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科幻小說~創造性可視化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  「科幻小說」與「科技發展」之間的線,越來越模糊。只要你想得出來,就有人可以做出來。


     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,「關鍵報告」的騰空操作呢?真是超級酷的,巴斯·奧丁(Bas Ording)是第一代iPhone的首席UI設計師之一,說過他設計iPhone的時候,也正是「參考」電影中的畫面。

       「科幻小說」不只是小說,更像是一個世代的集體夢想。你看看,不論是星際迷航記中對講機,或是007影集之中的間諜設備,那些脫離現實世界的工具,不到短短的五十年中,一一在真實世界中被實現,你不覺得是很神奇的嗎?即使是卡通的哆啦A夢的「神奇道具」,被實現的也真得不少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 「科幻小說」透過電影或卡通的「視覺化」,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裡。不只是一個念頭,更是如同做夢般的深刻,具體讓人們可以想像出如何拿起的手感、見到操作的畫面,甚至聽到聲音。如此「具象」的顯現在眼前,更讓人們有發想的依據,並努力地嘗試做出相同的產品。托馬斯·迪斯科(Thomas Disch),科幻作家稱其為「創造性可視化」。 相對於,學術研究艱深的知識,往往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。相反地,大眾化的文學電影,更能給予人們清晰而明確的想法,當然也更容易集合眾人的智慧,而被創造出來。「科幻小說」不只是一種虛構,也不是天馬行空的亂想,而是透過現有的科學發展,推想未來的可行性,創造出一個「可以看見的未來」。當可看見的人越來越多,可以實現的可能性也就越高。

       隨著「模組化」的發展趨勢,沒有做不出的產品,只有你想不想的到。孩子們更是擁有天生的「創造力」,不需要我們培養,只是需要我們維持。當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時,請不要澆熄孩子們的熱誠,因為那才是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能力。我們需要額外的引導,而只需要多花一點時間等待,看看孩子到底想要做什麼,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意外的驚喜。

       相反地,我們需要額外培養孩子們「說故事」的能力。光有想法是不夠的,更重要是透過「語言」或「繪畫」,將腦還中的想法具體傳達給別人,讓別人也可以真實看得到。越是明確,越是清晰,也就越容易讓人產生共鳴,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。「說故事」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要透過爸媽的引導,從小培養起來喔!在五歲以後,爸媽就可以開始鼓勵孩子,說故事給爸媽聽,長大之後自然也就會喜歡說故事了。

       對於新世代的孩子們,最大的挑戰不只是「知識」,更重要的是「創造力」與「表達力」。
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老大的起床氣,老二睡前花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 評估時,都會請爸媽填寫孩子的在家裡「排行」,並且詢問孩子們之間的年齡差距,以作為參考資料。爸媽不要嫌麻煩,其實這背面是有原因的。

       家裡有兄弟姊妹,一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,因為「排行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「個性」。即使是在同一個家庭中,使用同樣的方式來帶孩子,但因為孩子「主觀感受」的差異,也會導致不同的個性。


       讓我們來深入了解,為何老大容易有「起床氣」呢?老二又常會「睡前花」呢?

【從老大的觀點來看】

老大剛出生時,只有自己一個人。當起床時,眼睛一張開,但沒看到人在身邊,也就不安的大叫找媽媽~媽媽~。也因此,如果沒有適時引導,他比較容易養成「起床」就大叫、大鬧的行為,長大後就變成「起床氣」。相反地,老二不是脾氣好、比較聽話,而是即便他醒來時,媽媽不躺在旁邊,反正哥哥(姊姊)還會在,當然沒什麼必要大驚小怪的。就算是要哭,反正哥哥(姊姊)也先叫了,自己也可以省下一點力氣。請不要錯怪老大個性不好,甚至數落他比不上弟弟(妹妹),那只會把孩子的情緒弄的更糟,結果反而更難處理。

【解決辦法】不是在一早起來和孩子堅持,往往只是一場惡夢。最好的方式,運用睡午覺的時間來練習。當孩子在午睡起床前,開電視機或放音樂,讓孩子一醒來可以嘗試自己下床去找媽媽。既然可以自己主動找到人,也就不用大叫的鬧脾氣,呼喚媽媽過來,當然脾氣也就會漸漸控制了。


【從老二的觀點來看】

老二在起床表現比較好,但是在睡前卻很容易鬧情緒,又是什麼原因呢?這通常好發在「年齡差距」較近的孩子身上。因為弟弟(妹妹)一心一意的想要和哥哥(姊姊)一樣厲害。不論老大做什麼,他都想要做、想要跟,但是體力卻是有一段的差距。即使只差一歲,兩個人的電池卻是差很多喔!眼睛看著哥哥(姊姊)還在玩,也想要繼續玩,又想睡捨不得,結果一不小心就累過頭,然後就是什麼都不順心。要睡也不肯,要玩又做不好,越是撐著不睡,問題也就越來越大。

【解決辦法】出去玩時,盡量以弟弟(妹妹)的體力來當作標準,避免出現累過頭的情況。不要光顧著讓老大放電,結果反而讓老二累過頭,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雖然,說要睡覺兩個一起去睡,讓爸媽照顧上比較輕鬆,但如果小的已經累過頭,這時煩請爸媽先陪著小的去睡,你會發現不到五分鐘,他就直接睡著的。再慢慢去處理老大的事情吧!


       「排行」是有趣的,只要你用心地去觀察,還會發現有更多有趣的事情。這些感受上的差異,也就會慢慢塑造出不同的個性。

別忘記說「期許」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 在全新的一年中,讓我們也學著改變,不要一直和孩子「說對錯」,而是記得和孩子「說期許」。

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是不停的糾正,要他不要往東,叫他不要往西,什麼都不要、不要.......。更好的方式是告訴孩子,你希望他能做到什麼。即使是孩子一天只多做到一點,一年下來也會改變很多。


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太心急,當孩子做不好時,不是立即糾正孩子,就是直接接手去做。孩子真正得到的,常常只是一頭霧水,只知道自己做得不好,但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,因為我們常常「忘記」說。當然下一次碰到,還是一樣的繼續犯同樣的錯誤,然後我們又一樣的暴跳如雷。

       我們太常使用「雙重否定」來強調事情,卻忽視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否成熟。弄得說話好像是「公投題目」一樣複雜,不要說孩子,就連成人都要仔細想一下才能搞懂,但是我們卻沒有耐心解釋。 結果孩子腦袋就像是投票時的隊伍,一整個大塞車的一動也不動,又如何聽得懂。

       我們忽略習慣的重要性,只在意孩子會不會,好像孩子只要懂,但是不做就是故意的。在培養成為一個習慣時,最初是需要陪伴與鼓勵的,如果孩子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,又如何建立出習慣呢?會不代表熟練,就像剛考上汽車駕照,就一定能駕輕就熟的開著車嗎?帶著孩子一起做,比你唸他一百遍,還要來得有用喔!

       小小孩子最大的優勢,就是不怕失敗,喜歡一試再試。會不會犯錯,並不是關鍵,只要孩子可以改正就可以。當孩子犯錯時,先暫停孩子的行為,帶著孩子一起完成,等到事後再慢慢和孩子「說道理」。在大庭廣眾之下,說道理其實就是一種「責難」,孩子又如何可以聽得下去呢?相反地,知道如何把事情正確的完成,孩子才能為下一次做好準備。

      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種「策略」,鼓勵爸媽在孩子睡覺時,跟已入睡的孩子,輕聲的說出你的「期許」。聽說這樣孩子就會改變,甚至讓很多爸媽感到非常的驚喜。這並不是神話,也不是安慰家長,只是改變的不是孩子,而是身為爸媽的我們。

       當夜闌人靜時,我們放下手頭上煩人的事情,靜靜看著孩子柔和的臉龐,靜下心來重新整理我們自己的思緒,那時才能真正地說出你想對孩子說的話。當你在夜晚,在床旁練習過的字句,無疑地會深深印在你的腦海裡,當白天的衝突發生時,自然地可以脫口而出,孩子就如何不會感受到,又如何不會改變呢?

       溝通,不是把話不停地說出來,而是用別人聽得進去的話,傳達給對方知道。當你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方式,孩子自然也就會改變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會有聖誕禮物嗎?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 雖然孩子已經長大,對於「聖誕禮物」還是充滿期待。

       去年聖誕節之前,姐姐用心良苦的和妹妹解釋:「世界上沒有聖誕老公公」,妹妹下一秒馬上大哭起來,大概她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是「沒有~聖誕~禮物」。



       因為哭得太傷心了,弄到姐姐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,只好假裝沒事情發生的偷偷溜走,留下妹妹一個人坐在客廳大哭。最後,還是靠媽媽慢慢安慰和解釋,她才漸漸地平靜下來,也算是去年耶誕節的一段小插曲。

       也許是小時候和她說「聖誕節」的故事,妹妹記得的太深刻,一直覺得「聖誕禮物」是小朋友一年的表現,乖孩子會收到想要的禮物,壞孩子則是什麼都沒有。其實,妹妹傷心的真正原因,不是沒有禮物,而是「我~不是~壞孩子」,而感到非常的冤枉。

       可能是長大一歲了,今年妹妹居然主動和我說:「爸爸,你知道沒有聖誕老公公嗎?聖誕禮物其實都是爸媽送的」。然後,怯生生的補一句:「所以,會有禮物嗎?」那個深怕聽到壞消息的模樣,真得是可愛極了。

       雖然孩子已經長大,也知道聖誕老人的禮物是爸媽送的,但是對於「耶誕禮物」依然是充滿期待。跟生日一樣,口頭上我們都說不在乎,但是有人記得,那怕是在facebook上幫你點一個讚,都會讓你開心好一陣子。「聖誕禮物」也是一樣的,讓孩子覺得被記得、被重視,更勝過於禮物的本身的價值。

       將禮物放在「聖誕樹」下,等到一天一天的到來,直到耶誕節當天一大早才能打開,我也覺得是超級有意義的,讓孩子可以練習「等待」。「期待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,如果什麼都等不及,快樂就只有在拆開禮物的一瞬間,不覺得很可惜嗎? 但是在台灣我們好像並不流行這樣,反而比較流行在聖誕節裡「交換禮物」,分享彼此的喜悅。

       等待對於五歲以下的小孩子,是非常困難的。因此,國外還有一種「小禮盒」可以讓爸媽買,樣子就像是台灣的「戳戳樂」,只是上面多印了「日期」。讓孩子可以一天戳一格小禮物,幫助他們可以忍住不拆禮物,直到聖誕節當天的早上。想想兩姊妹也長大了,明年應該也已換一個方式來送禮物,看看她們可不可以忍耐不偷拆禮物呢?

       今年我們還是有準備「禮物」,依然準備一雙「大襪子」,掛在兩姊妹的床頭。即使,她們都已經知道「事實」,但是人生多一點「童話」,不也是一種樂趣嗎?
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