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

不想去上學
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 廖笙光  執行長

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,疫情終於得到有效的控制,在九月學校也正式的恢復上課,對於爸媽真的是天大的好消息。孩子待在家是沒問題,但又不能出門走走,那真的會把爸媽從有愛心磨到沒耐心.......。

 

待在家裡將近一百天的日子,突然之間又要回到學校,對於小小孩卻可能是另一種大挑戰,也因此不少爸媽會碰到孩子鬧著「不想去上學」的情況,這時又應該如何處理呢?到底應該是順著孩子給他多一點時間?還是要硬逼著孩子去上課呢?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,所以沒有絕對好的方式,爸媽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,看看孩子比較屬於哪一種,才能做出最適當策略喔!

 

(一) 在撒嬌

 

孩子說不想去上學,在校門口會拗一下子,但是一進校園就好了。這通常是孩子在撒嬌,希望可以多黏著媽媽一下子,這時爸媽就不要過度擔憂,孩子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。在協助的原則上,與我們想得剛剛好相反:盡量縮短「分離時間」,不要拖拉超過十五分鐘 。不然孩子就很容易弄假成真,一鬧到停不下來的情況。相反地,如果進入學校後依然哭鬧不停,可能就是「分離焦慮」,爸媽可能需要陪伴久一點才能離開。

 

(二) 沒朋友

 

孩子喜歡去上學,關鍵不是成績好不好,而是有沒有朋友可以分享。特別是在暑假做了什麼新鮮事,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學校和好朋友們一起分享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沒有固定的「好朋友」,回到校園似乎也沒有吸引力,不是嗎?每一個人都有「被記得」的需求,擔心別人會忘記自己,而在團體中失去歸屬感。這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協助孩子:

 

1.     帶著孩子做一些手工藝,讓孩子可以拿去送給老師或小朋友,給予孩子一個與人分享與互動的話題

2.    請老師們可以主動和他打招呼,叫出他的名字。名字對孩子是一個神奇的東西,似乎只要別人知道自己的名字,那他就是熟人了。

 

(三) 交作業

 

過去暑假結束,最常導致孩子不想去學校的原因,也就是「暑假作業」沒寫完。想想小時候,你是不是有最後一天還在趕作業的經驗呢?因為擔心自己沒寫會被責備,因為壓力而出現想要逃避的情緒。雖然完成作業是孩子的工作,但爸媽需要衡量孩子是否可以在時間內完成。特別是在小一、小二孩子尚無法分配時間(分階段完成作業),而會覺得「永遠」做不完而放棄。這時適當的給予協助,先大致完成以免孩子不想上學,可能才是最重要的。

 

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通常在四歲時孩子會開始找「好朋友」,並且和他分享自己的大大小小的事情。因此,通常在五歲後放長假後,孩子往往還是會迫不及待地去上學。

 

對於小小孩來說,這次的長假一來是來的太突然,二來是時間真得超長,也因此回到校園時也難免會鬧鬧脾氣。爸媽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或學校挑戰大,而是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與鼓勵喔!

 



上課偷看youtube

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 廖笙光  執行長

 

疫情終於降到二級,大家總算是可以稍微鬆一口氣,但是還是要記得戴口罩、多洗手、保持社交距離。在這七十天的日子裡,孩子們在電腦螢幕前面的時間,真得也是超級的長。

 

孩子上課偷看Youtube,爸媽當場抓到而瞬間石化的情景,我想應該是相當的常見。當然孩子更一定會找理由,花樣更是五花八門的,不論是現在是下課時間、老師說要看參考影片、這是XX課的作業......,弄得好像是我們搞錯了一樣。基本上就是跟爸媽在鬥智鬥勇的,最後搞到爸媽只好坐在後面盯著他上課,然後孩子又感到不被信任而鬧脾氣,真得是讓人超頭痛的。

 

其實,爸媽不用過度反應,即便是大人上班也難免會上網逛逛,只要不要被老闆抓到就好了。偶爾摸魚一下沒關係,只要不要白目的搞不清楚情況,媽媽站在後面還不知道,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。也請不要過度的情緒反應,反而會讓孩子更為抗拒,即便你抓到他九次真正地偷看,只要有一次誤會他,他就會無限放大的鬧脾氣,結果反而是更干擾到孩子的學習。

 

由於長時間與電腦近距離的接觸,孩子也開啟許多新的技能,有些甚至是我們沒有教孩子的。例如:擔心有瀏覽紀錄而開啟「無痕模式」。對於電腦和手機來說,孩子似乎不需要被教,也可以輕易地上手,真的只能說佩服而已。當然也不是全部的缺點,在這兩個月家裡姊姊突然想要學英打,所以現在打字的速度也就快了許多,也算是額外的收穫。「線上學習」並不能完全替代「實體課程」,只是在疫情之下的一個權宜之計,不生病才是最重要的,不是嗎?

 

對於孩子都玩電腦、看影片,爸媽可以做幾件事情:

 

(一) 關掉通知

 

當你上網時,總是時不時會挑出是否要接受通知的訊息。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滿方便的,但是當孩子上課時,這些通知的小框框,往往是一個致命的陷阱,孩子常常手會忍不住的去點一下,結果就跳到新聞,再按一下又到Youtube,然後..........就是被媽媽抓到罵一頓。也因此,給孩子上網課時請先把「通知」關掉,會有很大的差別喔!

 

(二) 約定時間

 

過去給孩子用電腦,只要把wifi關掉,爸媽就可以不用擔心。但在上網課總不可能關掉網路,也因此與其限制孩子完全不可以看,倒不如約定時間給孩子看。有時孩子看網路影片,是因為同伴們都在看,為了要有共同話題的壓力,所以即便是你禁止他還是一再的嘗試。跟孩子約定好時間,給孩子可以有自己上網的時間,這樣也可以知道孩子到底看了什麼,也才能給孩子適當的建議,不是更好嗎?

 

(三) 找出目標

 

找出可以用電腦來做的事情,不論是練習打字、學習做PPT、嘗試修改圖片,讓孩子可以學會一些新技能,也是另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。上網看影片,基本上並沒有什麼意義,就跟一樣只是打發時間,如果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時,基本上也就不會一直看youtube。所以不要一直問他為什麼要看,因為就只是打發時間而已,不是嗎?

 

在這七十多天的時間裡,我們共同經歷一場奇特旅程。在面對生活壓力的挑戰時,孩子難免也會出錯,但是盡量看到好處而不要只看到缺點。有時候稍微緩慢一下生活的步調,我們可以獲得到更多的東西喔!

 

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

暑假快到了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隨著「停課不停學」,孩子們雖然待在家裡,但是線上課程一堂也不能少。更是把不少爸媽們化身成為孩子的「專屬家教」,其實真的是不小的負擔,這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,爸媽和孩子們一同期待「暑假」趕快來。

 

「線上課程」並不是「實體課程」的替代品,而是另一種學習模式。如果你曾經站在過教室的講堂上,你就知道台下的一舉一動,誰在玩鉛筆、偷吃東西、發呆走神......,都看得一清二楚。有時講得太深入導致全班集體放空時,老師很自然就會再補充一次,讓大家可以理解。但在透過這些「視訊」的小方框,卻是非常難做到的,也導致訊息傳遞上的困難,特別是交代作業方面。

 

其實,真的不要太苛求孩子,即便是上班族的「線上會議」,如果你沒有事後整理出「會議記錄」,再寄給每一個與會者。你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,開了一個小時的會議,交代了五件事項,但是大家記得的程度真得是慘不忍睹。老實說,開會的效果還不如直接寄e-mail,不是嗎?

 

但不是說「線上課程」沒有意義,而是它更強大的是「開放性」和「自主性」。對於一個議題有興趣,就可以在網站上找到更多相關訊息,並且自己更深入的去了解。想想看,在你坐在電腦前打字,是不是也會想到一個念頭,就直接在Google或Youtube上找一下呢?

 

孩子也是一樣的,當老師上課時剛好說到一個「北極熊的城市」,孩子可能迫不及待的想要滿足的好奇心,很自然拿著滑鼠就移到Youtube上.......,這大概是所有孩子都會出現的情況。這要算孩子分心?還是主動學習呢?老實說真的很難界定,不是嗎?

 

(一) 放輕鬆一些

 

孩子難免會走神,如果旁邊又有好玩的東西,當然也就無法專心。因此,要讓孩子坐在電腦前面,又不可以去看其他網頁,特別是現在又常有「彈跳視窗」。只要不要太誇張,爸媽也就不用太過擔心,畢竟這是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。

 

(二) 紙筆聯絡簿

 

畢竟孩子搞不懂時無法立即發問,如果在教室上課聽不清楚可以問一下同學,但是換成線上課程時,卻往往會衍生許多問題。也因此,不論是老師或爸媽,需要幫孩子確定「聯絡簿」是否正確,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
 

(三) 課後的複習

 

課後複習是所有爸媽的痛,關鍵是不要「先讀再考」,不然你一定會被氣瘋。孩子上完課看課本,一定覺得自己都看得懂,所以即便是回房間看,不到十分鐘一定信心滿滿的出來,結果等待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打擊。其實,更好的方式是「先小考」,幫孩子畫一下重點。藉由輕鬆的小考,一來看看孩子在上課時吸收如何,二來跟孩子提醒要背誦的方向。這樣孩子「再讀」時才知道要準備什麼,自然也會比較專心。

 

 

「線上課程」並不是一個適合訓練孩子「自動自發」的好工具,特別是對於四年級以下的孩子們。爸媽真的需要在旁邊的陪伴,並且幫孩子確定「聯絡簿」的正確性,不然真的很容易導致不必要的衝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 

在家線上學習~大家還好嗎?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   「遠端學習」並不新鮮,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。當年我上政大MBA學分班,有1/2的課程在家裡的電腦前。遠端學習的優勢是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,但是沒有人可以討論,學習起來還是有點怪怪的........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由於雙北市的疫情突然爆發,學校也反應很快的立即「停課」,說真的讓大家都有點措手不及。記得停課的前一天,媽媽突然打電話給我說:「停課了,我現在要去學校接小孩,你把電腦帶回來......」,都還沒有等我回話,她就已經掛掉電話。當天晚上我就背著兩台「筆記型電腦」回家,還外加我自己的 iPad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一週的「線上課程」,真的是很考驗「爸媽的學習」能力。一下網路斷線、一下登錄網站A、一下要開起網站B.......,甚至連等下要做什麼孩子都一問三不知,所以爸媽們只好不停的在 line 中自己組織訊息才搞得清楚狀況。如果你和我一樣,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,那狀況可就是更加的混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孩子們的適應能力,真的是非常的快速,短短的一週後孩子基本上也就上手了,不論是自己登錄帳號,還是如何加入Google Meet都非常上手。當然跟孩子的年齡也是有關,畢竟兩姐妹都已經三年級以上。只是家庭作業真的還是需要家長盯緊,不然孩子會覺得有交,常常就是應付了事,這真的是比較頭痛的地方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停課不停學」重點不是「線上課程」,而是「阻斷傳染」。因此,爸媽不要過度強求上課效果,畢竟老師不是Youtube網紅。老師更擅長在班上觀察孩子,了解孩子到底有沒有聽懂,但這些都無法透過「視訊」來察覺,不是嗎?爸媽可以善用網路資源,找出與課程有關的影片,其實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。當然如果孩子喜歡閱讀,那麼更可以用課外讀物來引導孩子,你將會驚訝孩子們的能力,畢竟無聊才是孩子最害怕的事情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,「線上課程」更重要的角色是「參與」。當孩子一個人無聊的待在家裡,可以大家約定一個時間,一起透過螢幕的聚在一起。一來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歸屬感,二來可以幫助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週期。或許這兩件事情,遠比孩子有沒有認真學習來的更重要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   疫情與其他的天災不同。當人們遭遇到颱風、地震、火災的重大災後時,往往更能促進彼此的團結。但在疫情之下,我們更容易懷疑旁人是不是帶原者,而撕裂社會的團結。因為有一種「不安全感」一直懸盪在心頭,也讓我們的情緒更容易起伏。因此,我們也更需要彼此的關懷,才能渡過這一次的難關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社交隔離」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難受。孩子上課除了學習,更重要的是和朋友們打聲招呼,那種有人在心理上惦記著我的感覺,會有一種暖流湧上心頭,令孩子感覺微笑與開心喔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臭掉的綠豆芽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  這兩天回到家,隱隱約約聞到一股怪怪的臭味,本來還懷疑是從窗外飄來的。但是把窗戶關上,反而味道變得越來越重,也只好花點時間找一找,感覺是從廚房的流理檯傳出來的,還想是不是下水管堵住了。翻箱倒櫃的找出工具,正要清水管時才發現旁邊有一個「寶特瓶」,那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。

 

       「寶特瓶」裡面裝了一顆顆黃色的顆粒,混雜著綠色的皮,推論應該是「綠豆」。但是不知為何,綠豆有一大半泡在水裡,不曉得是家裡哪一位寶貝的傑作,只好先把裡面的瀝乾,最起碼味道可以淡一點,其他也只能等明天早上在問孩子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隔天我還特別調了鬧鐘,早點起來問一下孩子們。果不其然是妹妹的「學校活動」,還好沒有衝動的直接丟掉,不然妹妹可會哭上好多天。本來想問題已經解決,沒想到晚上回到家,原本瀝乾的「綠豆」又再度的泡在水裡,又發出陣陣的臭味,我只好問妹妹那個「寶特瓶」到底是要做什麼?她回答我要種「豆芽菜」,我真的快要暈到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在我不清楚的記憶當中,「豆芽菜」不是第一天泡水,瀝乾後放在陰暗的地方,每天澆一次水。好像沒有需要泡在水裡的,但是妹妹卻非常認真地說:「老師說這是新方法......要用熱水讓綠豆泡澡..........才會長得比較快」。現在學校教得東西,常常都超過我的常識,用熱水種豆芽菜?真得是超乎我的想像,但也可能真得是新方法,只是我不知道而已.......。

 

       看著那一坨黃色的綠豆,雖然是有少數幾顆冒芽了,但是豆芽菜八成是長不出來。雖然有著怪怪的臭味,妹妹還是相信明天它就會變成豆芽菜,真得讓我陷入兩難,因為我超想現在就把它丟到垃圾桶。也只能請妹妹去學校在問清楚一點,看看是不是哪裡搞錯了,我也答應她再買一包綠豆,如果沒成功我們再重新做一次「豆芽菜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不確定是妹妹記錯重點,還是發生什麼原因,妹妹一直堅持要用熱水。所以媽媽只好用Line的詢問其他家,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。原來是老師說的一句:「讓綠豆泡溫泉可以長得比較快.......」,可能因此讓她搞錯重點,每一天都要讓綠豆泡在水裡。我一直覺得重點是要放在黑暗的地方,這樣豆芽菜才會比較白。對於妹妹來說,溫泉就是熱水,所以外婆還好心的拿熱水給她,結果當然沒有發芽而變成燙熟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當我們在教孩子時,千萬要耐住性子,因為現在孩子學的東西,有時和我們的「常識」並不一樣。因此,不要用你的直覺反射來判斷對錯,如同「發綠豆」要用冷水或熱水一樣,當你火冒三丈的責備孩子時,孩子不是覺得委屈就是開始反駁,當然家裡的氣氛也就變得很糟。有時靜下心來,在網路上找一下相關資料或詢問一下其他家長,你可能就會馬上釋懷了。我們寶貝學的東西,真的很多很多和我們小時候的不一樣,如果你不願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,那孩子當然不會願意聽你的,因為你什麼都不懂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  遇事不要慌,這時我們需要做三件事:

 

(一) 放下對錯:當孩子找理由時,不要覺得孩子亂說或不專心,也可能是教的不一樣。

(二) 尋求資訊:不論找網路或是詢問老師或家長,從第三方獲得充分的資訊再判斷。

(三) 協助理解:幫孩子重新釐清,了解老師強調的重點,不是記住課堂裡的笑話。

 

       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,但是也不要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,有時候明確列出一個一個的重點,更容易讓孩子記得,不是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