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好運在你的嘴裡

 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  也許是因為升上三年級,每天的回家作業變得超多,又加上最近正在準備月考壓力大,在最近一個月妹妹說話老帶刺,什麼事都要「批評」一下。雖然對爸媽不會如此,但是對姐姐和外婆卻特別明顯。明明好心幫她順手拿了水果,明明自己也想吃也要說一句:「我不能吃冰的,你不知道嗎?」

 

       如果只有偶爾一兩次也就還好,但是一直都是如此,真得很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,不是嗎?有一次,外婆只幫姊姊拿出香瓜,妹妹又整個不開心放臉上,嘴巴一直小聲的滴滴咕咕的......不公平......不公平........,明明就沒有什麼是又讓氣氛變得很僵。所以我也只好出面解決,我和她說:「這不是公不公平,而是說話好不好聽...........。如果你不會表達感謝,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好運氣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當你的刺把所有「善良的人」趕走,剩下的往往都是不習慣幫助他人的人,你又有什麼好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?因為你身邊根本沒有那一些人,全部都被你趕走了,不是嗎?對我而言,情緒教育一直都不是練習忍耐,控制自己的情緒,而是學會好好說話。只要你說的好聽得體,別人自然願意伸手幫你,又會有什麼多大的困難,特別是小學生能有什麼大事情。關鍵不在於不公平,而是「為什麼」別人不願意幫你?

 

       你看看現在的孩子,哪一個不是打扮的漂漂亮亮,看起來都是帥哥美女,但是一講起話來卻馬上讓人倒退三步。不是孩子長不可愛,也不是頭腦不聰明,而是說話太惹人厭,常常都是頤指氣使的「命令句」,好似全天下都要聽他號令一樣。問題不在孩子本身,更不是個性問題,而是「說話習慣」。既然是習慣也就可以改變,讓我們從讓孩子先學會好好說話、說好聽的話,孩子自然也就會漸漸的改變。

 

(一)  習慣問候

 

早晚的「問候」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,所以在早上起床或晚上睡覺,都應該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。一定要在家裡先養成習慣,孩子在學校裡才能做到。此外,在記得同學的名字也很重要,不要老是幾號幾號的叫,那是低年級才會做的事情。打招呼是一種最基本的尊重,視而不見往往是一種侮辱,又如何可以建立彼此的關係。

 

(二)  表達感謝

 

對於別人的善意,不論你是否喜歡,一定要表達感謝。這不只是一種禮節,而是一種互惠,畢竟沒有人喜歡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。如何表達感謝,不單單只是說謝謝,也有許多表達的方式。不要跟孩子說沒禮貌,而是示範給孩子看,如何可以合宜的回話,例如:相互稱讚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,當孩子有真正看過之後,自然也會運用在身上了。

 

(三)  說話好聽

 

為何要注意自己的嘴,因為不要讓自己破壞別人的好心情。因為在意對方的感受,也才會學會煞車,不是隨口亂說對。於三年級以上的孩子,應該要有分辨場合的能力,知道在哪時候可以說什麼話,什麼時後又應該緊閉嘴巴。這時爸媽可以善用「名言佳句」,幫孩子們準備一個佈告欄,每天貼上一句「好聽的話」帶著孩子一起念。只要你堅持大約一個月,孩子的氣質好像漸漸也就會不一樣喔!

 

 

       好運就在你的嘴裡,說話好聽的人運氣向來都不差,因為他總能吸引一群「善良的人」圍繞在身旁。當孩子長大了,不再像小小孩一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要學會分辨現在是什麼場合。如果你希望孩子一直有好運,也就要帶著孩子去練習喔!

 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
媽,我玩的不是電動

 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 孩子玩的一直不是電動,而是話題。

 

      中秋節一直都是家族團聚的時刻,當然一群難得碰面的親朋好友相聚,常常也就天南地北的聊起來。雖然圍坐在烤肉架的前面,手上也拿著烤肉夾,但是嘴巴卻鮮少吃東西,反而是不停的說話。特別是腸胃比較弱的我,對於吃烤肉超容易拉肚子,因此負責串場炒熱氣氛可能才是我的主要工作。今年的天氣又特別好,沒下雨又不熱,天上還掛著圓圓的月亮,在這樣的愉快氣氛中,孩子們卻很難可以加入聊天的話題,當然也就要準備其他的活動給這群小蘿蔔頭們玩。

 

      大人坐在庭院裡烤肉聊天,小人們在客廳裡玩著SWITCH,也倒是其樂融融的。其實我們家裡也有SWITCH,但是只有在連續假日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玩,平常它都躺在我的房間裡面,當然遊戲也不會很多。如果十五年前曾經玩過WII,你就會知道SWITCH有非常多的遊戲,其實都只是稍稍改版的「舊遊戲」。因此在買遊戲片時,像是「動物森友會」雖然非常火紅,卻一直不在我的選項當中。

 

      兩姊妹這個假期的表現很好,主要是讓爸媽可以帶得出門,哈哈!她們回到家後也想要玩SWITCH,反正還是在假期內,也就滿足她們小小的願望。一開始是玩「健身環大冒險」玩的還滿開心的,兩個人都跳的非常開心,結果妹妹要先去洗澡,所以就離開了。之後不到五分鐘,姐姐就失去興趣,先問我「馬力歐派對」在哪裡?我找一下居然沒找到,想一想好像是兩、三個月前借給同事,還沒有拿回來。姊姊說了一句:「只有一個人不好玩」,讓我震驚了一下。

 

      姊姊畢竟長大了,不會像小小孩一樣鬧脾氣,吵著我現在就要.......。她又問:「我們家有動物森友會嗎?」我想應該是從表哥或班上同學聽到的,但我也只能兩手一攤地說沒有。這時不知道她的大腦是如何想的,突然非常興奮地和我說,要我拿出舊的3DS(任天堂掌機),那一台十年的古董機。我本來是掙扎一下,因為不確定有沒有電,並不是很想要拿給她,但姊姊非常確信裡面有「動物森友會」,我們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拿出來試試看。

 

      在找了一小段時間,沒想到還真的有,姊姊滿意的開始當她的「村長」。緊接著妹妹也洗完澡,跑過來想要玩,但是好像那一台大螢幕的SWITCH,兩個人卻擠在一起看著一個小小的「掌機」,也就出現著插圖上的畫面。其實,我們玩著一直都不是電玩,玩的是「共同話題」。雖然她們從來都沒有玩過「動物森友會」,但卻說了很多的「名字」,嘗試同學所說的事情,挖洞、摘水果、買東西.......,只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可以釣魚,所以有跑來找我求救,其實是沒有買釣竿.......。很難想像充滿好奇心的孩子,會放著一個最新的電玩不玩,而去玩一個古董的遊戲機。

 

      這兩件事給我一個衝擊,其實孩子們玩的並不是電玩,而是一個共同的「話題」。有如一張參與朋友圈的「門票」,才會是孩子一直想要玩的原因,而不是這個遊戲倒底有多好玩。想想也是,就像幾年前紅到北投都擠滿人的「寶可夢GO」,難道現在遊戲規則變得不好玩嗎? 但是你又有看到多少人還在玩呢? 我們玩的一直不是「遊戲」的本身,而是試圖要參與到群體生活。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,只是從小說變成音樂、從音樂變成熱舞、從熱舞變成現在的電玩........,但是背後的原因基本上是一樣的,也就是交友的需求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 我不會覺得孩子絕對不可以玩電動,但是必須要有所控制。如果孩子每天都一定要打開電玩玩一次,那肯定不會是一件好事情,你不如先把它從客廳中收起來。建議從三個方式來協助孩子:

 

1.        爸媽可以將電玩的「所有權」放在身上,這樣會比較容易成功。畢竟我可以決定要不要借你玩,避免孩子產生情緒波動。

2.       電玩只是讓你了解朋友再說什麼,不要被當作小白。所以,知道是什麼就好了,不需要去和人家比輸贏而投入太多時間。

3.       如果希望孩子不要沉迷電玩,或是希望孩子可以戒掉電玩,最重要的不是要孩子控制自己,而是幫孩子選擇適當的環境。

 

      如果孩子周邊的人對於電動都沒有興趣,孩子自然也就不會想要去玩,畢竟浪費那些時間也不會有用處,不是嗎? 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,但是學校校風對於孩子的影響,可能比家庭教育來的更強大。想想看在我們大學時代,玩吉他、學熱舞、組電腦.......,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,甚至到忘記去上課,難道只是單單因為興趣,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流行和話題。

 

      不要一開口就是責備,花時間了解孩子們的「生活」,也才能幫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喔!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長大是突然的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如果大家認識我家的姊姊,在小時候她可是出名的「膽小」。記得剛上幼兒園時,總是要帶著樣寶貝才肯出門:口罩、OK蹦、手錶、背心、髮夾,好像是「平安符」一樣的一刻都不能離身。

        要她在站在別人的目光下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,連要幫她照相都很困難。任何的新事情,不論大或是小,第一句話一定是:「你教我」。非常害怕失敗,什麼都不願意自己試一試。我常常笑說:「媽媽忘記生膽子給你了」.........。愛哭更是每天發生的事情,更別說是要她在幼兒園裡舉手表達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四歲多的一次旅行,我們家姊姊突然一夜之間長大了。因為偶然的一次舉手,莫名其妙的被主持人點到,回答出正確答案而得到了一根「牙刷」。從那一天開始,姊姊變得超級願意舉手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 記得,當時不論是我們多麼努力的鼓勵她、說服她,都沒有任何用處。反而那一支「牙刷」,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她,變得超級愛「舉手搶答」。時間過得很快,直到今天她都依然記得六年前的那一支「牙刷」,我都不知道是該哭?還該笑?


       成長有時候是一種「頓悟」,是一種「領會」。


        關鍵並不是我們如何說服孩子,而是孩子在生活中獲得那些經驗。孩子的成長,不像是工程計劃,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預訂日程的執行,因為中間有太多太多的變數。身為爸媽的我們能做的,並不是強迫孩子成長,而是增加孩子的視野,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。在孩子小時候幫孩子埋下種子,期待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,總有一天可以連接起來而成為孩子自己的東西。我們不也就是這樣的長大的嗎?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,不是只是教導,更需要的是「好經驗」。在暑假期間,讓我們好好的安排一下,帶著孩子們出門好好的玩一趟,擴展孩子的眼界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與其東趕西趕的跑景點,一次出遊一半的時間在飯店睡覺,另一半擠在車上玩平板。倒不如找一個定點,好好住上三四天,用雙腳走遍四週的人文景點,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 旅行,對於大人來說,更像是工作後的一段休息;對孩子來說,更像是一場偉大的冒險。也因此,更需要爸媽妥善的計畫,不然很容易好心做壞事,反而搞到彼此都不愉快。不論是安排旅行、參加夏令營、報名才藝班......。關鍵是增加孩子不同的生活經驗,當孩子越是喜歡,自然也就可以從中學到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 人,因為經驗不同,才會做出不同的決定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大道理,如果他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,也就無法有效的運用知識。如果買東西都不需要找錢,他就不會加減法;如果出門都只需要叫計程車,他就不需要看地圖。當生活的一切都是張口就來,孩子甚至連生活技能都會有困難.......。關鍵一直都不是懂不懂,而是有沒有需要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暑假,正是一個好時機,讓我們幫孩子們好好安排一下,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吧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        

因為.......有人在家等我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 因為疫情的關係,演講邀約也變得有點亂,改期或取消也是難免。最近疫情開始趨緩,在時間安排上也就難免會有點小狀況。

        這一天一大早要先趕到竹北,下午一點多又回到台北,然後再趕四點三十的高鐵到台中,因為晚上在南投還有一場親子講座。在馬不停蹄的行程下,真得是有點疲倦,在回台北的車上也忍不住的瞇了一下。 等到醒來已經到了台北,看看手錶也已經十點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 也許是因為疲累的感覺,即便戴著耳機擠在人群之中,卻莫名的有一種孤單。想想還要再搭一段捷運,還要四十分鐘才會到家,真得有點無奈。因為行程太趕了,一整天只在下午隨便吃了一個便當,所以肚子還真得有一點餓,反正還是先回家再說吧!

        拿出鑰匙打開門的瞬間,突然聽到奔跑過來的腳步聲,讓我覺得有點驚喜。打開門著瞬間,並不是已經關燈的房子,而是兩位女兒的「迎接」。畢竟是小周末,兩位寶貝一起要求媽咪要迎接爸爸回家,所以一直撐到十點半(其實我十點四十才到家)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我嘴巴上還是說:「那麼晚了,怎麼還不睡」。但是其實心裡卻是甜蜜蜜,勞累感也被兩位寶貝的療癒好一半了,好像瞬間充滿電一樣。先哄哄孩子,讓她們先回房間睡覺,然後再吃太太準備好的消夜,真得有活過來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疲累,不只是肌肉勞累的酸痛感,更多是情緒上頭的無力感。這時家人們的迎接,加上一句在平凡不過的「辛苦了」,其實才是我們需要的。一種付出是值得的,即使苦一點也沒關係,因為我們是一家人,而不是孤軍奮戰的感受。

        二十多前的一個廣告「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」。提醒我們在睡前記得留一盞燈,讓給家人開門面對的不是漆黑的房間,而是我們知道你辛苦了。不知道哪時候開始,我們漸漸忘記這一點的「小細節」。各自努力不停的「拼命」,卻又彼此怪罪對方的「不貼心」,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「迎接」的儀式,只是我們並不清楚,也說不出來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過去只要回家,家裡一定會有人可以為你開門;現在你要回家,可能還要打電話先預約。我們急急忙忙地去接孩子,為了接送孩子而忙到人仰馬翻,其實孩子更期待的是「回家有人在等我」........,只是這樣的機會,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。由於相處的時間不多,加上上學在外時間越來越長,往往一回家不是休息,而是先查聯絡簿、訂正作業.......。更讓孩子感到困惑,我到底是回到了哪裡?孩子又怎麼不會鬧脾氣呢?

        並不是要順著孩子,回到家就休息,學校作業都不需要管。關鍵點是「時間」,也就是回家的時候已經幾點了。請不要在疲憊的時候「檢討」,那不是「教導」而是是製造「心結」。心都打結了,又有誰可以聽得下去你的呢?結果只是弄得彼此不愉快?還不如先給孩子一個微笑,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溫暖,先養精蓄銳的睡一覺,其他等明天再說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說孩子了,就算是大人也是如此,有誰不期待在忙碌辛苦過後,回到家時迎面而來的是「笑容」,而不是一張板起來的面孔。知道有人在等我,在擔心著我,才是我們願意持續加油的動力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時間過得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快。現在是孩子不願意睡覺的迎接你,一心一意的期待你回家,他才願意上床去睡覺。用不了幾年,當孩子在面對國中、高中的學業壓力時,就換成是你苦苦等著孩子補習後回家。趁著孩子願意迎接你時,幫孩子累積好正向的回饋,因為這時候你的「表現」,也就是日後補習來的「反應」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問孩子為何態度不好,其實他也不知道。明明自己就是期待被關心,卻一直做出相反的反應.......... 因為,人們對於曾經發生的事情,總是用「童年經驗」做出反射性的回應,然後思考過後又陷入無限的後悔。

        創造一個好的氛圍,讓孩子懂得迎接家人時,給予關懷與擁抱;設計一個情境,讓孩子在一打開家門時,得到被家人迎接的喜悅。這看是無意義的小事情,卻比你和孩子說大道理,更容易讓孩子信服和改變。

        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,最傷人的一直都不是「責備」,而是漠不關心的「冷落」。我們是否把生活過得太公式,而忘記對家人表示感激。來一次小小的「迎接」也許就會有很大的不同,你也可以試試看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