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教養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教養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長大是突然的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如果大家認識我家的姊姊,在小時候她可是出名的「膽小」。記得剛上幼兒園時,總是要帶著樣寶貝才肯出門:口罩、OK蹦、手錶、背心、髮夾,好像是「平安符」一樣的一刻都不能離身。

        要她在站在別人的目光下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,連要幫她照相都很困難。任何的新事情,不論大或是小,第一句話一定是:「你教我」。非常害怕失敗,什麼都不願意自己試一試。我常常笑說:「媽媽忘記生膽子給你了」.........。愛哭更是每天發生的事情,更別說是要她在幼兒園裡舉手表達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四歲多的一次旅行,我們家姊姊突然一夜之間長大了。因為偶然的一次舉手,莫名其妙的被主持人點到,回答出正確答案而得到了一根「牙刷」。從那一天開始,姊姊變得超級願意舉手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 記得,當時不論是我們多麼努力的鼓勵她、說服她,都沒有任何用處。反而那一支「牙刷」,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她,變得超級愛「舉手搶答」。時間過得很快,直到今天她都依然記得六年前的那一支「牙刷」,我都不知道是該哭?還該笑?


       成長有時候是一種「頓悟」,是一種「領會」。


        關鍵並不是我們如何說服孩子,而是孩子在生活中獲得那些經驗。孩子的成長,不像是工程計劃,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預訂日程的執行,因為中間有太多太多的變數。身為爸媽的我們能做的,並不是強迫孩子成長,而是增加孩子的視野,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。在孩子小時候幫孩子埋下種子,期待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,總有一天可以連接起來而成為孩子自己的東西。我們不也就是這樣的長大的嗎?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,不是只是教導,更需要的是「好經驗」。在暑假期間,讓我們好好的安排一下,帶著孩子們出門好好的玩一趟,擴展孩子的眼界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與其東趕西趕的跑景點,一次出遊一半的時間在飯店睡覺,另一半擠在車上玩平板。倒不如找一個定點,好好住上三四天,用雙腳走遍四週的人文景點,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 旅行,對於大人來說,更像是工作後的一段休息;對孩子來說,更像是一場偉大的冒險。也因此,更需要爸媽妥善的計畫,不然很容易好心做壞事,反而搞到彼此都不愉快。不論是安排旅行、參加夏令營、報名才藝班......。關鍵是增加孩子不同的生活經驗,當孩子越是喜歡,自然也就可以從中學到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 人,因為經驗不同,才會做出不同的決定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大道理,如果他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,也就無法有效的運用知識。如果買東西都不需要找錢,他就不會加減法;如果出門都只需要叫計程車,他就不需要看地圖。當生活的一切都是張口就來,孩子甚至連生活技能都會有困難.......。關鍵一直都不是懂不懂,而是有沒有需要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暑假,正是一個好時機,讓我們幫孩子們好好安排一下,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吧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        

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孩子其實不知道......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不要什麼都「尊重」孩子的想法,那只會是一場災難。



        前陣子聽到一個小故事,滿有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。亨利福特在設計汽車時,如果百分之百聆聽消費者的意見,做出來的可能不會是一台「便宜的汽車」,而是一台「超豪華的馬車」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也是如此,如果凡事都聽孩子的意見,可能才是災難的開始。孩子是以「自我為中心」的思考者,凡事只想到自己,一直等到五歲半左右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慾望。因此,在孩子五歲半前,更需要爸媽的引導。如果所有都順著孩子,那你最好多準備一點「錢」,因為他會買下眼前的一切。你覺得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?

        「尊重」是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,傾聽孩子的決定。跟爸媽引導孩子並不衝突,也不矛盾。我們尊重孩子時,同樣的孩子也要尊重爸媽,不是嗎?如果我們只教孩子一半,只有單方面的配合,那才是真正的問題。事實上,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聽孩子的想法,而是我們用尊重孩子當擋箭牌,遮掩我們過度寵愛孩子的事實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孩子是「獨立個體」,那是不是孩子最少需要培養出「自我照顧」的能力呢?自己穿衣服、穿襪子、收餐具、整理書包,「獨立」才是尊重孩子的關鍵。爸媽做牛做馬,幫孩子做好每一件事,順著孩子想要做的事,那不是尊重孩子,而是培養一個「奧客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爸媽」是孩子與外在世界接觸的「橋樑」。透過與你()互動的過程,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的技巧。當我們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同時,卻忘記了世界不會順著他的想法,地球更不會只繞著他一個人轉。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自然會受到挫折感到難過,甚至自己覺得被別人冒犯而生氣不已。這對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幫助呢?

        尊重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「順從」。如果只是尊重孩子的決定,卻又沒教導孩子學會尊重爸媽,你覺得這是「尊重」,還是「順從」呢?換個角度來想想,小時候我們什麼都順著孩子,確實會覺得比較輕鬆。但等到十年以後,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你又應該如何和他互動呢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如果我們不能給予適時地引導,孩子往往只會草率地做出決定,然後又懊悔不已。孩子在兩歲後,確實就有自己的想法,但是爸媽更有義務要引導孩子,讓他學會分辨事情的對錯,那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 尊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。孩子更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,而不是你一昧的順從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

油條打人事件


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  基本上,我是「社會新聞」的絕緣體,因為真的很少看電視。之所以關注這個「油條打人事件」,因為受邀上「新聞挖挖哇」才知道這個消息的。在網路上找了一下,還真的有點「追劇」的感覺,原post還有不停的更新,真的是很像「八點檔」的連續劇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 劇情大事是這樣,一位先生去吃杏仁茶加油條,油條被三歲的小小孩咬了一口,他要小孩的爸媽管管孩子,結果對方說:「咬一口又不會怎樣」。結果這位先生就拿油條「打」小孩的頭五、六下,小孩哭了,連警察也都被叫來了。之後,小孩的爸媽告這位先生傷害......。故事有點長,中間省略一下,最後法官判定,油條打人不用賠償金錢,但必須要和孩子與家長道歉。

        「自由」以不冒犯別人為前提,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隨心所欲。對於小小孩而言,約束孩子的行為也就是爸媽的責任,而不是一切放任給孩子。因為如果你不想教,別人一定就會介入,到時候不是更麻煩嗎?從這件事情來看,孩子偷吃別的的油條,結果爸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,結果被冒犯的人拿起「油條」打了孩子的頭五、六下。孩子大哭後,就連警察伯伯也都被叫來了,最後還告上法院。

        從頭到尾,兩邊的「大人」都有錯,但是最倒霉的卻是「偷吃的孩子」。對於三歲的孩子,對於看到的東西都會覺得是自己的,所以可能會有誤解。這並非是偷竊,特別是現在孩子生得少,團體經驗不足更容易如此。爸媽必需要教導孩子,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,這是絕對必須的。這並不是限制孩子,而是保護孩子,想想看如果一個陌生人隨便拿東西給孩子,孩子就把它吃下去,你覺得危險不危險呢?

        這個事件中,戲份最重的是那一根「油條」,它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被用來「打人」。雙方的大人都在氣頭上,但是被嚇到的就是那一個小小孩。雖然「油條」打在頭上,應該是不會痛的,但是孩子肯定會因此嚇哭起來。我也可以體會爸媽的擔心,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怕生、膽小,甚至以後會不會有「心理創傷」而焦慮。「心理創傷」並沒有那麼容易造成,除非是威脅到生命或持續發生才會導致。像是單一發生的「突發事件」,爸媽就不用過度擔心。

        「突發事件」的處理原則,通常孩子大約兩週後就會漸漸遺忘,這時爸媽要記得不要刻意提醒。有時我們越擔心孩子是否受傷,反而會不停詢問孩子,一直讓孩子「回憶」當時的情境,反而讓孩子變得更有壓力。如果孩子在兩週後,依然對於「突發事件」由有恐懼時,這時爸媽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員,看看應該如何協助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給予孩子「規範」,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「保護」孩子。想想看為何在餐廳裡,我們不希望孩子隨意的走動,就是怕孩子不小心撞到。如果發生意外時,究竟是爸媽有問題,還是店家不注意呢?因為有安全性的考量,因此才會要求爸媽需要「規範孩子」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 只是.......,現在爸媽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,對於別人「批評」孩子時,馬上啟動「防禦武裝」覺得人家在指責自己,不論對錯的就和人爭執起來。結果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,也能告上法院,結果唯一受惠的應該是律師吧!

       不是凡事都順著孩子,不然孩子長大到叛逆期,你就會知道:麻煩大了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阿嬤的武器~~隔代教養
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

       帶孩子真的是耗腦力、又耗體力的工作,不要說是六、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受不了,就連超過四十歲的爸媽們,鐵定也都會叫苦連天。


       只要你真的二十四小時帶過孩子,你就會深深體會,帶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而是一個十分耗費體力的工作。不論孩子再聽話,總是會搞出一大堆事情,有時讓你開懷大笑,有時卻讓你暴跳如雷。如果你是雙薪家庭,夫妻兩個人都需要工作,還有爺爺奶奶可以幫你帶孩子,真的是十分「幸運」的一件事情。

       隨著年紀不一樣,生活方式也會有所不同,當然在教養上也會也自己的想法。當爸爸媽媽與爺爺奶奶,面臨不同的教養不同調時,也請彼此多多相互體諒一下,不要硬碰硬的堅持己見,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辛苦,當然也有自己解決方式。最常見的衝突是,爺爺奶奶抱怨爸爸媽媽讓孩子太晚睡,爸爸媽媽抱怨爺爺奶奶讓孩子看電視,結果搞得大家都很不開心。

       對於爸媽而言,工作嘗試上班打卡制、下班責任制,一整天忙得像狗一樣,回到家總要能有喘口氣的時間,不自覺得就變得越來越晚睡。當孩子出生後,這個習慣還是很難一時改變,或是工作變得更加忙碌,當然全家就變得比較晚睡晚起。如果你工作很辛苦,薪水也沒賺的比較少,還被人一直抱怨個不停,又如何心裡不會有股不平之氣呢?

       相反地,對於爺爺奶奶來說,好不容易從工作退休,體力也變得大不如前。雖然很喜歡小孫子,但是體力卻遠遠被孩子拋在後頭。想像一下一個走三十分鐘就要休息一下的爺爺,碰上一個只要睡三十分鐘就可以活力十足的孩子,一起關在一間三十坪的房間裡面,那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呢?這時,卡通就是一個可以「轉移注意力」的好工具,打開電視讓孩子看一下,好讓自己可以喘口氣,恢復一下體力。一天忙東忙西的配合孫子,累得不得了,還是心甘情願的照顧,結果還被人數落方式不對,真的會讓人火冒三丈!

       過去只有「電視」,現在又多了平板、手機、youtube......各式各樣的3C產品,又讓教養衝突變得更多更多。孩子在家裡看著爸媽一直拿手機,但是自己卻一直不可以玩,在爸媽面前還可以忍耐,但一到爺爺奶奶家鐵定使出當家絕活,魯著要用平板、玩手機、看youtube。結果,原來是母親節孝敬奶奶的iPad,最常使用的人,其實不是奶奶,而是家裡最寶貝的孫子。一個好心與善意的「禮物」,卻變成引發衝突「教養衝突」的導火線。究竟是爸媽在家裡要少用一點手機?還是爺爺奶奶不要給孩子玩平板呢?又讓大家都搞到很不開心.......

       先學會感謝,再來談道理,而不要一開始就拿出「大道理」來壓人,那只會搞得大家心情都很不愉快。生活有時就是要學會妥協,而不是追求完美,當別人願意幫你照顧孩子時,就尊重別人的教導方式。請不要在孩子前面抱怨對方,懵懵懂懂的孩子只會把問題弄得越來越複雜,反而會引起更多誤會。而是找出一個方式,可以彼此配合,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。讓孩子學會分辨場合,在家裡有家裡的規矩,在爺爺家有爺爺的方式,學會分辨場合做應該事情,這樣就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 有時早點送孩子去上幼兒園,讓爺爺奶奶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,可以好好恢復體力,也才能真的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,也不失是一個好方式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
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

「小的比較乖」是一種錯覺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當家裡有兩個孩子時,爸媽難免不會互相比較,這時我們常常會有「小的」比較乖的感覺。讓我們從「發展」和「教養」兩個角度看,真的是「小的」比較乖?還是「老大」被冤枉?

(一)從兒童發展的角度

       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,並非是一路暢通。更多的時候,是在跌跌撞撞中學習的,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,漸漸熟練出技巧。就像是沒有人已經會騎腳踏車,才開始坐上腳踏車的。孩子天生擁有無比的勇氣,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依然也會去面對挑戰,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動機,孩子才能不停的學會各種的新事物。如果說不會也愛亂試,那麼「老大」可能真的就會被認為是一個「大皮蛋」。但是,讓我們換一個觀念來想,「勇氣」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?

        相對的,「小的」不是比較乖、比較聽話,而是眼前有一個「示範」。他一直在旁邊默默的觀察哥哥姊姊嘗試,有時候看到他(她)成功,有時又見到他(她)的失敗。就像有人親身實驗給他看,當然省下一大段「走冤枉路」的時間,只要做正確的事情就可以了,錯的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做,當然也就比較快。因為不用自己嘗試錯誤,當然感覺起來也就比較「乖」。讓我們想一下,如果沒有哥哥姊姊的「嘗試」,他又如何學習和模仿呢?即便是一時失敗了,還有一個「年紀比較小」的免死金牌,當然也就佔了更多的便宜。


(二)從親子教養的角度

        「大的」經常有新招式,這些很多都是爸媽沒預期到的事情,正因為第一次面對,所以搞到手忙腳亂、一個頭兩個大。不知道消耗掉多少腦細胞,才在過程中找到解決的方式,不論是挑食、戒尿布、哭著不上學、忘記帶作業......等,哪一件不是這樣子的。經過和「大的」多次的見招拆招之後,每位爸媽也都練出一番好武藝,直到處變不驚的地步。

        等到幾年後,「小的」再上演同樣的戲碼時,我們直覺拿出預備好的招式,輕輕鬆鬆地一次搞定。即使是「小的」想要做哪一些小動作,常也很難逃出爸媽的法眼,當然也就可以事先防範,自然也就很難出現什麼大事情。與其說是「小的」比較乖,倒不如說是「媽咪」變得更厲害,不是嗎?



        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「大的」在前面嘗試,「小的」又如何可以學得比較快。如果你有帶過孩子「背九九乘法表」,也就更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。哥哥可能在背了一、兩個月才熟練,隔兩年輪到妹妹背時卻一下子就OK,真的很懷疑是不是哥哥老是不用心。當哥哥在背時,妹妹也跟著一起聽,當然聽久了也就更容易記得。想想看,有一個「人肉錄音機」在不停的播放九九乘法表,想要不聽到都很難,當然也就有更多的經驗值。等到自己二年級時,只要從記憶庫中提取資料,自然也就比較快能記得。因為妹妹是分「兩次記憶」,一次是哥哥朗讀、一次是自己背誦,當然也就比較容易記得更牢。

        正因如此,請對家裡「大的」孩子們,多一點點的包容與鼓勵。請不要一直把「小的比較乖」掛在嘴邊,那麼哥哥姊姊肯定會心靈受挫,覺得超級不公平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
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

不要嬌生慣養,而要適時鼓勵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帶孩子其實不難,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。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,我覺得最適合的就是「不要嬌生慣養,而要即時鼓勵」。



        讓孩子自己多動手,從小學會如何照顧自己,自己穿衣服、自己洗澡、自己收書包。自己的事情,自己做好,不也就是最好的「責任感」練習嗎?藉由每天每天的練習,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學會對自己負責,當然也就不會隨意怪罪別人,推卸責任。相反地,孩子總是嬌生慣養的,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就大驚小怪。當然在家裡沒問題,但是在團體生活中,又有誰會幫他做事呢?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,一定要即時鼓勵孩子。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,不可以一次就到位完美,而需要持續的練習。此時,請不要挑剔孩子的表現,將孩子的熱情澆熄。讓我們傳達一個訊息,讓孩子清楚知道:「爸媽有注意、很開心」。孩子才會越來越願意持續,最後養成習慣,當然不論到哪裡也都會讓人疼愛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讓自己被「愧疚感」綁架了,比其過往,現在的父母們花在孩子的時間、金錢只有更多,而不是更少。奇怪的是,既然我們付出那麼多,為何孩子變得越來越難帶呢?因為,我們一直努力錯了方向,讓孩子「變得嬌生慣養,卻又吝於給予鼓勵」,結果負負沒有得正,反而變成「負平方」。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從小孩子除了讀書,什麼事都不用做。連白飯煮好了,到電鍋裡盛一碗飯,都要等別人服務才願意動筷子。連照顧自己都有困難,又如何會照顧別人,想到別人呢?真的是一位公主、王子也就算了,離開家裡就什麼都不是,剩下的只有愛挑剔的那一張嘴,又那裡會得人喜歡、受人歡迎呢?

        我們很容易在當孩子做一件好事時,卻常常視而不見;但當孩子作一件錯事時,我們卻又大驚小怪。當然爸媽的立意是好的:希望孩子「不要一點小事就變得驕傲;不要一點小錯變成壞習慣」。但是,傳達給孩子知道的,卻是完全相反的訊息:「做對媽咪不在乎,做錯媽咪才在意」。如果你希望媽咪多看你一眼,你覺得孩子會做「好事」,還是「壞事」呢?

        就讓我們學會改變,學會鼓勵孩子的好,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事情。一來讓孩子變得有自信,二來也讓自己可以喘一口氣,不是一舉兩得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315

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

滑的不是手機,是尷尬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很多時候,我們滑的不是手機,打的不是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 因為今年五月要出新書的關係,所以最近只要一有空,幾乎都在咖啡廳裡面爬格子。這也許是多年來的習慣,一邊喝著咖啡、一邊戴著耳機、一邊打字。雖然環境有些吵雜,但是在休息之餘,抬頭觀察一下旁邊的人們,有時就能找到一些小線索。



         上週一,當我坐在咖啡廳努力的寫稿時,不知何時對面坐了三個人,卻突然地大聲起來,當然也就吸引我的目光。停下手上的工作,悄悄地瞄了一下,原來是一位阿姨,正在和他兩二十幾歲的兒子說話。聽起來是,有關於小兒子找工作的問題,讓阿姨非常不開心。

         就看到阿姨打開嘴巴,一連珠砲的火力全開,對著小兒子一直唸,整個咖啡廳都變得凝重起來。一下子問有沒有寄履歷表、一下子說要如何面試、一下子又說有件衣服在哪裡......... ,最後連老是晚起床都拿出來說。小兒子就是一直低頭的吃三明治,其他動作都沒有,連頭都沒抬起來過。

         阿姨似乎念得不是很過癮,突然話鋒一轉,轉頭看著置身事外的大兒子,大聲說:「我在說他,你還一直滑手機」。只看到大兒子,依然還是不停地滑手機,一點回應都沒有。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,我很想幫大兒子說:「媽,我滑得不是手機,是尷尬.........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裡就像是在電梯裡,突然碰到不太熟的人,要打招呼也不是,不打招呼也怪怪的。 這時,我們往往就會下意識的,拿出手機假裝在看e-mail。你說你是工作很忙,一定要現在處理嗎?還是因為搭電梯很無聊,所以要休閒一下嗎?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都不是,我們滑的是「尷尬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就像是阿姨在罵弟弟,這時哥哥是要加入戰局,一起數落弟弟嗎?還是自己先離開咖啡廳呢?兩者似乎都不是好決定,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,所以只好先坐著不動,再拿出手機假裝忙碌狀,假裝沒有聽到阿姨的責備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在家庭互動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情況。當妳在責備孩子時,爸爸常常就會在一旁滑手機,其實在內心裡,他滑著不是「手機」,而是「尷尬」。要去介入紛爭救孩子嗎?或跟著一起責備呢?與其加入戰局,不如置身事外,如果有電視就看電視、有手機就滑手機,這就是人性的常態。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確實是一定要教,但是也要看「場合」。很多時候,你私下和孩子說,效果反而比較好,也不會讓大家都覺得「尷尬」。更不要讓氣氛變得很僵後,又責怪另一半為什麼老在滑手機,因為他滑的一頁一頁都是「尷尬」。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932

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

沒人可以預測未來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  廖笙光 技術長 (光光老師)

在十年會是什麼樣子呢? 我相信你不知道,我也不知道,因為如果我知道,那我今天就一定會去買樂透,因為我一夕之間就會變成大富翁。


當環境變得越來越快速,知識變得越來越快,未來也就越來越難預測。當我們努力為孩子安排未來的生活,替孩子選擇日後的大學志願時,卻往往忘記一件事情,就是沒有人可以預期未來環境的變化。

現在當醫生是最好的,一心一意的希望孩子日夜苦讀,只希望日後可以進入醫學系,但真得孩子從國中開始苦讀六年,大學在苦讀七年。等到整整的十三年後,醫生會是最好的職業嗎?

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,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可以適應環境的能力,而不只是不停地學習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爸媽也要跟著學習,因為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超過我們的想像,而孩子學習新知的能力往往更加快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