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先問自己,你能接受孩子失敗嗎?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孩子對於新事物,一點都不敢嘗試;面對一點點小挫折,就選擇逃避。為何孩子就是這樣被動,不願意面對困難,鼓起勇氣接受挑戰呢?

        要孩子有勇氣之前,先問自己一句話:「我能接受孩子失敗嗎?」


        要改變的不只是孩子,而是我們身為爸媽的必須先鼓起勇氣,學習包容孩子的失敗與挫折。不是呼口號般的鼓勵,也不是事後諸葛的數落,而是誠心的包容。孩子需要的,不是你幫他解決問題,而是你溫暖的懷抱,安慰他的情緒,讓他有再度起身的動力。

        美國矽谷號稱是「創業家的天堂」,不只是因為閒錢多,更重要是他們包容失敗。失敗的創業者,更容易交到朋友,有更多的人際交流。因為他失敗的經驗,可以幫助別人省下許多的冤枉路。因為那是活生生的經歷,而不是書本上包裝過後的內容,所以更有參考的價值。

        這些血淋淋的教訓,對於新進的創業者,就像是一個寶庫一樣。可能遇見的問題,不只是可以預先避免,更能省下金錢與時間。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業中,一個創新的軟體即便只是領先推出一天,卻可能是決定勝敗的關鍵。當失敗變成一種可以炫耀的資產,誰不會前仆後繼地勇於創新。

        相反地,我們能夠真心的包容「失敗」嗎?當孩子失敗後,可以溫暖的伸出雙手擁抱孩子嗎?如果不能,那又如何能鼓勵孩子變得勇敢呢? 如果失敗的代價是巨大的懲罰,即便是大人恐怕也不會願意嘗試,又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?

        要孩子擁有勇氣,我們就要能當一個可靠的「避風港」,讓孩子敢放手去闖,但是無論何時何地,我們都可以伸出雙手接納他。就是有遮風避雨的港灣,孩子才有勇氣尋求自己的夢想。 但是,勇氣不是沒有界限,不然孩子只會逞兇鬥狠。讓孩子學會「界線」,在不冒犯、傷害別人的前題下,學會勇敢的嘗試。而不是當孩子打架時,幫孩子出頭,而是低下姿態,帶著孩子去跟對方道歉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搞錯方向,不讓孩子犯錯,又抱怨孩子不長進;我們常搞錯重點,讓孩子自由,卻又沒有設下界線。不犯錯又沒自由,那還好,頂多是被動一點,凡事只打安全牌;老犯錯又太自由,那問題可就大了,那不是「有勇氣」而是「壞脾氣」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勇氣,是靠爸媽提心吊膽中,假裝鎮定而獲得的。就是努力忍耐、學會放手,孩子在一次一次克服恐懼,而後獲得成功的喜悅,孩子也才會越來越願意接受挑戰。相反地,當你會為著孩子擔心,焦慮的神情絲毫沒有隱藏時,又如能鼓舞孩子壓抑著自己不安的情緒。

        就讓我們學會放手,懂得包容孩子的失敗。孩子才能在面對困境時,鼓起自己的勇氣再次迎接挑戰,直到最後克服困難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

孩子讓我們成長~拍立得的故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對我而言,觀察孩子一直是很有趣的,特別是天馬行空的問題,更是值得我們深思。我們已經很習慣被教導,但孩子更傾向於探索,自己找出最後的解答。帶孩子的過程中,成長的不一定只有孩子,其實我們大人也跟著成長。


        曾經有人說:「成長就是學習自己不擅長的事」。每一個人都希望被保護,「成長」有一半是被環境逼出來的,特別當有了孩子以後,生活的一切都不一樣。許多的跨世紀的新發明,起源並非是來自於科學的進步,反而是為了實現孩子們的夢想。正因為是為了「自己」的孩子,所以才會更用心、更盡力的突破,找到最後的解決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來從「拍立得」的故事開始說起。目前的「智慧型手機」就擁有拍照功能,照完馬上就可以看到結果。過去的照相機要用底片,並且要送到照相館沖洗,等到隔兩、三天才可以看到照片。「拍立得」卻可以一拍照,六十秒內就可以看到照片,真得是太神奇了。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會發明出這麼「超越時代」的商品呢? 其實,都是為了孩子的一句話。

        1944年,美國物理學家  藍登(Edwin Land),有一次帶著全家人出遊,沿途上照了他幫太太和女兒拍許多的照片,但是一到飯店裡面,他三歲大的女兒就吵著要看照片。不論藍登如何和她仔細地說明,她的寶貝女兒還是不停地說著: 「我現在就要看照片!」

        帶過小小孩就知道,這時和孩子「說道理」是沒有用的,因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樣。她不懂得化學作用,也沒有成熟的抽象概念,只覺得東西一定「放」在照相機裡面,為什麼不可以馬上打開來看呢?

        女兒期盼立即看到「照片」的願望,讓他非常印象深刻。他想人們就是拍完的那一刻,最期望可以看到照片,如果等到一周後才能看到,熱情也早就褪色。也因此,當他回到實驗室之後,立即投入這個研究項目中,希望滿足寶貝女兒的願望。經過三年的反覆實驗後,在1947年在光學大會上示範了1分鐘及可以顯影的過程,就跟iPhone發表會一樣讓人驚艷不已,也開啟了「拍立得」相機的新世代。

        即便是非常困難,甚至讓人覺得無法成功,但是因為有情緒上的羈絆,才能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難。就是因為投入情感,也才能創作出直達人心的感動,那不只是一件發售的商品,更是給予兒女的禮物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付出;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溝通;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包容。如果你的孩子特別「難搞」也不要擔心。換個角度而言,如果你用心的觀察、仔細的聆聽,說不一定他才是你的「謬思女神」喔!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僅是照顧,整天黏在孩子身邊,更要花時間在自己的身上,讓自己成長才不會被孩子追上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先學會獨處,才能學會獨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我們常常眼睛緊緊盯著孩子,嘴巴上卻又抱怨孩子不夠獨立⋯⋯其實,孩子也覺得很冤枉,因為我們一直忘記先給孩子嘗試的機會。


      想想看,孩子連「獨處」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有機會「獨立自主」。但我們卻又期望孩子自動自發,自己掌控好時間規劃。就像是連游泳池都沒去過,卻希望孩子只要年紀到了,就應該學會自由式一樣,你覺得這樣可行嗎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很依賴,一點小事都要求大人幫忙時,我們應該要問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「孩子是情緒上依賴的?或是能力的依賴呢?」

        我想絕大多數的依賴孩子,都是屬於前者,而不是在能力上有所困擾。正因為如此,就會讓爸媽感覺生氣,覺得孩子就是不獨立,所以我們就會數落孩子。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我們有花時間,幫孩子練習過「獨處」的能力⋯⋯?

         「獨處」是一種很重要,卻又被遺忘的一種能力。如果一個孩子,連愉快的遊玩都需要他人陪伴,又如何可以期待辛苦的寫作業,他可以獨自完成。就是可以漸漸脫離爸媽,先學會如何一個人「獨處」,漸漸不會感到不安,也不會覺得無聊之後,孩子才能漸漸學會「獨立」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「一個人」也能找到事情做,讓自己開心愉快,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。「獨處」不僅僅讓孩子自己做事情,更重要給予靜下來的時間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「反省」,好好思考自己今天做的事情。相反地,當孩子的行程都排的滿滿的,孩子連靜下來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裡有獨處的時間呢?

        當小一之後,孩子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洗澡,頂多吹頭髮還需要爸媽監督,基本的「自我照顧」也漸漸成熟。這時,爸媽也就要漸漸地學會放手,給予孩子一些「小空間」,不要再一直陪伴。讓孩子嘗試學著自己一個人做事、一個人獨處,而不再是一直需要別人身旁陪伴。這時孩子最需要爸媽適時鼓勵,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可以漸漸變得更厲害。千萬不要用嘲笑的方式,反而會讓孩子心生抗拒,而變得更依賴。

        請記得,先從簡單而愉快的事情開始練習,讓孩子學會「獨處」。不論是自己去畫圖、玩玩具、摺紙等,讓孩子習慣自己一個人做事情。等到孩子可以習慣後,再將自己寫作業的任務交給孩子,那就會很容易上手了。孩子不是不配合,而是我們中間忘記一個步驟,讓孩子先學會「獨處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最初一定會有點困難,孩子會不停地希望爸媽陪伴,所以會不停的叫爸爸、媽媽,但是漸漸的時間也就可以慢慢地延長了。記得孩子要先學會「獨處」,才會變得「獨立」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向孩子們學習~活力十足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每次的連續假期,都讓我有一種孩子長大了,但自己變老的感覺。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體力真的是越來越好,不用睡午覺就算了,而且居然可以逛街走上三個小時,才願意心滿意足的回家。

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在五、六年前,我也是假日就會往外跑,逛上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疲憊,甚至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。反而是現在是越來越懶得逛街,只要在網路上購物就OK。不知從何開始,出門反而變成是一種工作,而不是一種休息。或許我們才需是需要改變的,而不是改變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一直都很喜歡「傳統市場」的氛圍,並不是因為便宜,而是此起彼落的叫賣聲,那一種熱鬧的氣氛。不論是中氣十足的老闆大聲地叫賣,或婆婆媽媽的殺價,每一個人都是活力十足的。「活力」就是這樣有傳染力,讓人有一種振奮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越來越像是一個「機器」,只是不停的反覆做事情,卻好像失去了「靈魂」。有時候去買東西,看到店員無精打采的眼神,都覺得自己很不好意思,是不是打擾到他的休息。我們應該想一下,為何我們會失去「活力」,而不是孩子太活潑、太難搞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不論做什麼都是充滿活力,全心全意的投入。大人卻剛好相反,能力十足卻毫無活力,兩個人放在一起,又哪裡不會有衝突呢?就如同跳舞一樣,兩個人的步調總要一致,才不會不停的踩到對方的腳,結果又鬧得不歡而散。

        「活力」不是體力,而是心態。當你心情愉快時,即便是身體在勞累,也會覺得精神奕奕。就像是去旅行時,明明行程趕得要命,自己又累得要死,還不是玩得很開心,期待下一次的假期。關鍵在於「心態」,你能不能享受當下眼前的事情,還是覺得只是應付了事就好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把自己逼到角落,當精力都工作被榨乾之後,才回家面對孩子。卻不自覺真正導致衝突的原因,其實不是別人,而是我們自己。在一個失去「活力」的家庭中,衝突要不是變得越來越多,就是彼此變得越來越冷漠。找回自己的活力,再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其中,你會發現一切就會漸漸的變得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要調整的不是孩子,而是大人的步調。畢竟我們比孩子還要能「控制自己」,也有能力安排好生活節奏。找回屬於我們的活力,贏回我們的笑容,你就會發現孩子變得更親近、更貼心。其實,我們都需要和孩子學習——孩子們的「活力十足」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89

補班補課,爸媽忙翻天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    
      「補班」「補課」真得是讓爸媽很頭痛的一件事情,深深覺得有一天當兩天用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在中班至小一之間,孩子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好,漸漸可以了解清楚一星期的意思,每天自己要做什麼事。幸運的,孩子越來越可以預期生活,漸漸變得自動自發;不幸的,孩子也因此一定要做完預計的事,而變得固執己見。對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,「補班」真得是一個有點難理解的問題。


        因為工作本來就是排班,所以「補班」一直都跟我無緣,當然「連假」也沒有我的份。唯一的好處就是在大家需要補班補課的時候,我反而有機會去接孩子放學。剛升上小一的姊姊超興奮,因為第一次爸爸來接她,所以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。回到家、吃完飯,很自然就開始寫作業,就像是平常的每一天一樣。才正要說姊姊很乖,才寫完作業就出問題了,因為姊姊吵著一定要出門。雖然是補課日,依然還是「星期六」,平常我在周末總是會帶兩姊妹去國小操場跑一跑,要不就是逛逛街或看看展覽,就算是待在家裡也會準備勞作一起創作。

        只好拿著妹妹做藉口,就說:「妹妹四點才會坐娃娃車回來,要等她」,才暫時讓姊姊安靜下來。四點一到才接到妹妹,就只好全家一起去逛街,順便在外面吃頓晚餐,一切似乎都沒問題。才要準備要回家,又換妹妹不滿意,一直質問哪時候可以做「餅乾」或「月餅」呢? 這又是哪一招,確實有時假日我們會做一些小餅乾、鬆餅,但是今天哪裡有時間呢?因為通常是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做。 然後,就看著妹妹很委屈的表情,拖著腳步慢慢地往前走,嘴裡又小聲地說: 「今天明明就是星期六」。

        難得我有機會陪孩子,當然也希望不要讓孩子失望,只好順道繞到超級市場,買一些做餅乾的材料。對孩子來說,補課歸補課,周末歸周末,上課沒關係,寫作業也可以,但是該她們玩的,卻是少一點點也不可以。回到家都已經六點半,又要洗澡又要準備材料,時間真得不是很夠用。總不能餅乾已經做好了,而孩子又沒吃上一口,就被壓上床睡覺,真是考驗大人的時間分配技巧,只慶幸姊姊還好下午就已經把功課都寫完,也檢查完聯絡簿了,不然真會是一團亂。

        在家裡我是「美術組」的,幫辦家裡的勞作、美術、黏土等遊戲;媽咪才是「烹飪組」的,包辦做鬆餅、壽司卷、餅乾、蛋糕等烹飪遊戲。因為是我和孩子們妥協的,所以「甘願做甘願受」,只好我也下來做餅乾。媽咪帶著兩姊妹洗澡的同時,我就負責將材料揉勻,並且分好一小坨一小坨。兩姊妹出來就只要稍微揉成圓球,再交給媽咪壓扁、塑型,根本是工廠的生產線的流程。媽咪超厲害在洗澡前,就已經先將烤箱預熱,所以才做好第八片餅乾時,就先將一地批的餅乾送進烤箱,準備烤二十分鐘。兩姊妹就趁這個時間,很開心的玩著做餅乾的遊戲,當第一批餅乾出爐,兩人也做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兩姊妹開始收拾東西,並且各吃完一片餅乾,時間也到九點了。兩個人「很滿意」的上床睡覺,換我去說故事,因為媽咪還沒有洗澡。當孩子們都睡了以後,其實工作還沒有完,因為餅乾還有2/3沒有進烤箱,所以最後忙到十一點半,全部的餅乾才烤完。又要等一個小時放涼,才能分裝放到盒子裡,等到凌晨一點總算事全部完工,渡過「補班補課」的一天。

        「補班補課」根本就是一天當兩天用,又要上學、又要放假的。對於年紀小的孩子,「補課歸補課」,該玩得一點也不能少,因為今天還是星期六。孩子也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掙扎,雖然知道但是要克服,也是需要一些長大的時間,爸媽也較多一點耐心。也很慶幸,學校老師也很體貼的回家作業出的不多,不然鐵定更會是人仰馬翻的亂成一團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76

「憂鬱」是無力建構未來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看到一份資料,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訝。美國針對大一學生的心理研究調查指出,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,已經跌到25年來的最低點。美國心理學會公布一份「大學校園的危機」的報告,亦指出接近二分之一對未來感到「無望」,三分之一有有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學業的情況。



        這些優秀大學的學生們,辛苦的程度不輸台灣的孩子,也是需要熬夜讀書,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,以求可以擠進名校的窄門。累了,撐過去;倦了,拼過去.......,就是不停的努力,一直到申請學校入取通知的那一天。這些菁英中的菁英,應該是在同儕中最有驕傲本錢,最有自信的一群人不是嗎?為何卻深陷憂鬱的危機之中呢?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,孩子努力與堅持的學習,為的不是考試的成績,而是「理想」。當理想達到時,頓時也就失去目標,甚至對無法預期的未來,感到一種不安全的感覺。對於這些「天之驕子們」,卻是似乎被抑鬱的氣氛所包圍,真得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。最重要的原因是,孩子們對於未來,無法建立出一個「新理想」,甚至感到絕望與不滿。

         2017年衛福部,公布的台灣第一份的的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調查,也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協助。甚至有3.1%的孩子在半年內,曾經有自殺的念頭,特別是在都市化程度較高,但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更為明顯。聽起來更是讓爸媽感到焦慮,也讓人感到困惑,為何我們的孩子們會有如此高的壓力呢?

        對於未來失去了信心,失去了想法,甚至無法有目標,那就是憂鬱。如果用這樣的定義來說,我們憂鬱嗎?既然當作孩子依靠的爸媽都陷入憂鬱,孩子還開心的起來嗎?要改變不是改變孩子,而是我們和孩子互動時的「態度」。
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滿口抱怨、責怪別人,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害者,孩子又如何能學會有自信;當我們看著電視、新聞媒體,將社會當作一個大陷阱,孩子又如何能建立理想。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,不時透露給孩子一個訊息:「做什麼都沒用」時,就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瓜裡,他又如何能在腦中建構出自己夢想中的未來呢?

        不論社會是多麼的亂,我們也不應該剝奪孩子的夢想。當孩子在身邊時,請克制自己的衝動,不要讓你的氣話,影響到孩子的想法。「鼓勵」,不是在口頭上說說,而是當孩子的榜樣。當孩子看見你的堅強,你勇敢尋求夢想的背脊,也才會踏出相同的腳步,尋找自己的夢想。

         不要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,而是鼓勵孩子的努力。不知何時,「勤奮」變成「愚笨」的代名詞,好像你很用功就是因為不聰明。結果搞得每一個孩子都像鴨子一樣,表面上裝作很悠閒自得,私底下卻拼命的不停踏水。長時間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人,又哪裡能得到快樂呢?

        讓我們問自己一件事,是誰偷走孩子對於未來的「想像」呢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34

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

小一,我不想寫功課~寫字不是天生的能力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和爸媽想的不一樣,寫ㄅㄆ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而是要有「四大階段」的練習。什麼? 有沒有說錯? 不就是寫字而已嗎?哪有那麼的麻煩….是的,因為寫字,不是天生的能力。



        人類有許多天生的能力,但絕對不包括寫字。寫字是一種高階的認知能力,加上良好的手眼協調,而發展出來的「終端產品」。請不要認為孩子「年齡到了」,就可以拿筆寫好字,孩子是需要時間練習的。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,寫字前必須要準備的四大階段,才能讓孩子喜歡寫字喔!

(一)握筆姿勢
握筆姿勢的正確,與寫字好不好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會與書寫會不會疲累有關。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,是會有幫助的。如何確定孩子握筆是否良好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拿好筆後,將手舉己起來在空中劃十個大圈,在看孩子握筆姿勢可否維持。如果可以就表示孩子可以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,就可以準備進入下一階段。

(二)運筆練習
寫字與畫圖,最大的差別在於手指動作的參與。畫圖著色時,因為範圍比較大,所以要依賴手腕動作;運筆寫字,因為範圍比較小,所以要依賴手指動作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寫字時,使用畫圖的策略只使用手腕,那就不是在寫字,而是在寫書法,你覺得會有效率嗎?這時可以讓孩子在格紙上,練習寫鋸齒、波浪、電話線等線條,引導孩子熟悉運用手指動作來控制鉛筆,才會讓寫字變得有效率。

(三)空間配置
這是大人最常忽略的,也是最常和孩子衝突的點。我們常常覺得孩子寫得不好看,其實不是字體美醜,而是空間配置。當孩子好不容易寫出一個滿意的ㄅ,但是縮在格子的左半邊,當然就不好看。請記得孩子才剛剛學習,要把陌生的符號寫下來,就已經花費許多精神,所以難免會忽略空間配置。這時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先從熟悉的圈圈、叉叉、三角形開始練習。爸媽先畫出不同大小、高矮的方框,鼓勵孩子將形狀變形並填滿,讓孩子熟練空間配置的概念,孩子自然也就會寫得好看。

(四)認字描紅
不熟悉的符號,鐵定是無法書寫的。就像是我現在立即教你三個小時的越南文,你確定馬上就可以流利的書寫嗎?先讓孩子會認識符號,可以看、可以讀,之後再開始練習寫,才會有效率喔!一開始建議可以使用描紅的方式,幫助孩子更容易有成功的經驗,孩子才會更願意練習喔!


        幫助孩子一步一步的成功,孩子自然也就不會抗拒,會越來越喜歡寫功課。特別是對於小一的孩子,更是如此喔!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:「先讚美再挑錯」,不論孩子是否喜歡寫字,但是他確實都已經努力了,請先給孩子正面的鼓勵,不要劈頭就澆孩子一頭冷水。


        在指導孩子的錯誤時,說法更要明確,是字要大一點?線條不要歪?要記得停筆?你說的越清楚,孩子才越容易配合。不要劈頭就說:「不可以,再寫一次!?」卻不講任何原因,那只是在打擊孩子寫功課的動機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12

上小學的第一天~爸媽也需要勇氣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在臉書上常常被「小一聯盟」的分享洗版,今年我們家也成為「小一」的一份子。因為姊姊從幼兒園畢業,也要開始讀國小一年級.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一來是孩子天生個性比較容易緊張,二來是幼兒園的朋友們沒有一個讀同樣的小學。所以緊張的不只是姊姊,就連我們自己也有點緊張。早從開學的兩個星期前,晚上姊姊就突然驚醒,半夢半醒哭著要找媽媽。幸好我晚上都需要寫稿,沒有入睡,還是可以適時的安慰她。對小孩而言,升國小的壓力,大概跟成人要出國留學差不了多少。



        當然帶孩子,不只是口頭上的鼓勵,更要有實際的行動。在討論後,就趁著學校還在放暑假,抽空就帶兩姊妹去學校逛逛,一來讓孩子熟悉校園,二來認識周邊的環境。就如同出去玩一樣,一共做了四次,直到姊姊也完全記得如何去、如何回來。很快的,就到了開學的「第一天」。

        這招可能有效,姊姊一起床就準備好,拿著悠遊卡開開心心的出門,要搭公車去學校。國小對於新生也很貼心,還有小小的歡迎儀式,也讓姊姊很開心。但是才轉一個彎,要到自己教室的那一小段路,姊姊卻異常的安靜,感覺得出她有點緊張,就算是要拍照也笑不太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新老師很細心,一開始已經將小朋友的東西都先整理好了,放在桌子上。姊姊找到自己的名字,就坐在座位上等待。老師圖文並茂的寫在黑板上,老實說我自己看了好久,才看得懂。可能是太常使用拼音輸入法,注音越來越看不懂,搞了好久才看出來是「五大任務等著你」。接下來老師開始上課,家長們要去聽說明會了,似乎一切都很順利,並沒有太多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上小學的第一天,一切都像是在遊戲。孩子還在興奮期,爸媽也同時在校參與座談會,基本上沒有離開學校。「第二天」才是最重要的關鍵,因為昨天只是演練,今天才是真正的上場。果不其然,姊姊才在公車上,就很認真的問媽咪:「等下可以抱一下你嗎?」 姊姊還是很緊張的,只是假裝很鎮定。一下車,媽咪在公車站牌前,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,然後牽著手馬路走到校門口。

        今天,姊姊需要嘗試自己走進校門,媽咪不再陪著她走到教室。 站在大門口,看著她自己往教室的方向前進,真的是一種很複雜的感覺。姊姊的教室在二樓,所以要轉一個彎,再爬上樓梯。 透過穿堂的鏡子,看著她一階一階的爬上樓梯,心裡真的百感交集。一則是對於孩子長大的喜悅,一則也有一絲絲的不安。

        不論如何都不要比孩子還擔心,如果爸媽都心生擔憂,孩子鐵定會更焦慮,又哪裡生出勇氣呢?不論是多麼捨不得,爸媽也都得要鼓起勇氣的故作鎮定。其實,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捨得,而是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勇氣。當孩子上小一時,爸媽其實比孩子更需要勇氣。

        就讓我們學會放下擔心,學會信任孩子,相信他可以自己面對「新挑戰」,並且可以做得很好。你對孩子的信任,也就是孩子勇氣的來源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378

暑假,就是要學些什麼⋯⋯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暑假,就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。但是這並非是出於疼愛,而是我希望幫寶貝們培養出一個好習慣:每年都要做一件「新事情」。


        今年的暑假,媽咪的安排是去「日月潭三日遊」的行程,當然風景優美不說,更重要的就是「環湖自行車道」,讓兩位寶貝心動不已。對於搭船遊湖一點興趣也沒有,倒是一直很想要嘗試去自己騎腳踏車。只是很無奈,兩姊妹都還不太會騎,所以只能靠大人們輪流載。

        在台北,會不會騎腳踏車,真的是沒什麼差別,畢竟交通太方便。所以,兩姊妹也沒有特別想要學,就只是玩玩而已。可能是去日月潭的影響,兩姊妹今年決定要學會「騎腳踏車」。一回到台北,就拼命的練習。

        講實在,看著小一、大班的孩子,跌跌撞撞的騎著腳踏車,真的是很虐待大人的事情,好幾次覺得自己快要心臟病發作了。一下子想要扶著腳踏車、一下子調整護具、一下子看安全帽有沒有戴好,搞到我自己都神經兮兮的,整顆心懸在那裡。

        反倒是一點都不緊張的爺爺,不到三、四次就讓姊姊學會,自己在小操場上繞著圈圈一直騎,還不時說:「我們下個月,可不可以去日月潭」。看她驕傲的神情,也著實替她覺得很高興。成功是會「傳染」了,妹妹也要求要拆掉「輔助輪」,特別還跑了一趟捷安特。出乎意料之外,拆掉還不到一個月,妹妹也上手自己騎的超好。

        聽起來好像很神奇,似乎是一下子就學會。但是,我家兩姊妹並沒有少摔,好幾次回家洗澡,發現到小腿摩傷、膝蓋破皮、掌心擦傷......。最重要的是,兩姊妹都覺得沒關係,因為爺爺說自己快要會騎了,所以明天還要再練習。

        果然,爺爺還是比較厲害,教著兩位寶貝孫女騎車,還可以「波瀾不驚」一直保持鎮定。帶孩子,不能比孩子還要緊張,才能讓孩子學會「勇敢」。所以,我們爸媽才應要先學會勇敢、學會放手,才能讓孩子茁壯。

       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人們越來越依賴經驗,沉溺於習慣當中,甚至抗拒社會的變化。相反地,孩子更喜歡接受改變,學習新的事情,面對新的挑戰。從小讓孩子養成每年,都要做一件「新鮮事」的習慣,孩子自然也就會習慣於面對「新挑戰」喔!

        暑假,就是要作一些新鮮事。我們家的兩姊妹是學會騎車,不知道大家又是做了哪些新嘗試呢?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,當作明年暑假的參考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334

不要嬌生慣養,而要適時鼓勵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帶孩子其實不難,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。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,我覺得最適合的就是「不要嬌生慣養,而要即時鼓勵」。



        讓孩子自己多動手,從小學會如何照顧自己,自己穿衣服、自己洗澡、自己收書包。自己的事情,自己做好,不也就是最好的「責任感」練習嗎?藉由每天每天的練習,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學會對自己負責,當然也就不會隨意怪罪別人,推卸責任。相反地,孩子總是嬌生慣養的,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就大驚小怪。當然在家裡沒問題,但是在團體生活中,又有誰會幫他做事呢?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,一定要即時鼓勵孩子。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,不可以一次就到位完美,而需要持續的練習。此時,請不要挑剔孩子的表現,將孩子的熱情澆熄。讓我們傳達一個訊息,讓孩子清楚知道:「爸媽有注意、很開心」。孩子才會越來越願意持續,最後養成習慣,當然不論到哪裡也都會讓人疼愛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讓自己被「愧疚感」綁架了,比其過往,現在的父母們花在孩子的時間、金錢只有更多,而不是更少。奇怪的是,既然我們付出那麼多,為何孩子變得越來越難帶呢?因為,我們一直努力錯了方向,讓孩子「變得嬌生慣養,卻又吝於給予鼓勵」,結果負負沒有得正,反而變成「負平方」。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從小孩子除了讀書,什麼事都不用做。連白飯煮好了,到電鍋裡盛一碗飯,都要等別人服務才願意動筷子。連照顧自己都有困難,又如何會照顧別人,想到別人呢?真的是一位公主、王子也就算了,離開家裡就什麼都不是,剩下的只有愛挑剔的那一張嘴,又那裡會得人喜歡、受人歡迎呢?

        我們很容易在當孩子做一件好事時,卻常常視而不見;但當孩子作一件錯事時,我們卻又大驚小怪。當然爸媽的立意是好的:希望孩子「不要一點小事就變得驕傲;不要一點小錯變成壞習慣」。但是,傳達給孩子知道的,卻是完全相反的訊息:「做對媽咪不在乎,做錯媽咪才在意」。如果你希望媽咪多看你一眼,你覺得孩子會做「好事」,還是「壞事」呢?

        就讓我們學會改變,學會鼓勵孩子的好,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事情。一來讓孩子變得有自信,二來也讓自己可以喘一口氣,不是一舉兩得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315

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

五點整的壞脾氣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從三年前,媽咪回到工作崗位後,我們又恢復成為雙薪家庭。到了暑假,又是一個天人交戰的時期。究竟是要讓孩子們放暑假,還是繼續去上幼兒園呢?今年姊姊就要離開幼兒園,也要進入小一就讀,加上幼兒園有「小一先修班」。本來是打算讓兩姊妹都上暑期班,一來是生活比較規律,二來是也不用操心接送的時間。



         等到最後一刻,媽咪又覺得國小以後,可能更沒有暑假時光,決定讓孩子們不去幼兒園。最開心的就是姊姊了,多賺到兩個月的假期。沒有去幼兒園,對於爸媽而言,其實是更困難。因為孩子真的很怕無聊,沒事可做對他們不是一種休息,而是一種折磨。只要一個小時沒事做,不是兩姊妹吵嘴,就是搶東西。

        還好,家裡什麼都不多,最多的就是書和勞作用具,只是每天要一直找東西作,真的也很傷腦筋。還好,兩姊妹都很喜歡手工藝,帶著她們一起摺紙、彩虹手環、做貼紙(烘培紙加透明膠帶),就可以搞定她們。

        一週有三天,去爺爺家騎腳踏車,四處遊山玩水,兩姊妹也超級期待。基本上,一切的時間也都安排的妥妥當當,沒有太大的問題。但是意外卻出現的,姊姊倒是一切正常,妹妹卻常常在五、六點跟姊姊吵架,要不就是在一旁鬧脾氣。

        盡量安排好時間,也規劃好了接送流程,但卻忽略一個重點:孩子的生理時鐘。在幼兒園四點就準備回家,在五點以前娃娃車就會準時把她們送回家,一直都是如此的。但是,這個規律突然被改變了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在觀察幾次的衝突後,確定在五點就醞釀,六點一定會發作。然後就陷入什麼都不好、什麼都不要的情況,整個拗在那裡。但是畢竟是在上班,沒辦法提早去接她們,真的是失算了。原本是希望孩子們可以有一開心的暑假,沒想到卻不小心挖了一個「坑」給孩子跳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是我們安排的,也只能想辦法解決,而不是責備孩子。 最後,只好請阿嬤每天多跑一趟,四點來接孩子們先回家。很神奇的,爭吵的情況也就馬上減少,好像之前那些鬧脾氣的事件都是假的一樣,一切突然又恢復正常。

        只能說姊姊真的是長大了,對於時間調適真的好很多。妹妹就是年紀小一點,還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適應。孩子感覺不舒服,覺得心裡卡卡的,但卻又說不出為什麼,當然也就鬧情緒,看什麼都不順眼。

        很多時候,我們都是出於疼愛孩子,但卻讓孩子陷入困擾。這時候,不要覺得孩子故意找麻煩,而是需要更多耐心找出問題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98

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

爸爸是家庭的緩衝劑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,最近比較少陪孩子。結果姊姊終於忍不住抱怨,問爸爸哪時候可以陪她們。 這陣子應該會忙到八月底,才會真的告一個段落,所以也很誠實跟孩子們說說了。兩姐妹雖然很貼心的接受了,但是還是覺得有點愧疚。畢竟從小就和孩子們約定,一週會有一天晚上是親子日,會陪他們做勞作、DIY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這週六,特別挪出半天空擋,一家人出去走走。孩子絕對是超級開心,還沒出門就碰碰跳跳的。然而,有時候玩得太開心,卻也碰到一些小問題,就是小朋友們想要買東西。 兩位寶貝前一陣子喜歡上「皮卡丘」,有時候還會兩個人演來演去,只是姊姊老是叫妹妹當胖丁或妙蛙種子,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。但是真是太過湊巧了,剛好碰到玩具大拍賣,還掛了一張超級大的神奇寶貝海報。

        姊姊就纏著我問:「爸爸可以買嗎?」

        我直覺就回答:「要問媽咪喔!」

        沒想到姊姊居然想都沒想的回答:「媽咪都不會買給我.....

        這時換媽咪崩潰了,看臉色就是準備要發作了。基本上,我可以猜想到,媽咪再來會說什麼:「那以後,你只有生日才會有玩具,其他時候都沒有..........」。然後,就看到一個孩子開始哭個不停,不停的說我不要。劇情應該八九不離十,會照這樣發展下去,然後一個在前走,一個在後面追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媽咪也是超疼姊姊的,更是常買東西給兩姐妹,有時下班還多走半個小時的路,就是為了買個小蛋糕回家。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裡說錯了,才會讓媽咪那麼生氣。 衝突點在哪裡呢?你知道嗎?

         就是在「都不會」這三個字。

        這個講法是絕對的、永遠的、不會改變的,而不是暫時性的。因為跟事實不合,所以讓媽媽覺得被誤解而生氣。 我就蹲下來,示意姊姊先閉上嘴吧,然後先帶兩位寶貝離開現場。等走到另一個樓層,才和姊姊說:「我們試試看,不要說『都』、『又』和『老是』,才會有機會」。姊姊也乖乖的點點頭......

        接下來,姊姊一直在注意自己有沒有說「老是」和「又」,好幾次差點講出來,就趕緊吞回去,超好笑的樣子。晃了一下,媽咪的情緒也平靜多了,姊姊也趁機貼上去撒嬌,一切又恢復正常。最後,孩子們幫找一個好理由,買一點小東西,獎勵他們今天的表現,也就開開心心的回家。

        要惹別人生氣很簡單,不論說什麼句子都用「都」、「老是」、「又」、「一直」,肯定就可以惹毛別人。想想看,當別人心情不好,你對他說:「你老是心情不好!」或「你心情不好嗎?」雖然差不到三個字,但是意思卻是差遠了,你覺得哪一句比較恰當呢?

        不只是孩子,大人也是如此,你說話時會不會常常把「老是」和「又」掛在嘴邊呢?如果有的話,也要提醒自己,趕快改變自己的說法。這樣別人聽起來心情好,你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平穩喔!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碰到爸爸總是會撒嬌,甚至是小小的耍賴,這時爸爸千萬不要幫倒忙,跟著數落媽媽的不是,那真的就是故意來亂的。請當一個「緩衝劑」,不是「助燃劑」,先幫兩邊都說些好話,找到真正的問題點,才能化解不必要的小衝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