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衝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衝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

不要當孩子的打手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前陣子看到這則新聞「擔心愛女被欺負,公審四歲小孩」,真得有心頭一揪的感覺。擔心孩子被欺負,是每個爸媽的天性。但是在處理的時候,一定要運用大人的智慧,而不是當孩子的打手。


        孩子雖然已經會講話,但是「時間概念」尚未成熟,雖然記得每一件事情,但是時間順序可能會出現顛倒的情況。因此,當孩子與爸媽說話時,可能需要尋找第三方的資訊,才能做出判斷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詢問老師,知道真實的情況。當然不能否認,園方可能會有隱藏資訊的情況,這時孩子同學的家長們,可能會是另外一個資訊來源。

        從社會人格發展理論來看,在四歲的時候,孩子努力的目標在找尋人生中的第一個「好朋友」,並且在堅持與妥協中,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。這時,孩子有時會說自己都沒有朋友,或誰不跟我玩。其實,不是孩子沒人陪,或是被孤立,而是在定義上的不一樣。「好朋友」是有權利與義務的,就是「當我落單時,你就一定要過來陪我」。也因此,孩子可能會說:「誰誰誰都不跟我玩」,或是突然一天對最好的朋友說:「我再也不要當你的好朋友」,這都是很常會發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,推論別人的想法比較弱,即便孩子說的都是實話,在處理上也要特別注意。因為「實話不等於事實」,爸媽需要用運用智慧去判斷,而不是當孩子的「打手」,就是要幫孩子出一口氣。最後,往往是孩子沒有得到幫助,反而會更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。很多時候,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是兩個小小孩的問題,之後卻演變成兩個家庭之間的衝突。

        不論你是對的、或是錯,都請不要用孩子來當「擋箭牌」,不論是帶了孩子去對質或指責他人的錯誤,都是不適當的。這會引發兩個後遺症,一來是孩子更難融入當下的群體;二來是孩子承擔巨大的情緒壓力,兩者都會引發許多後遺症。在許多僵局中,我們發現當事者(孩子們)老早就握手言和的玩在一起,但是兩個家庭的爸媽們卻是已經撕破臉,一副「王不見王」的尷尬狀態,就連接送小孩都還要喬時間、排行程...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爸媽要幫孩子化解情緒,用大人的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,而不是「情緒化」的幫孩子出頭,那只會把簡單的小問題,變得更為複雜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

扭蛋不是蛋~傾聽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  在演講時,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,應該是「孩子不聽話怎麼辦」?不聽話?確實是一個大問題,但是究竟是孩子不聽話?還是大人不想聽?

        就讓我來說一個「不聽話」的故事。


        因為需要寫稿的關係,所以我常常會窩在電腦前面打字,家裡兩位寶貝也都知道「爸爸在工作」,自然也就不會來打擾我,所以我常常可以用「第三人」的立場,傾聽孩子們的對話,有時還真得滿有意思的。

        當時是在晚上八點半,姊姊已經完成作業,也收拾好明天要上學書包。外婆正在客廳裡看著八點檔,因為我很久沒有看電視,所以不知道片名,只知道是古裝劇和仙女有關。這時,姊姊碰碰跳跳的纏著外婆說:「阿嬤,我要扭蛋」,那是昨天媽媽帶姐姐去買的小禮物,獎勵她最近很自動自發。不知道外婆是太專心,還是什麼的,遲遲都沒有聽到外婆的回應。

        姊姊又再說了好幾次,就聽到外婆終於回話:「太晚了,不要吃了」。我聽到這裡,真得快要笑出來,就聽到一大一小兩個人,在雞同鴨講的對話。然後,連妹妹也一起加入戰局,狀況又變得更加的混亂。接著,就聽到外婆的腳步聲離開了客廳,剩下兩姊妹你一言我一語的,還是在討論著「那顆蛋」。大約過了十分鐘之後,終於又聽到外婆的聲音,然後就聽到姐姐的哭聲,我也只好暫時離開鍵盤,去看一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我先看到的是,姊姊蹲在地板上哭,轉頭再看一下外婆,她手裡正拿著一顆「茶葉蛋」。

        外婆也真是太神通廣大,我怎麼也想不透,外婆為何沒有出門,就可以生出一顆茶葉蛋。而且,外婆還不放棄說:「你不是說要吃蛋嗎?」「趕快吃,等下要睡覺了!」當然姊姊也就哭得更傷心,我可以想像她內心的旁白一定是:「阿嬤怎麼都聽不懂」,而感到非常委屈。我只好過去安慰一下,也去幫她找一下扭蛋在哪,才化解這個意外的誤會。

        在家裡許多的衝突,都是來自於誤會,就像是「扭蛋,不是蛋」一樣。常常因為我們正在處理手上的事情,專心地想要快點處理好,所以孩子說話時,我們並沒有真正的用心聽,只是流於形式的應付一下而已。難免就會出現「誤會」孩子,而陷入各說各話的情況。唯有當你認真的傾聽孩子的話,才能避免困擾的發生,並真正的解決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社會變化越來越快,幾乎十年就是一個世代,許多我們不曾想像到的,一夕之間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。優點是生活變得更加便利,缺點是不熟悉的事物越來越多。隨著孩子長大,和我們越走得越來越遠,漸漸地也越來越難以了解孩子。當環境變化太快,我們過去的經驗,已經無法用於理解現在的孩子,但是我們又閉上耳朵,自顧自的「想像」孩子的生活,又哪裡不會發生衝突呢?


        不聽,又如何懂得孩子呢?要孩子聽話之前,請先打開我們的耳朵,聽聽看孩子到底想要說什麼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649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向孩子們學習~活力十足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每次的連續假期,都讓我有一種孩子長大了,但自己變老的感覺。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體力真的是越來越好,不用睡午覺就算了,而且居然可以逛街走上三個小時,才願意心滿意足的回家。

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在五、六年前,我也是假日就會往外跑,逛上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疲憊,甚至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。反而是現在是越來越懶得逛街,只要在網路上購物就OK。不知從何開始,出門反而變成是一種工作,而不是一種休息。或許我們才需是需要改變的,而不是改變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一直都很喜歡「傳統市場」的氛圍,並不是因為便宜,而是此起彼落的叫賣聲,那一種熱鬧的氣氛。不論是中氣十足的老闆大聲地叫賣,或婆婆媽媽的殺價,每一個人都是活力十足的。「活力」就是這樣有傳染力,讓人有一種振奮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越來越像是一個「機器」,只是不停的反覆做事情,卻好像失去了「靈魂」。有時候去買東西,看到店員無精打采的眼神,都覺得自己很不好意思,是不是打擾到他的休息。我們應該想一下,為何我們會失去「活力」,而不是孩子太活潑、太難搞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不論做什麼都是充滿活力,全心全意的投入。大人卻剛好相反,能力十足卻毫無活力,兩個人放在一起,又哪裡不會有衝突呢?就如同跳舞一樣,兩個人的步調總要一致,才不會不停的踩到對方的腳,結果又鬧得不歡而散。

        「活力」不是體力,而是心態。當你心情愉快時,即便是身體在勞累,也會覺得精神奕奕。就像是去旅行時,明明行程趕得要命,自己又累得要死,還不是玩得很開心,期待下一次的假期。關鍵在於「心態」,你能不能享受當下眼前的事情,還是覺得只是應付了事就好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把自己逼到角落,當精力都工作被榨乾之後,才回家面對孩子。卻不自覺真正導致衝突的原因,其實不是別人,而是我們自己。在一個失去「活力」的家庭中,衝突要不是變得越來越多,就是彼此變得越來越冷漠。找回自己的活力,再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其中,你會發現一切就會漸漸的變得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要調整的不是孩子,而是大人的步調。畢竟我們比孩子還要能「控制自己」,也有能力安排好生活節奏。找回屬於我們的活力,贏回我們的笑容,你就會發現孩子變得更親近、更貼心。其實,我們都需要和孩子學習——孩子們的「活力十足」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89

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

五點整的壞脾氣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從三年前,媽咪回到工作崗位後,我們又恢復成為雙薪家庭。到了暑假,又是一個天人交戰的時期。究竟是要讓孩子們放暑假,還是繼續去上幼兒園呢?今年姊姊就要離開幼兒園,也要進入小一就讀,加上幼兒園有「小一先修班」。本來是打算讓兩姊妹都上暑期班,一來是生活比較規律,二來是也不用操心接送的時間。



         等到最後一刻,媽咪又覺得國小以後,可能更沒有暑假時光,決定讓孩子們不去幼兒園。最開心的就是姊姊了,多賺到兩個月的假期。沒有去幼兒園,對於爸媽而言,其實是更困難。因為孩子真的很怕無聊,沒事可做對他們不是一種休息,而是一種折磨。只要一個小時沒事做,不是兩姊妹吵嘴,就是搶東西。

        還好,家裡什麼都不多,最多的就是書和勞作用具,只是每天要一直找東西作,真的也很傷腦筋。還好,兩姊妹都很喜歡手工藝,帶著她們一起摺紙、彩虹手環、做貼紙(烘培紙加透明膠帶),就可以搞定她們。

        一週有三天,去爺爺家騎腳踏車,四處遊山玩水,兩姊妹也超級期待。基本上,一切的時間也都安排的妥妥當當,沒有太大的問題。但是意外卻出現的,姊姊倒是一切正常,妹妹卻常常在五、六點跟姊姊吵架,要不就是在一旁鬧脾氣。

        盡量安排好時間,也規劃好了接送流程,但卻忽略一個重點:孩子的生理時鐘。在幼兒園四點就準備回家,在五點以前娃娃車就會準時把她們送回家,一直都是如此的。但是,這個規律突然被改變了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在觀察幾次的衝突後,確定在五點就醞釀,六點一定會發作。然後就陷入什麼都不好、什麼都不要的情況,整個拗在那裡。但是畢竟是在上班,沒辦法提早去接她們,真的是失算了。原本是希望孩子們可以有一開心的暑假,沒想到卻不小心挖了一個「坑」給孩子跳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是我們安排的,也只能想辦法解決,而不是責備孩子。 最後,只好請阿嬤每天多跑一趟,四點來接孩子們先回家。很神奇的,爭吵的情況也就馬上減少,好像之前那些鬧脾氣的事件都是假的一樣,一切突然又恢復正常。

        只能說姊姊真的是長大了,對於時間調適真的好很多。妹妹就是年紀小一點,還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適應。孩子感覺不舒服,覺得心裡卡卡的,但卻又說不出為什麼,當然也就鬧情緒,看什麼都不順眼。

        很多時候,我們都是出於疼愛孩子,但卻讓孩子陷入困擾。這時候,不要覺得孩子故意找麻煩,而是需要更多耐心找出問題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98

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

爸爸是家庭的緩衝劑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,最近比較少陪孩子。結果姊姊終於忍不住抱怨,問爸爸哪時候可以陪她們。 這陣子應該會忙到八月底,才會真的告一個段落,所以也很誠實跟孩子們說說了。兩姐妹雖然很貼心的接受了,但是還是覺得有點愧疚。畢竟從小就和孩子們約定,一週會有一天晚上是親子日,會陪他們做勞作、DIY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這週六,特別挪出半天空擋,一家人出去走走。孩子絕對是超級開心,還沒出門就碰碰跳跳的。然而,有時候玩得太開心,卻也碰到一些小問題,就是小朋友們想要買東西。 兩位寶貝前一陣子喜歡上「皮卡丘」,有時候還會兩個人演來演去,只是姊姊老是叫妹妹當胖丁或妙蛙種子,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。但是真是太過湊巧了,剛好碰到玩具大拍賣,還掛了一張超級大的神奇寶貝海報。

        姊姊就纏著我問:「爸爸可以買嗎?」

        我直覺就回答:「要問媽咪喔!」

        沒想到姊姊居然想都沒想的回答:「媽咪都不會買給我.....

        這時換媽咪崩潰了,看臉色就是準備要發作了。基本上,我可以猜想到,媽咪再來會說什麼:「那以後,你只有生日才會有玩具,其他時候都沒有..........」。然後,就看到一個孩子開始哭個不停,不停的說我不要。劇情應該八九不離十,會照這樣發展下去,然後一個在前走,一個在後面追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媽咪也是超疼姊姊的,更是常買東西給兩姐妹,有時下班還多走半個小時的路,就是為了買個小蛋糕回家。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裡說錯了,才會讓媽咪那麼生氣。 衝突點在哪裡呢?你知道嗎?

         就是在「都不會」這三個字。

        這個講法是絕對的、永遠的、不會改變的,而不是暫時性的。因為跟事實不合,所以讓媽媽覺得被誤解而生氣。 我就蹲下來,示意姊姊先閉上嘴吧,然後先帶兩位寶貝離開現場。等走到另一個樓層,才和姊姊說:「我們試試看,不要說『都』、『又』和『老是』,才會有機會」。姊姊也乖乖的點點頭......

        接下來,姊姊一直在注意自己有沒有說「老是」和「又」,好幾次差點講出來,就趕緊吞回去,超好笑的樣子。晃了一下,媽咪的情緒也平靜多了,姊姊也趁機貼上去撒嬌,一切又恢復正常。最後,孩子們幫找一個好理由,買一點小東西,獎勵他們今天的表現,也就開開心心的回家。

        要惹別人生氣很簡單,不論說什麼句子都用「都」、「老是」、「又」、「一直」,肯定就可以惹毛別人。想想看,當別人心情不好,你對他說:「你老是心情不好!」或「你心情不好嗎?」雖然差不到三個字,但是意思卻是差遠了,你覺得哪一句比較恰當呢?

        不只是孩子,大人也是如此,你說話時會不會常常把「老是」和「又」掛在嘴邊呢?如果有的話,也要提醒自己,趕快改變自己的說法。這樣別人聽起來心情好,你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平穩喔!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碰到爸爸總是會撒嬌,甚至是小小的耍賴,這時爸爸千萬不要幫倒忙,跟著數落媽媽的不是,那真的就是故意來亂的。請當一個「緩衝劑」,不是「助燃劑」,先幫兩邊都說些好話,找到真正的問題點,才能化解不必要的小衝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43

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

睡前不要讓孩子玩太High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睡覺前不要讓孩子玩太High,不然孩子往往會因為太興奮而睡不著。這是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,但是對於爸媽而言,卻是不容易做到。

一來是我們大人已經習慣晚睡,即使到晚上十一點,依然是精神奕奕的。但是,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生活周期,所以不自覺得會和孩子玩的過頭。



二來是希望可以多陪孩子一些時間。因為需要上班工作,一整天沒有看到孩子,在內心的深處總是有著「愧疚感」。每當打開家門時,總是不能自主的想要多陪孩子一些,也特別珍惜這樣的時光,不由自主的就和孩子玩到忘記時間。

多少時候,我們好不容易可以提早下班,趕在孩子上床之前,匆匆忙忙地踏進家門。只希望可以在孩子睡覺前,看到孩子一眼、陪孩子玩一下。但是,不到三十分鐘後,卻又怒氣沖沖的壓著孩子睡覺,不歡而散呢?

當然我們的出發點,絕對不是要整孩子,而是出於疼愛孩子。但是,為何卻老是搞到最後,卻變成孩子哭鬧、媽媽抱怨、爸爸生氣呢?其實,要調整的不是孩子的「脾氣」,而是我們的「作法」﹘﹘  請不要讓孩子在睡前玩太High

回想一下,當你讀書讀到昏昏沉沉的,這時最好去洗把臉,或站起身來者去跑一跑。只要動一動,精神也就會恢復一些,又可以好好的繼續努力。孩子也是如此,只要跑跑跳跳一下子,就好像喝了提神飲料一樣,馬上就可以精神百倍。

跟孩子玩打打鬧鬧的遊戲,孩子會開心的笑不停,甚至手舞足蹈的跳起舞來。看著孩子開心的模樣,身為父母的自然也很開心。對孩子的大腦而言,卻有如一口氣喝了兩杯Espresso一樣,一整個進入亢奮狀態。自然不可能立即安靜下來,更何況是要他安安靜靜地躺在上床,準備睡覺。

眼看著就到「睡覺時間」就要到了,我們急著催促孩子躺好,你覺得孩子能乖乖的配合?還是依然興奮地動來動去?一不小心錯過的睡眠時間後,孩子就很難入睡,即便是關燈之後,還是會翻來覆去的弄上一個小時才能睡覺,自然也就影響到孩子的睡眠品質,一整個晚上都沒辦法安穩。

其實,孩子絕對不是想讓你生氣,只是期望可以跟你玩更久一點,所以遲遲不想要入睡。請在不要在睡前,跟孩子玩打打鬧鬧的遊戲,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興奮,而無法乖乖入睡。更不要在此時給孩子「新玩具」,因為那不會是一個「禮物」,而是害他被罵的「陷阱」!

要陪孩子玩,請在不要在睡前「一個小時」內,幫孩子預留足夠的「冷靜時間」,才能讓孩子安穩的入睡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035

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

機器人代替我們的工作?!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前幾天晚上,坐捷運回家要出閘門口的時候,居然在出口處被擋下來,不論是如何翻轉悠遊卡去感應,就是沒辦法讀取。只好去服務台詢問站務人員,結果居然是信用卡的悠遊卡晶片感應不良,入站的時候沒有感應到,所以當然也就沒辦法出站了。隔天,就只好打電話到信用卡公司去申請換發「信用卡」,不然每天要搭公車和捷運都變得很麻煩了。



         只要用信用卡的人都知道,打電話過去一開始一定都是電腦語音,然後一下要按 1、一下要按 2,有時又要輸入一串數字。即便是只想要問一點點小事情,但是卻無論如何都要經過這樣的步驟。信用卡公司大概是最早使用「機器人」電腦語音系統的公司,但是如果是你,你究竟會選擇人或電腦呢?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和我一樣,會選擇服務人員吧!

         在與人對話時,就是會感覺到那樣的「溫暖」,而不是冷冰冰沒有感情的語音留言,也就隱約地獲得到一種可以信賴的感受。然而,人們卻是非常有趣的,沒有人會對冷冰冰的電腦抱怨,但卻會對服務人員大發雷霆。大家的生活步調都過得太匆忙,缺乏一點從容與寬容,對於一點點的失誤都用放大鏡來看待,結果就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被「機器」所取代。就連在醫院當中,為了避免醫療糾紛,越來越使用高階的儀器檢測,只為了防範那 1%不到的風險。因為我們不能包容「人」的錯誤,卻能忍受「機器」功能的限制,這不是很諷刺嗎?

         在人與人之間,給予彼此多一點的寬容,多一點的體貼。不要擔心吃點小虧,吃虧並不是消極的容忍,而是更進一步的包容。不要搞得自己的生活像是「秘密客」一樣,到處挑三揀四的,小心孩子的眼睛無時不刻在旁邊不停地看,心底偷偷地模仿,最後吃虧到底是誰呢?你會希望每天跟著一位「小秘密客」住在一起嗎?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孩子們在遊戲時難免會有衝突,更請不要用「放大鏡」檢視孩子的過錯,而是給予孩子們彼此原諒的機會,那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。不要擔心孩子會「吃虧」,所以怒氣沖沖的去幫孩子「討公道」;而是給予孩子一個機會,讓他學習如何和夥伴堅持與妥協,去贏得自己的權力。引導孩子自己去面對挑戰,學會如何溝通技巧,甚至更進一步地學會「不你計較」的寬容,你不覺得這對孩子更為重要嗎?


        退一步,不是一種軟弱,而是一種大度,一種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的智慧。讓我們學會「包容」,用柔軟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。不然很快的,即便只是要去餐廳用餐,可能都要自己先去機器前面買票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