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

老大情節~我也要喝ㄋㄟㄋㄟ
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

       對孩子而言,家裡多了一個「新成員」,除了喜悅之外,更多的是「壓力」。

       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的孩子,畢竟當「山大王」已經很久了,突然多了一個競爭者,難免也就會覺得不是滋味。因此,孩子常常會出現「退化行為」,像是變得喜歡哭鬧,假裝自己是小娃娃,甚至像要吃奶嘴、喝ㄋㄟ ㄋㄟ.........,這些都是常見的情況。



       只是和我們大人想的不一樣,這並不是只會發生在三、四歲的小小孩身上,更常常發生在小一、小二的孩子身上。對於小小孩而言,弟弟妹妹比較是同伴而不是競爭者,所以問題反而比較小,通常只要等到小嬰兒到八個月大,和哥哥姊姊可以互動時,這樣的退化行為就會自動的漸漸減少而消失。

       反而是七、八歲的大小孩,如果出現「退化行為」才更需要爸媽注意。就讓我們來了解後面的原因:一來是因為小嬰兒出生後,媽媽的時間都因為需要常常照顧小嬰兒所佔據;二來是爸媽一看到自己,就是不停逼著自己寫作業、背生字,兩種「天壤地別」的照顧態度都讓孩子看在眼裡。

       小嬰兒明明什麼都不會,媽咪還一直說他好乖,只會對他笑;我明明考試都九十分,作業很多也都努力寫完了,媽咪卻還很兇的罵我說寫不好看,真的是太「不公平、不公平、不公平」。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情,當然造成孩子的心情大受影響、起伏不訂,不是悶悶不樂就是會想弄哭小嬰兒。但當弄哭小嬰兒的時候,卻發現只會被罵得更慘。

       此時孩子就會改變策略,出現模仿小嬰兒的行為,希望媽媽可以多花一點時間關心他。結果得到的往往不是媽媽的用溫柔的擁抱,而是理性分析的大道理。其實,你不用說孩子也懂,因為他只是希望可以像一、兩個月前一樣,你會常常關心他。這時,爸媽越是嚴厲的處罰孩子的「退化行為」,往往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反彈,甚至轉變成動不動就亂叫、亂發脾氣,而衍生變成次發的行為問題。

       孩子畢竟是孩子,因為在策略上比較不成熟,所以常會用錯方式。爸媽要運用智慧,孩子的退化行為只是在「撒嬌」,而不是在「撒野」,給孩子一個擁抱與安慰,再和他說:「爸媽還是一樣的愛你」。當孩子可以獲得需要的「關愛」後,自然也就會漸漸減少那些不適當行為,反而比你不停地責備還有效果。

       每一個人都希望可以單獨擁有爸媽的愛,所以即使是家裡有小寶寶誕生,也不要忘記抽空單獨帶孩子去走一走,不需要去出國玩,也不需要去旅行,只要抽空單獨陪孩子兩、三個小時,孩子就可以明白你的承諾喔!

       請記得,雖然小嬰兒更需要照顧,但不要忘記也要顧及到老大的感受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926

分享不是被搶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  分享是一種美德,但不是被迫的。

        小小孩一開始都非常大方,所有的東西都願意分享,真的是超級可愛的。但是,到了兩三歲時孩子卻變得很小氣,什麼東西都不願意分享。這並非是孩子變得不聽話,而是開始了解物品的「所有權」,也因此開始會保護自己的物品。爸媽們不需要緊張,這是一個發展的過渡階段。


        分享是一種互利的過程,今天我有你沒有,我就分享給你。等到下一次,如果我沒有時,別人才會分給我們。我們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則,所以開始學會分享。對於四歲以前,孩子只活在當下,就連要等待到明天都等不住,更何況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拿到,當然也就不會願意分享。要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開始,不論是水果或零食留一些給別人吃,就是最好的培養。

        但請記住,不要一開始就拿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來分享,鐵定是一場災難,而不是練習。請不要孩子不願意分享而處罰孩子,分享是必須要有前提的,那就是互利互惠。想想看,如果對方也不願意分享,那時強迫分享就是被搶。如果你每天都被搶,你會變得更大方的分享,還是更小心謹慎地保護東西呢?

        如果要讓孩子學會分,我們可以用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:

一、多的東西開始:

多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如果孩子可以數到十,那十一個就是多。在分享的時候,請從多的東西開始分享,比較容易成功,孩子也不過度在意。就像你有一顆蘋果和一串葡萄,要分享給別人幾顆葡萄,當然也就不會太在意,畢竟給了以後自己還是擁有一大堆,不是嗎?分享就必須要從多的事物開始喔!

二、寶貝分成兩種:

孩子都有心愛的東西,很想要跟別人分享擁有的喜悅,但卻又擔心自己東西被弄壞,所以常常心就會懸在那裡。這時最好的方式,就是引導孩子將寶貝分成兩種,一種是自己獨享的;一種是可以分享的。一開始需要爸媽協助幫忙分類,漸漸孩子就會掌握到規律,也就能克服這個小問題。

三、改善互動經驗:

不願意分享的原因,有時是互動經驗不佳,別人都不肯借他。但有時卻不能怪別人,特別是如果孩子不擅長愛惜物品。別人借他的東西,不是弄不見,就是被弄壞,當然別人也就不願意借他東西。因為互利互惠上出現困難,當然也就無法理解分享的好處。這時,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學會分享,而是學會保護、愛惜物品。這裡有一個小方式,就是拿媽媽喜歡的東西給孩子,讓孩子練習保管一天,晚上再還給媽媽。透過練習孩子才能學會如何保護東西喔!

        分享不是被搶,就是有互惠才是分享喔!過早要求小小孩分享,孩子學會的不是美德,而是焦慮。就讓我們了解孩子們的特質,適時地引導孩子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896

拖拖拉拉不是懶惰,而是.......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  拖延是一個很讓人頭大的問題,特別是當孩子寫作業,明明就只有一點點,卻又東摸西摸,搞了好久都還沒有動工。沒有人在旁邊盯著,就一動也不動,一定要媽媽陪著才行。即使媽媽在旁邊盯著,還是忍不住的東問西問,真的會讓人神經崩潰。明明平常動作就快的不得了,但是有時一件小小事情,卻老是要拖延到最後一刻才願意做呢?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呢?

        跳脫孩子的行為,將拖延放到大人的身上來看,你就會發現另外一種觀點。「拖延」最根本的原因,不是懶惰,而是對事情沒有自信。想想看,當你對一件事情充滿信心,覺得自己超級厲害的。你會選擇拖拖拉拉的不去做,還是立即的行動,把事情完成呢?我想絕對是一下子就開始動工,然後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讚美。孩子也是一樣的,對於自己有興趣的活動,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拖延的情況。甚至是你還沒說,他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做。

        相反地,如果今天你同事請假,需要你代班處理一件你不熟悉的事情,你會不會覺得撐一下,如果能拖到明天他來了再說。這並不是你懶惰,而是因為你沒有把握可以處理好,所以能拖就拖一下呢?對孩子也是如此,如果孩子缺乏信心,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,當然也就會出現拖延,浪費時間的情況。關鍵不在於能力高低,而是在於孩子缺乏自信。

        單單是缺乏自信,並不會有太誇張地拖延行為,但是如果又碰到害怕失敗,那就真的是乾柴碰到烈火,一發不可收拾。孩子一碰到不喜歡的學科,立馬就進入拖延戰術,結果搞到晚上十一點爸媽發火以後,才會開始動作。這樣的情況,不停地上演之下,孩子當然也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,也就越來越被動。

        想想看,對於一個缺乏自信的大人,你覺得他需要的是鼓勵,還是責備呢?但是,我們面對自己孩子時,也會做一樣的決定嗎?當自信心不足,又碰到「挫折忍受度」不佳的孩子時,就像是乾柴碰到烈火一樣難以收拾。一件小事也要問個七、八次才願意動手,直到爸媽頭頂都冒火了,才嗚嗚咽咽的動手做。

        當面對因為缺乏自信,而拖拖拉拉的孩子時,鼓勵更應該大於責備,完成度更重於準確度。請不要在一旁盯著,一個小錯就立即訂正,更重要是先完成工作。幫孩子把目標切割得更細。將一個目標,分割成三、四個小目標,讓孩子在努力下可以達到目標,才能漸漸的恢復自信。

       先將完成速度拉起來,再慢慢加強孩子的正確率,才能幫孩子贏回自信。請記得,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,才是讓孩子加快速度的關鍵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8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