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

爸爸是家庭的緩衝劑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,最近比較少陪孩子。結果姊姊終於忍不住抱怨,問爸爸哪時候可以陪她們。 這陣子應該會忙到八月底,才會真的告一個段落,所以也很誠實跟孩子們說說了。兩姐妹雖然很貼心的接受了,但是還是覺得有點愧疚。畢竟從小就和孩子們約定,一週會有一天晚上是親子日,會陪他們做勞作、DIY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這週六,特別挪出半天空擋,一家人出去走走。孩子絕對是超級開心,還沒出門就碰碰跳跳的。然而,有時候玩得太開心,卻也碰到一些小問題,就是小朋友們想要買東西。 兩位寶貝前一陣子喜歡上「皮卡丘」,有時候還會兩個人演來演去,只是姊姊老是叫妹妹當胖丁或妙蛙種子,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。但是真是太過湊巧了,剛好碰到玩具大拍賣,還掛了一張超級大的神奇寶貝海報。

        姊姊就纏著我問:「爸爸可以買嗎?」

        我直覺就回答:「要問媽咪喔!」

        沒想到姊姊居然想都沒想的回答:「媽咪都不會買給我.....

        這時換媽咪崩潰了,看臉色就是準備要發作了。基本上,我可以猜想到,媽咪再來會說什麼:「那以後,你只有生日才會有玩具,其他時候都沒有..........」。然後,就看到一個孩子開始哭個不停,不停的說我不要。劇情應該八九不離十,會照這樣發展下去,然後一個在前走,一個在後面追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媽咪也是超疼姊姊的,更是常買東西給兩姐妹,有時下班還多走半個小時的路,就是為了買個小蛋糕回家。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裡說錯了,才會讓媽咪那麼生氣。 衝突點在哪裡呢?你知道嗎?

         就是在「都不會」這三個字。

        這個講法是絕對的、永遠的、不會改變的,而不是暫時性的。因為跟事實不合,所以讓媽媽覺得被誤解而生氣。 我就蹲下來,示意姊姊先閉上嘴吧,然後先帶兩位寶貝離開現場。等走到另一個樓層,才和姊姊說:「我們試試看,不要說『都』、『又』和『老是』,才會有機會」。姊姊也乖乖的點點頭......

        接下來,姊姊一直在注意自己有沒有說「老是」和「又」,好幾次差點講出來,就趕緊吞回去,超好笑的樣子。晃了一下,媽咪的情緒也平靜多了,姊姊也趁機貼上去撒嬌,一切又恢復正常。最後,孩子們幫找一個好理由,買一點小東西,獎勵他們今天的表現,也就開開心心的回家。

        要惹別人生氣很簡單,不論說什麼句子都用「都」、「老是」、「又」、「一直」,肯定就可以惹毛別人。想想看,當別人心情不好,你對他說:「你老是心情不好!」或「你心情不好嗎?」雖然差不到三個字,但是意思卻是差遠了,你覺得哪一句比較恰當呢?

        不只是孩子,大人也是如此,你說話時會不會常常把「老是」和「又」掛在嘴邊呢?如果有的話,也要提醒自己,趕快改變自己的說法。這樣別人聽起來心情好,你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平穩喔!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碰到爸爸總是會撒嬌,甚至是小小的耍賴,這時爸爸千萬不要幫倒忙,跟著數落媽媽的不是,那真的就是故意來亂的。請當一個「緩衝劑」,不是「助燃劑」,先幫兩邊都說些好話,找到真正的問題點,才能化解不必要的小衝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43

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

發明的第一步~同理才能找出需求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看了一本書,超值得推薦給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喔!書名是「用手走路的發明王」。 書中的中有一個觀點,真的有打動我:「發明的第一步,不是知識,而是同理心」。




        許多偉大發明家,並沒有高深的學歷,也沒有淵博的知識,為何卻可以創造出偉大的發明。我們最常說的,就是因為他們比較「努力」。這個觀點倒是有點奇怪,沒有正確的目標,似乎再如何努力好像沒有多大的用處。

        透過真正的發明家的現身說法,他認為最重要的是「同理」。因為能「同理」別人的困擾,希望可以幫別人解決問題,才能找出問題的核心,並且想方設法的克服一道一道的難關。知識不足可以學習,技術不夠可以磨練,材料不行可以尋找,唯一唯一無法替代的就是你的「想法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發明」不是因為你有比別人更多的知識、更高的智慧,而是你有一個「想法」。有想法的人很多,發明出來的東西也很多,但是為什麼最後改變生活的卻很少呢?因為只有你需要並沒有用,而是大家也都需要才行,不是嗎?不然發明,只是一個人的「勞作」而已。

        最近,非常流行STEAM教育,在暑假期間更有許多夏令營,帶著孩子學科學、玩數學、做機器,學習創造出不同的作品。透過遊戲與互動中,讓孩子學習當一個「小創客」,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動。但倘若這些學習都是技巧上的學習,而不是出自於內心的想法,也就沒有真正的打到核心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科學是理智的,但不是無情的。除了科學思維之外,更要培養孩子的「感受」。就是要先能同理的感受,才能在生活中察覺別人的困難,並且轉換成發明的動機。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一點感覺也沒有,又如何能找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?就算是最後努力做出來,最後應該也是乏人問津的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改變世界的發明,常常是源自於一個「簡單的想法」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想不到呢?因為,想法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察覺別人的需求,同理別人的感受。 你想要當個發明家嗎?請先學會將心變得柔軟,學會觀察別人,找出別人的困擾吧!


        真得很推薦,在暑假期間給大孩子們看一下。透過真實人生的故事,更容易說服孩子接受,但請不要趁機說教,又把孩子訓了一頓。就讓孩子自己閱讀中,自己慢慢用心的感受吧!或許孩子當下並沒有感覺,但是有一個印象之後,多年之後當他想起時,也就會自己再慢慢細讀了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23

做這個有什麼用......累積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學東西好像就是要有一個目的,沒有目的的東西,就是浪費時間?很多時候,我們都在灌輸孩子這個觀念,但是這真的是正確嗎? 



        很多時候,在最初學習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用途,但是當需要時卻可以順手使用,你不覺得這樣也不錯啊。不是現在沒用的事情,就是在浪費時間,其實反倒是一種累積、一種嗜好、一種調適。

        大家可能不知道,光光老師的嗜好是做「軟陶」,一種黏土放進烤箱後定型,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公仔。我一做就做了五、六年,有上百件作品。但如果說做軟陶有什麼用途?還真得沒有,就是只是好玩而已,或者是偶爾拿來送人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,在幾年前到美國進修時,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,雖然有專業背景,但英文破破爛爛的,真得很難和本地的美國同學打好關係。這時讓我拉攏同學與老師最好的工具,你覺得會是什麼呢?

        我想你也猜到了,就是最沒有用的「軟陶」,比任何有用的技能,更能讓你與眾不同。基本上,幾乎就像是在下訂單一樣的,如雪花般的飄過來,連要拒絕也都很困難。

        許多事情在當下是沒有用的,但不代表沒有價值。喜歡做餅乾,難道一定要要去做麵包師傅嗎? 難道不能成為與另一個人溝通的工具嗎請不要以有用、沒用來評斷孩子的興趣,當一切都變得有目的時,那就不是一個嗜好,而是另一個工作。


        動機才是人們不斷學習、努力探索的原因。當初在玩軟陶時,還在Yahoo申請一個部落格,就是想要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。強迫自己每兩週就要寫一篇文章,藉由分享的喜悅,就連寫文章也不覺得累,不知不覺得就持續了好一陣字,直到Yahoo關掉部落格為止。現在回想起來,目前持續寫作的習慣,也是在那時候養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累積」,日後總有一天,自然也就能展現出價值。世界上沒有白做的工作,過去曾經努力的事情,都會轉化成生命中的養分,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結出果實。


        最後附上,送給我做感謝的「作文老師」的軟陶小禮物,當然只剩下照片。你能猜到作品中隱藏的「字」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