嗎?


        請注意,不要讓孩子們之間的「小禮物」,變成另類的「處罰」喔!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0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