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天氣冷,不要熱過頭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最近天氣突然變冷了,原本還是28度,才隔一天就降到22度,聽說接下來幾天還會一路下降到15度。加上天空飄著毛毛細雨,濕度又讓人覺得更冷。因此,我們難免也就會想幫孩子多加一件衣服。


        幾天前,看到一個五歲的小男生,穿的超級有造型的。淺棕色的「刷毛衣」加上牛仔褲,內搭赤裸的上半身,臉頰上還紅通通的,再搭上微濕的頭髮。乍看起來,好像是特別做造型,準備要去拍沙龍照。仔細了解一下,才知道是孩子穿太暖,結果孩子熱到連內衣全濕掉,只好暫時先把它先脫下來,也就變成現在這個模樣。

        天氣雖然變冷的,但是請不要忽略「室內」與「室外」的差別。過去冬天,只要坐在窗邊根本是一種折磨,即便已經把窗戶關上,但是冷風依然可以透過細小的縫隙滲透進來。因此,我們就必須要穿多一點,就連在教室內也不願意脫掉衣服。也許是過去的經驗,只得我們不自覺得拼命幫孩子加衣服,結果一層一層的穿,直到孩子像一個小粽子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可不一樣,「氣密窗」一關一扣的,冷風根本就無從侵入。如果又有雙層玻璃的款式,那更是連聲音都可以隔開,讓室內外有如兩個世界。一來是室內並不會太冷,又加上孩子天生好動,如果給孩子穿得太保暖、太厚重,反而會讓孩子容易熱過頭。結果不是內衣全濕,不換反而容易感冒;要不就滿臉通紅,結果導致亂鬧脾氣。這兩種情形都讓孩子感到不舒服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冬天如何給孩子穿衣服,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學問,特別是氣候異常的現在。冬天都可以熱得像夏天一樣,溫差變化的速度更是考驗爸媽的應變能力。基本上,建議爸媽使用「三明治穿衣法」:

A.內陷(內衣):吸濕排汗

        內衣是最重要的,一定要貼身,不要鬆鬆垮夸的。如果流汗時,內衣要能立即帶走水分,保持身體皮膚的「乾燥」,我們才會覺得溫暖。相反地,如果內衣鬆鬆垮垮的,很難達到吸收皮膚散發出來的水分,水氣停留在皮膚上,濕濕的感覺也就讓我們感覺到特別的冷。此外,比較不建議給孩子「穿套頭」的內衣,因為穿脫真的不方便,反而容易讓孩子熱過頭。如果真的怕孩子在外面冷到,可以準備一個「脖圍」或「圍巾」,對於小小孩比較適合,也方便大人的照顧。

B.配菜(背心):保暖透氣

        以輕薄保暖最好,但最重要是要透氣。不然,濕氣整個悶在裡面,內衣肯定一下子就濕掉了。如果說,天氣氣溫超低或整天坐著不動時,建議穿著刷毛衣、羊毛衣、羽絨衣......等,通常這類衣服是藉由衣料中的空氣,來達到隔絕熱量流失的作用,讓身體保持溫暖。對於小小孩來說,因為穿脫衣服是一件麻煩的事情,可以選擇有拉鍊設計的,如果太熱可以暫時拉開來,讓熱空氣可以散發出去,以免孩子感到過於悶熱。

        相反地,如果孩子當天需要大量的體能活動時,中間這層衣服,建議穿著一般的長袖外衣加上羽絨背心,讓孩子可能方便脫下才會比較適合。在運動時,身體會產生較多的熱量,這時讓孩子穿少薄一點,一來方便活動、二來不會過熱而流汗;但是在運動前後,需要幫孩子注意保暖與乾爽,才不會讓身體溫度劇烈變化而生病。如果孩子真的超級容易流汗,在冬天時也請不要忘記,在孩子的小書包裡準備一件可以替換的「內衣」,也會很有幫助喔!

C.麵包(外套):防風防水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有騎過機車就知道,衣服厚薄不是重點。即便是穿上三件厚毛衣,冬天騎車還是會冷死你,因此關鍵是「防風」。阻止外界的冷空氣進入,當然也就不會感覺到冷了。現在衣服的材質越來越好,只要薄薄的一層特殊布料,就可以同時達到「防風」又「透氣」的效果,當然外套也就可以越來越薄了。所以,外套也不一定是越厚越好,能不能防風才是關鍵喔!


        「冷」會讓人發抖、昏昏欲睡的;「熱」卻會讓人頭痛、毛毛躁躁的。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,衣服不再像以前一樣,一定要又厚又重才能保暖。相反地,薄薄的一件防潑水的外套,可能就能抵上過去的毛大衣。當我們幫孩子準備最好的衣服時,也就不能用我們小時候的方式,幫孩子穿上一大堆的衣服。不然不是在保暖,而是在蒸粽子,反而讓孩子熱過頭。當天氣變冷時,孩子卻變得更容易鬧脾氣、對什麼小事都有意見時,爸媽可能要仔細觀察一下,孩子是不是因為「熱過頭」而不舒服,所以才會開始鬧情緒呢?

        擔心孩子著涼,絕對是正確的。但是注意不要穿過頭,太過保暖、太厚了,反而讓孩子熱過頭喔!
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悠遊卡不見了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倘若什麼都「尊重」孩子的想法,那只會是一場災難。

        星期日的晚上,兩位寶貝正在收拾自己的書包,為星期一的上學做準備時,突然聽到一聲慘叫:「我的悠遊卡呢?」


        兩個孩子,兩個樣子,雖然都是同樣的帶法,但是個性明顯不一樣。姊姊比較隨性,妹妹比較謹慎,但是很訝異地,這聽起來這是妹妹的聲音。不見的那張悠遊卡,也是她的學生證,也難怪她會緊張的大叫了,走過去關心一下,妹妹已經快要哭出來了。

       孩子的大問題,對大人來說都是小事。我一直很喜歡「霍爾的移動城堡」,蘇菲說的一句話,大致是:「年紀大的好處,就是不會大驚小怪的」。當孩子已經擔心到哭出來,已經自己在處罰自己時,這時爸媽也就不需要責備她,而是和她一起想出「解決辦法」,而不是和孩子一起亂。

        回想今天的行程,其實也不能怪妹妹不小心弄丟悠遊卡。白天去爬山踏青,傍晚到中心接爸爸下班,真得是太開心的一天。人也就是如此,一開心就常會忘記「小事情」。很多時候,我們覺得孩子不乖,其實是孩子哭不停,反而讓我們的思緒受到干擾,當然情緒也跟著波動起來。安慰一下妹妹,先要她不要擔心、不要哭,一切都有解決的辦法。

        有時帶著孩子一起思考,如何解決問題也是滿不錯的,通常會按照下面的流程 :

        回想 --> 推論 --> 解決 --> 當下 & 稍後


    【回想】  最後看到的時間。

給孩子幾個時間點,有帶出門嗎? 有搭公車? 有刷捷運? 接爸爸時? 回到家時? 在姊姊的協助下,確定在接爸爸時還有看到,但是回家就沒有看到。

    【推論】  悠遊卡會在哪裡。

有三個可能(1)搭捷運後,奶奶收起來了;(2)和爸爸回家時,在路上掉了;(3) 接爸爸時因為太熱,脫外套時掉了。基本上兩姊妹的悠遊卡都是掛在脖子上的,除非特別拿下來,不然不見的機會真得不大。這次連繩子都一起不見了,所以應該是脫下來,而不是悠遊卡掉了,所以只剩下兩種可能。

    【解決】  如何找回悠遊卡。

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,先讓孩子了解,需要分成「當下」與「稍後」兩種。不是所有的解決方式,都可以立即做到的。之後,再就一個一個可能性,拿出來和孩子討論。可能性(1)奶奶收起來了,應該是在奶奶的皮包裡,打電話給奶奶請她看一下包包有沒有,這是「當下」可以處理的;可能性(2)脫外套時掉了,悠遊卡應該在爸爸的辦公室,明天早上爸爸上班時要找一下,這是「稍後」可以處理的。


        在幫妹妹打電話給奶奶,也確定不在包包裡面,而且奶奶也覺得是脫衣服後,才沒有看到。所以只能等到「明天」才能確定,就上兩姐妹早點去睡覺。隔天,我一進辦公室,不用找,因為悠遊卡就直接放在我的桌子上。只要下班記得帶回去給妹妹,一切就順利解決了。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碰到問題而鬧脾氣時,不要執著在對或錯,教導孩子學會「解決方式」才是關鍵。 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孩子其實不知道......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不要什麼都「尊重」孩子的想法,那只會是一場災難。



        前陣子聽到一個小故事,滿有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。亨利福特在設計汽車時,如果百分之百聆聽消費者的意見,做出來的可能不會是一台「便宜的汽車」,而是一台「超豪華的馬車」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也是如此,如果凡事都聽孩子的意見,可能才是災難的開始。孩子是以「自我為中心」的思考者,凡事只想到自己,一直等到五歲半左右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慾望。因此,在孩子五歲半前,更需要爸媽的引導。如果所有都順著孩子,那你最好多準備一點「錢」,因為他會買下眼前的一切。你覺得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?

        「尊重」是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,傾聽孩子的決定。跟爸媽引導孩子並不衝突,也不矛盾。我們尊重孩子時,同樣的孩子也要尊重爸媽,不是嗎?如果我們只教孩子一半,只有單方面的配合,那才是真正的問題。事實上,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聽孩子的想法,而是我們用尊重孩子當擋箭牌,遮掩我們過度寵愛孩子的事實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孩子是「獨立個體」,那是不是孩子最少需要培養出「自我照顧」的能力呢?自己穿衣服、穿襪子、收餐具、整理書包,「獨立」才是尊重孩子的關鍵。爸媽做牛做馬,幫孩子做好每一件事,順著孩子想要做的事,那不是尊重孩子,而是培養一個「奧客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爸媽」是孩子與外在世界接觸的「橋樑」。透過與你()互動的過程,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的技巧。當我們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同時,卻忘記了世界不會順著他的想法,地球更不會只繞著他一個人轉。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自然會受到挫折感到難過,甚至自己覺得被別人冒犯而生氣不已。這對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幫助呢?

        尊重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「順從」。如果只是尊重孩子的決定,卻又沒教導孩子學會尊重爸媽,你覺得這是「尊重」,還是「順從」呢?換個角度來想想,小時候我們什麼都順著孩子,確實會覺得比較輕鬆。但等到十年以後,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你又應該如何和他互動呢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如果我們不能給予適時地引導,孩子往往只會草率地做出決定,然後又懊悔不已。孩子在兩歲後,確實就有自己的想法,但是爸媽更有義務要引導孩子,讓他學會分辨事情的對錯,那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 尊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。孩子更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,而不是你一昧的順從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向孩子們學習~想像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        「想像比知識更重要」(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愛因斯坦

        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,不論你在再如何的努力,也無法超出自己的想像範圍。然而,當我們逐漸長大長大了,卻失去的原有的「想像力」,而變成執著於「講道理」的大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 我非常喜歡觀察孩子,也包含我家的兩位寶貝。記得姊姊在四歲時,有一陣子超級喜歡看「影子」,問她在看什麼?她一時也說不出來。反正也不會干擾到別人,所以也就放著她自己慢慢的看。

         隔了幾天,爺爺帶的姐妹們一起去大安森林公園玩,兩位寶貝開心的跑來跑去的玩的超開心。休息時,奶奶在大樹下鋪著野餐墊,妹妹已經電池沒電的小睡一下,姊姊又看著地板上的「樹影」呆呆的出神了。爺爺問她在做什麼時,姊姊回答說:「太陽畫的比我漂亮,他畫的圖案會動.....」。

多麼可愛的回答,逗得爺爺開心的連說了三、四天。對姊姊而言,「影子」是太陽公公用畫筆畫出來的,而且畫的還會不停地動。你不覺得這樣「擬人化」的比喻,也是非常恰當的嗎?而不是冷冰冰的,科學理論而已。

透過「想像力」,孩子在腦海中找出「問題」,尋找可能的「解釋」,才能進一步的找出解決的方式。「想像」不只是放空大腦,而是孩子在腦海中,自己尋找可能的「解答」,只是需要花費比教多的時間。當我們粗暴的給予「合理解釋」,卻不給孩子自己思考的時間,無形之間也漸漸抹殺掉孩子的「想像力」,讓孩子們的天真提早結束,你不覺得很可惜嗎?

在「步調快速」的世界中,在大量視覺資訊的灌輸下,人們的想像力變得越來越貧乏。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被「餵養」,又如何需要費力去自己構思「畫面」呢?想想看一個看小說,卻「想像」不出畫面的人,日後又如何會喜歡閱讀呢?

多給孩子一點時間,讓孩子多一點空閑,讓孩子「自由的想像」,而不是「知識的餵養」,那才是五歲以前的孩子們,最需要的事情。

也許,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,而是我們大人的想法。我們才應該向孩子們學習,學習他們天馬行空的「想像力」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

向孩子們學習~自信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問一百個人,你會不會畫圖。超過80%的成人都會回答;「不會」;但超過80%孩子,卻會興奮的回答:「我會」,還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即畫給你看。
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小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充滿「自信」,覺得自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。但是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有「自信」,甚至更習慣的澆別人冷水、嘲笑別人的熱情呢?

        相對於三、四歲的孩子們,雖然常常不能做到,但是凡事都堅持要自己來,因此也常讓大人感到生氣。如果我們仔細想想,孩子的初衷並不是要惹你生氣,而是希望透過可以自己做,從中獲得成就感,只是難免因為能力不足而失敗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如此,你覺得應該是讓孩子多動手? 還是一切幫孩子做好呢? 當我們剝奪孩子的嘗試,隔絕了孩子練習的機會,更不幸的是,我們在給孩子一個暗示,那就是你「還不會」,孩子又如何能獲得自信呢? 在反覆地拒絕之下,孩子漸漸失去原本的動機,也失去了天生的自信,你不覺得很可惜嗎?

        「自信」並非是被鼓勵出來,也不是爸媽哄出來的,而是孩子就是在反覆地動手練習中獲得。孩子從可以自己拿碗、自己摺衣服、自己洗澡等......小事情,覺得自己可以跟爸爸媽媽一樣厲害,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。爸媽要做的是依照孩子的年齡,給予孩子適當挑戰的目標。

        當然有些太難的挑戰,孩子依然無法做到時,我們還是需要禁止孩子。例如: 讓五歲的孩子在廚房裡使用瓦斯爐,那鐵定會發生危險。但是阻止禁止孩子之外,更不要忘記多加一句:「幾歲以後,你就可以做了」。差了這一句話,對於孩子的影響卻是大大的不同,前者讓孩子會讓怯步不前,後者則會讓孩子心生期待喔!

        看著孩子天真而無所畏懼的「自信」,回頭看看我們自己。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碰到的事情越多,我們變得越來越保守,越來越害怕改變。說好聽的是「謹慎」,但其實是我們已經不像小時候,那樣的充滿「自信」,也因此對於新事物都會擔心自己做不好。在保護自己不會因為冒險而受傷的同時,卻也常常將「機會」擋在門外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我們才應該要和孩子們學習,學習他們無所畏懼的「自信」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放下工作養不起你
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      「寶貝對不起,放下工作養不起你,拿起工作陪不了你」,真的是說到爸媽的心坎。感覺好像是我們好虧欠孩子,無形之中也加深了自責與內疚,好像努力上班工作是一件錯誤。但真的是這樣的嗎

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,一是社會變化;二是心智發展,你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。

() 社會變化

        過去生活,雖然是爸爸去上班、媽媽在家裡,但是媽媽可是超級忙碌的。不像現在,還有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家電,像是掃地機器人、拖地機器人,光是吸塵器又分了好多種。

        過去媽媽光是洗衣服、曬衣服也就去掉大半的時間;買菜更沒有網路訂購、宅配到家,一定要走到市場,再大包小包的提回來。煮飯燒菜又花了不少時間,還要順便準備便當,張羅一大堆事情。老實說,媽媽雖然是二十四小時,但是真的能陪孩子的時間,比想像中的還要少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,隨著生活科技的提高,我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,即便不是二十四小時在家,又有什麼好愧疚的呢? 重點一直不是你待在家裡多久,而是你花多少時間陪孩子。家人窩在一起都在玩3C、追連續劇,半天說不到十句話,那又有什麼意義呢? 只要趁著周末,多花一些心思放在孩子身上,不要把工作的「氣勢」用在家裡,一家和樂的相處才是最重要的。


() 心智發展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們,你會發現孩子在四、五歲時,最喜歡拿爸爸媽媽來炫耀,一下子說:「你知道我爸爸是誰」,一下子又說:「我媽媽做餅乾超好吃」......。這時孩子們很愛比來比去,但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厲害,當然最好用的就是「比爸媽」。從孩子的心態來說,孩子更希望爸媽是天下最偉大的,因為他()才可以去和所有的人說。

        重點不是你有沒有工作,而是讓孩子知道你厲害在哪裡? 因為爸媽就是孩子們的「第一個」偶像。你爬的更高、走的更遠,孩子看著你的背影也會加快腳步,想要拼命的追上。要讓孩子聽話,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佩服你,而不只是我們有沒有一直黏在身旁照顧。

        我很喜歡「工作日」的活動,帶著孩子去參觀、認識爸媽的工作,讓孩子了解你的忙碌、付出,孩子才知道你不在家,到底是在做什麼。當孩子知道了,自然也會變得更聽話。如果孩子什麼都不知道,又如何會佩服你呢?


        不用因為有工作而愧疚,「陪伴」不是時間的長短,而是品質的高低。只是,請不要在自己最疲累的時候,想要陪伴孩子。你的好意,對孩子往往只是一個「陷阱」,因為你只有半個小時的「耐心」,接下來迎接他的只會是「處罰」,這樣的陪伴又有什麼意義呢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試試看來做張地圖
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       很多爸媽都會疑惑,為何帶孩子出去玩得很開心,但是一回到家問他,卻好像什麼都不記得,而擔心孩子是不是「記憶力」有問題


        事實上,並不是孩子的「記憶」有問題,而是「時間概念」尚未成熟。

        對於孩子而言,時間是抽象的,因此孩子雖然可以記得每一件事情,但卻很難記得先後的順序,當然也就很難順暢的表達出來。這時最好的方式,就是帶著孩子畫出一張「地圖」。時間是抽象的,但是地圖上的腳印,卻是有一定的順序。透過描畫出地圖的方式,讓孩子更容易記得事情發生的順序,不是更加的容易嗎

        在過程中,爸媽不用太執著於東西南北的正確性,要求孩子一定要畫出來。絕大多數的觀光區都會有「地圖」可以使用,只要將地圖放大,再剪剪貼貼上一幾張列印出來的小照片,只要再畫上幾個腳印當作足跡,馬上就可以輕鬆地完成。透過「回想」的過程,更容易讓孩子記憶,你不覺得這很重要嗎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以前旅行回到家,隔天一定馬上去沖洗照片,期待的照片洗出來,再一張一張的好好整理起來。當你將照片放進相簿裡時,無形中也加深了旅行的樂趣。相反地,現在只要拿起手機就可以拼命拍照,但是照完了卻一張都沒有再看一眼,當然也就越來越不記得的。記得牢不牢,差別不在於拍照的工具,而是你有沒有事後再多回憶一下子呢 ?

        帶著孩子去旅行,重點一直都不是玩樂的過程,而是「事前計畫」與「回家整理」這兩件事。

() 事前計畫

旅遊的樂趣不是出發才開始,而是從計畫的時候就已經擁有。光是期待旅行的來到,就可以讓心情變得開心。因為非常期待去旅行,孩子更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,這更是給孩子一個充分的理由與動機,讓孩子來拿起書本閱讀,妳不覺得這樣也很有趣嗎

() 回家整理

如同前面說的,旅行不是「上車睡覺、下車尿尿、拼命拍照、回到家什麼都不知道」。回憶也是如此,只要玩過就算了,那不是浪費機票錢嗎?就像你買一堆貴重的家電,回來就堆在倉庫裡,本質上就是一種浪費。讓我們帶著孩子,一起做一本旅行小書或一張地圖,都可以幫孩子做好回憶喔 !



        不是孩子不記得,而是沒有整理回憶的過程。記得在旅行之後,記得花一點點的時間,帶著孩子一起挑些照片,剪剪貼貼出一張「大地圖」吧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

爸~爸~幫我修拉鍊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 

        抓住暑假的尾巴,兩位寶貝要去遊樂園玩。在前一天晚上,特別把珍藏好久的新包包拿出來。一個迪士尼的米奇小背包,造型真的超可愛的。不知道是收藏時,不小心被壓到,還是什麼原因,拆開包裝時還好好的。但是妹妹才把自己的東西一一放進背包,下一秒背包的「拉鍊頭」居然斷掉了。


        姐姐馬上就說:「沒關係,綁一條繩子就可以⋯」,妹妹立馬跑過來,撒嬌的聲音説:「爸~爸~幫我修拉鍊」。我一看拉鍊頭都已經斷掉,就連繩子也沒地方可以綁,只好拒絕妹妹的要求。看她一臉快哭的模樣,只好安慰妹妹一切都會有辦法,只是現在沒辦法,就讓妹妹先去睡覺。

        趁著兩位寶貝在睡覺時,坐在電腦前面,在鍵盤上輸入「拉鍊壞掉」。螢幕上就跳出一大堆的資訊,還有很多影片,先後選了兩個影片,就找到「自己換拉鍊頭」的影片,真的是太幸運。只是家裡沒有「全新的」的拉鍊頭,那又是另一個問題⋯⋯。隔天早上,兩位寶貝特別早起,畢竟是要出去玩,孩子總是特別的早起,妹妹還是在意新背包的拉鍊壞了。我和妹妹說:「可以修理,但是沒有新的拉鍊頭⋯⋯要從其他的包包上拆下來」。妹妹想了想,在房間找了好一陣子,最後拿出一個舊書包給我。

        修理的方式倒是不難,只要準備「一字起子」和「尖嘴鉗」,其實還蠻容易的。拿起一字起子,順著拉鍊和拉鍊頭之間的隙縫一插,輕輕鬆鬆把壞掉的拉鍊頭拆下,接下來只要移到新包包上,再用尖嘴鉗夾一下就OK。人就是不能太開心,一時不察手勁一大,居然把拆下來的拉鍊頭也夾壞了,整個斷成兩半。現在好了,妹妹一口氣壞掉兩個包包了,還好她很天真說:「上面有一個拉鍊,可以拆」。這次我真的很超級小心,不要太用力,果然幫她修好新包包,讓她可以帶著去遊樂園玩,她也開心的不停蹦蹦跳跳。

        換一條拉鍊的費用,可能都快要是包包的1/2價格。絕大多數我都會選擇直接再買一個,既方便又省事,從來沒想過的「修拉鍊」這一件事。這次應該說是一個特例,因為姊妹兩個是一模一樣的包包,總不能一個人帶新的,另一個人帶舊的,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解決。還好現在網路的發展,資訊獲得變得越來越容易,只要詢問一下「谷歌大神」,好似一切都可以解決。就像找到如何修拉鍊,計畫如何處理,前後加起來真的不到十五分鐘。

        「知識」容易獲得就像一把兩面刃,一來是我們可以輕鬆獲得想要的知識,但另一面卻是工作變得更容易被取代。現在YouTube更是取代Google,成為知識獲得的途徑,透過影片更讓人容易了解。用youtube當電視看,對於現在孩子似乎才是正常的,但網路的發展也導致許多問題。網路並沒有明確的分級制度,因此孩子更容易學到一些不符合年齡的詞彙,也就變得更容易被責備。特別是在九歲以下的孩子,根本會沒有區辨是非的能力,真的很難掌控孩子究竟看了些什麼,不是嗎

        基本上,雖然我常用Google查資料、解決問題,但是我盡量不在寶貝前面,畢竟我希望孩子佩服的是我,而不是我手上的那台手機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好運壞運是心境~猛暑中的日本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今年的暑假預定到日本玩,孩子們當然是非常期待。但是在出發前兩週,聽到京都有土石流導致新幹線停駛,真的非常擔心行程會不會受到影響,所以還寫信到飯店問問看,確定一切都平安才出發。結果沒想到,一到日本卻碰到難得一見的「酷暑」,每天都39度的高溫短短的五天,把我一年吃冰的量都一口氣的吃完了,真得是熱的太誇張了。



        真的很難想像,在日本還會比台灣還要熱,就連平常不流汗的我,也是汗如雨下的,整天拿著水瓶喝水。一到中午太陽直射不到一分鐘,皮膚真得有被燒灼的感覺,當然一定要擦上防曬油,不然肯定會曬傷的。缺點是熱,優點是藍,天空超藍的,幾乎連白雲都看不到。不能否認是拍照的時機,不論如何拍,天空都是青藍色。即便是路邊的小野花,襯托在藍天之下,就是特別的漂亮。

        即便如此的美景,身體的汗水也像是水龍頭全開,走不到一個小時的路,就像是掉到水裡一樣的全身濕搭搭的。原來預定的行程就必須要調整,一定避開下午1:003:00氣溫最高的時間,結果就是每天的行程變成「上半場」、「下半場」的特殊情況,畢竟人在國外時,如果身體不舒服可是非常麻煩的。

        流汗是一種調節體溫的機制,用來幫助身體降溫,不要讓大腦過熱。雖然流了很多汗,只要適時的補充水份和鹽份,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。但記得不是單單的大量喝水,更要補充「鹽分」,不然很容易出現「熱衰竭」的情況。這時候「運動飲料」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,補充流汗失去的「鈉離子」。相反地,如果汗流不出來才是麻煩大,那表示調節體溫失去作用,很容易導致體溫的升高,甚至導致昏厥、噁心的情況,而危急生命,也就是俗稱的「中暑」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畢竟是孩子,就算是不舒服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原因為何,只會鬧脾氣。我嘗試讓孩子下午待在咖啡廳,避開氣溫最高的時刻 (39.4),但那根本是一場災難。因為孩子根本坐不住「兩個小時」,硬是在烈日下行軍 (38.2),結果就是大家的脾氣都不好。當天晚上就改變計劃,變成上午玩一個短行程,回飯店洗澡、吹冷氣,等到傍晚再出發到另一個小景點。只是小小的調整一下,兩位孩子就像天使一樣的聽話。

        兩位寶貝一點也不在意天氣熱,也沒有因為「熱」而不願意走路,反而倒是超級開心,迫不及待地起床就想要出門。原本不能吃冰的她們,破例在這次旅行中每天可以吃到一支霜淇淋,加上偶爾還可以喝「運動飲料」,也一直說:「真的是太好運了」。

        好運、壞運差別最大的,不是「事件」,而是「心境」。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
不要當孩子的打手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前陣子看到這則新聞「擔心愛女被欺負,公審四歲小孩」,真得有心頭一揪的感覺。擔心孩子被欺負,是每個爸媽的天性。但是在處理的時候,一定要運用大人的智慧,而不是當孩子的打手。


        孩子雖然已經會講話,但是「時間概念」尚未成熟,雖然記得每一件事情,但是時間順序可能會出現顛倒的情況。因此,當孩子與爸媽說話時,可能需要尋找第三方的資訊,才能做出判斷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詢問老師,知道真實的情況。當然不能否認,園方可能會有隱藏資訊的情況,這時孩子同學的家長們,可能會是另外一個資訊來源。

        從社會人格發展理論來看,在四歲的時候,孩子努力的目標在找尋人生中的第一個「好朋友」,並且在堅持與妥協中,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。這時,孩子有時會說自己都沒有朋友,或誰不跟我玩。其實,不是孩子沒人陪,或是被孤立,而是在定義上的不一樣。「好朋友」是有權利與義務的,就是「當我落單時,你就一定要過來陪我」。也因此,孩子可能會說:「誰誰誰都不跟我玩」,或是突然一天對最好的朋友說:「我再也不要當你的好朋友」,這都是很常會發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,推論別人的想法比較弱,即便孩子說的都是實話,在處理上也要特別注意。因為「實話不等於事實」,爸媽需要用運用智慧去判斷,而不是當孩子的「打手」,就是要幫孩子出一口氣。最後,往往是孩子沒有得到幫助,反而會更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。很多時候,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是兩個小小孩的問題,之後卻演變成兩個家庭之間的衝突。

        不論你是對的、或是錯,都請不要用孩子來當「擋箭牌」,不論是帶了孩子去對質或指責他人的錯誤,都是不適當的。這會引發兩個後遺症,一來是孩子更難融入當下的群體;二來是孩子承擔巨大的情緒壓力,兩者都會引發許多後遺症。在許多僵局中,我們發現當事者(孩子們)老早就握手言和的玩在一起,但是兩個家庭的爸媽們卻是已經撕破臉,一副「王不見王」的尷尬狀態,就連接送小孩都還要喬時間、排行程...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爸媽要幫孩子化解情緒,用大人的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,而不是「情緒化」的幫孩子出頭,那只會把簡單的小問題,變得更為複雜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