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新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新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

只要寫下來,一定做得到


 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

       再過幾天,就要迎接新的一年。
       突然想到小時候,每年都要要寫「新年新希望」。感覺好像很八股,反正每年都寫一樣的應付了事。突然想到寫這個主題:「只要寫得下來,一定做得到」。

        當你腦中有一個想法,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拿起一支筆把它寫下來。這是非常重要的,主要有兩個原因,一來是人類的記憶並不可靠;二來是寫的比想得慢。

        人類的記憶並非是固定的,甚至可以修改的。也因此,如果你沒有用紙筆記下來,很快這些「想法」就會消失在龐大的新資訊中,漸漸地就會被遺忘。等到別人完成你的想法,你又會忿忿不平地說,這個我早在三年前就知道。但其實,這三年當中有很多事情都變了,但是你並不記得細節,如果你沒也寫下資料,自然無從比較到底別人比你多做了什麼。那些多做一點點的事情,可能才是成功真正的關鍵。讓孩子從小習慣,想到什麼就拿筆寫下,你不覺得是很重要的嗎?

       那麼,如果只要紀錄就好,用錄音的不是也可以嗎?這就要說到另一個關鍵,人類思考的速度很快,所以常常會脫口而出,但卻說完以後自己又很後悔。由於思考的速度太快,導致思緒常常是不連續,中間缺乏適當的銜接。這時我們說的「寫下來」,並不是只是隨手塗鴉,潦草的寫上幾個字。而是需要你坐在桌前,好好的寫出一篇文章。藉由這個舉動來強迫自己「靜下心」,只有當你平心靜氣的思考時,才能真正企劃出一個可執行的計畫,以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。

        聽到這裡,有沒有覺得滿有道理的,但是為何我們還是覺得「新年新希望」根本是廢文呢?其實,因為我們常常缺乏第三個步驟.......也就是,找三個人「說」。

        只是寫出一篇文章,那是自己開心而已,還需要通過「說服別人」才能找出自己的盲點。再一次一次的說服的過程,發現自己理虧的地方,微調自己的計劃,然後再一次的把它寫下來才是真正完整的計畫。之後,也就是義無反顧的執行,以求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。此外,通過大聲說出來的過程,無疑也是一個「宣示」。讓大家都知道我的目標,當然要偷懶也會感到有壓力,自然成功的機會也就比較大,不是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        

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別忘記說「期許」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 在全新的一年中,讓我們也學著改變,不要一直和孩子「說對錯」,而是記得和孩子「說期許」。

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是不停的糾正,要他不要往東,叫他不要往西,什麼都不要、不要.......。更好的方式是告訴孩子,你希望他能做到什麼。即使是孩子一天只多做到一點,一年下來也會改變很多。


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太心急,當孩子做不好時,不是立即糾正孩子,就是直接接手去做。孩子真正得到的,常常只是一頭霧水,只知道自己做得不好,但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,因為我們常常「忘記」說。當然下一次碰到,還是一樣的繼續犯同樣的錯誤,然後我們又一樣的暴跳如雷。

       我們太常使用「雙重否定」來強調事情,卻忽視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否成熟。弄得說話好像是「公投題目」一樣複雜,不要說孩子,就連成人都要仔細想一下才能搞懂,但是我們卻沒有耐心解釋。 結果孩子腦袋就像是投票時的隊伍,一整個大塞車的一動也不動,又如何聽得懂。

       我們忽略習慣的重要性,只在意孩子會不會,好像孩子只要懂,但是不做就是故意的。在培養成為一個習慣時,最初是需要陪伴與鼓勵的,如果孩子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,又如何建立出習慣呢?會不代表熟練,就像剛考上汽車駕照,就一定能駕輕就熟的開著車嗎?帶著孩子一起做,比你唸他一百遍,還要來得有用喔!

       小小孩子最大的優勢,就是不怕失敗,喜歡一試再試。會不會犯錯,並不是關鍵,只要孩子可以改正就可以。當孩子犯錯時,先暫停孩子的行為,帶著孩子一起完成,等到事後再慢慢和孩子「說道理」。在大庭廣眾之下,說道理其實就是一種「責難」,孩子又如何可以聽得下去呢?相反地,知道如何把事情正確的完成,孩子才能為下一次做好準備。

      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種「策略」,鼓勵爸媽在孩子睡覺時,跟已入睡的孩子,輕聲的說出你的「期許」。聽說這樣孩子就會改變,甚至讓很多爸媽感到非常的驚喜。這並不是神話,也不是安慰家長,只是改變的不是孩子,而是身為爸媽的我們。

       當夜闌人靜時,我們放下手頭上煩人的事情,靜靜看著孩子柔和的臉龐,靜下心來重新整理我們自己的思緒,那時才能真正地說出你想對孩子說的話。當你在夜晚,在床旁練習過的字句,無疑地會深深印在你的腦海裡,當白天的衝突發生時,自然地可以脫口而出,孩子就如何不會感受到,又如何不會改變呢?

       溝通,不是把話不停地說出來,而是用別人聽得進去的話,傳達給對方知道。當你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方式,孩子自然也就會改變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

帶孩子不是兩個人的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恭喜大家新年好,一年都有好運來。說起來也很有趣,才放了一個煙火、熬一個夜,就跨過一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兩天前的時候,中心舉辦的尾牙餐會時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,也讓我有很深的感觸。帶孩子的不只是爸媽的工作,而是一群人共同的付出,一起帶著孩子長大的。



        五歲真得很不一樣,漸漸脫離小小孩,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。小姊姊最近對什麼東西都很好奇,什麼東西都問不停,而且還會自己做結論,好像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當天晚上接到兩姐妹,就趕快回家換裝,準備帶她們去吃「尾牙」。小妹妹聽到就噗噗跳,期待的不得了,但是小姊姊就一整個搞不清楚狀況,一動也不動卡在那裡。

        我想大概是卡在「尾牙」這兩個字,所以和她解釋:「當然不可能是吃尾巴或牙齒,而是在年底一起上班的人的聚餐,準備過新年」。說完後,小姊姊才開心的點點頭,很快地換好衣服。

        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的時候,手機響起來,阿公傳 line 過來說已經到了。我就順口說:「快一點,阿公阿嬤都已經到餐廳了」。

        這時,小姊姊又再度大當機,眼睛張大大的,很緊張的看著我說:「阿公也在診所上班嗎?」

         這時換我當機了,因為阿公已經退休了,也真得沒有在診所上班,哈哈!我只好說:「我們請阿公阿婆一起過來,大家熱鬧熱鬧的過新年」。

        小姊姊才又開開心心的準備出門,也順利的到了日式燒烤店,準備大家一起吃尾牙。 兩姐妹從小就在單位長大,跟治療師們都很熟,也收到許多的小禮物,搞得好像是耶誕節的「禮物交換」一樣,大家也都非常的歡樂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的腦海裡一直在想剛剛小姊姊說的那句話:「阿公也在診所上班嗎?」阿公確實沒有領診所的薪水,但是也可以說有在診所上班,因為假日夫妻兩人都需要上班,如果沒有阿公幫忙照顧孩子,大概我們也沒有辦法很安心的去工作,應該就會推掉很多工作。可以把工作做好,不只是一個人的努力,而是一整個「家人們」在後面默默地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 事實上,我們「全家人」都在做這一個工作,而我只是負責當「代表人」而已。絕對不是只靠一個人的努力,不然鐵定還沒有成果之前,就已經先過勞死了。帶孩子不是夫妻兩個人的事,而是需要有許多「額外」的支持,不然真得蠟燭兩頭燒的累死了。


        在歲末年初的尾牙,當然要請阿公、阿嬤一起來熱鬧一下,趁機表達感謝之情。感謝您們去年一整年來的照顧,今年也請繼續關照了!新年快樂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677

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

多給寶貝十分鐘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  廖笙光  技術長

      新年到好運到,即將又到一家團圓的好時光,也是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訪的時間,大人們往往忙得像陀螺一樣,但卻又樂此不疲。

       在這樣充滿祝福的氣氛中,如果碰到兩歲以下的小小孩時,請克制住你的熱情。請不要才剛剛一碰面,就想要摸摸孩子的臉,碰碰他的小手,即使他(她)是那樣的惹人憐愛,但也請克制我們的衝動。


        請等待一小段時間,讓他好好熟悉一下四周的環境,給他多一點的準備時間。不然,孩子往往會感到緊張,而開始哭泣喔!我相這絕對不是我們所希望的,不是嗎?

        請站在小寶貝的角色思考,她畢竟年紀還小,對於環境變化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。如果現在要你搭飛機到外國,語言又不通,環境也不熟悉,走著走者,突然找不到旅館在哪裡?這時,突然有一個高大的陌生人,擋在你的前面時,你會覺得緊張?還是很開心呢?

        相反地,如果你找不到旅館,在左顧右盼之下,努力鼓起勇氣去找一個人問路,是不是反而會覺得比較不會那麼的緊張呢?主動與被動,對於我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,對於小寶貝也是同樣的。如果是被強迫時,往往會變得更加的退縮、膽小;如果是主動去加入時,往往又會變得很大方、開心。

         當過年期間,如果碰到兩歲左右的小寶貝們,請給他們多一點時間,讓他可以熟悉環境、分辨人物。當孩子感到安全了,自然以就會願意打招呼了。請不要強迫小寶貝,在第一時間就要一定要大聲地打招呼,不然反而會讓小寶貝更不願意說話,那又哪可能會願意打招呼呢?

        請多給寶貝十分鐘,這是一種「尊重」,也是一種「禮貌」喔!祝大家新年快樂喔!


過度關心~只會是壓力

過度關心~只會是壓力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又要到一年一度的農曆新年了,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。當有孩子以後,家裡的重心往往都會在孩子身上,加上工作的壓力,真得有時難得回家一趟,新年也往往就是最重要的時刻。這時除了喜悅之外,但事實上也是隱藏著一種無形的壓力。
 
        記得去年,第一次帶寶貝回南部過年,心裡真得是超級膽戰心驚的。因為在台北的家,人數真得是非常簡單,所以不管東看西看,就算是有人到家裡作客,絕對不會超過十個人。但是,去年阿太超級想見到寶貝曾孫女,所以還特別交代要整理出一間房間,給曾孫女(我女兒)睡,真是太感謝了。但是,一想到只要一開門,就會見到二十幾個人的場景,加上我怕生的女兒,絕對可想而知的一定是大哭收場。但是,又一定得要下去,真得是超級有壓力的,畢竟阿太都已經說話了!


 
        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,畢竟大過年的,如果哭得太誇張,難免會讓大家都感到尷尬。所以,只好在過年前的兩週,抽一天的空檔,來趟「老家一日遊」,好讓寶貝可以有一個底。第一次到阿太家,雖然沒有很多親戚,但是寶貝果然如預料之中的,開始哭鬧、怕生了。還好人不多,所以可以很快地安撫,再加上連哄帶騙得讓她玩了很多東西,終於很開心的喜歡阿太家。然後,連晚餐也都沒吃的,又趕回台北。
 
        還好,有事前的預習,寶貝在去年的新年時,可以說表現得很不錯。但是,難免有些親戚的過度熱情與關心,常常也會帶來許多的壓力,特別是小小孩也就常會出現哭鬧的情況。像是,我們的家族比較大,常常都是一大群的人,連吃年夜飯都要分兩桌,不要說記得名字,連要搞清楚要叫叔叔,還是伯伯就已經很頭大了。更何況是不到四歲的孩子呢?如果孩子長的可愛,還更倒楣,臉還要莫名其妙的被捏好幾次。
 
        其實,孩子並不會怕生,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的感受,可以先蹲下身體和他站在一樣的高度在講話。請不要過度的熱情,急切的招呼孩子,更不要......
 
不要一見面,就「有沒有記得我是誰。」
不要一見面,就「叫叔叔!為什麼不說話呢?」
不要一見面,就「怎麼那麼瘦,都不吃飯嗎?」
不要一見面,就「有沒有調皮搗蛋?不聽話?」
不要一見面,就「叫媽媽生一個妹妹給你!」
 
       ……請給孩子五至十分鐘,讓孩子可以有適應的時間,讓他覺得很自在。
 
        這些問題,往往讓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,更讓孩子感到焦慮。在他小小的腦子裡,不斷想著如果答錯了怎麼辦?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事情?結果孩子不覺得你在和他打招呼,反而沒有覺得被批評、指責了。如果換成你,才一進辦公室就被人指責你的不是,你會不會想要
哭呢?關心往往是出於好意,給予孩子適度的時間與空間,不僅可以化解可能出現的尷尬,更可以讓我們寶貝順利地融入新年團圓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