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尊重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尊重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孩子其實不知道......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不要什麼都「尊重」孩子的想法,那只會是一場災難。



        前陣子聽到一個小故事,滿有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。亨利福特在設計汽車時,如果百分之百聆聽消費者的意見,做出來的可能不會是一台「便宜的汽車」,而是一台「超豪華的馬車」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也是如此,如果凡事都聽孩子的意見,可能才是災難的開始。孩子是以「自我為中心」的思考者,凡事只想到自己,一直等到五歲半左右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慾望。因此,在孩子五歲半前,更需要爸媽的引導。如果所有都順著孩子,那你最好多準備一點「錢」,因為他會買下眼前的一切。你覺得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?

        「尊重」是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,傾聽孩子的決定。跟爸媽引導孩子並不衝突,也不矛盾。我們尊重孩子時,同樣的孩子也要尊重爸媽,不是嗎?如果我們只教孩子一半,只有單方面的配合,那才是真正的問題。事實上,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聽孩子的想法,而是我們用尊重孩子當擋箭牌,遮掩我們過度寵愛孩子的事實。

        既然孩子是「獨立個體」,那是不是孩子最少需要培養出「自我照顧」的能力呢?自己穿衣服、穿襪子、收餐具、整理書包,「獨立」才是尊重孩子的關鍵。爸媽做牛做馬,幫孩子做好每一件事,順著孩子想要做的事,那不是尊重孩子,而是培養一個「奧客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爸媽」是孩子與外在世界接觸的「橋樑」。透過與你()互動的過程,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的技巧。當我們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同時,卻忘記了世界不會順著他的想法,地球更不會只繞著他一個人轉。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自然會受到挫折感到難過,甚至自己覺得被別人冒犯而生氣不已。這對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幫助呢?

        尊重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「順從」。如果只是尊重孩子的決定,卻又沒教導孩子學會尊重爸媽,你覺得這是「尊重」,還是「順從」呢?換個角度來想想,小時候我們什麼都順著孩子,確實會覺得比較輕鬆。但等到十年以後,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你又應該如何和他互動呢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其實不知道,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如果我們不能給予適時地引導,孩子往往只會草率地做出決定,然後又懊悔不已。孩子在兩歲後,確實就有自己的想法,但是爸媽更有義務要引導孩子,讓他學會分辨事情的對錯,那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 尊重是互相的配合,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。孩子更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,而不是你一昧的順從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讓孩子痛苦的方法~百依百順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你知不知道,用哪種辦法一定可以讓孩子感到痛苦呢?這個方式就是「百依百順」。

        很多人都會覺得打罵,才會讓孩子感到痛苦,但其實那只是痛在皮膚上面。 相反地,對孩子百依百順,不停地滿足孩子的慾望,而慾望無止盡的增加,遲早有一天你會無能為力 。不是我們不再愛孩子,而是我們再也無法承擔,那樣的衝突才會真正讓孩子痛在心底

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確實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,也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,但是請記得他是「你的孩子」,不是你的老闆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也要尊重自己,不是被孩子牽著走,聽孩子的命令,一切都配合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 特別是當孩子在四歲時,隨著能力的增加越來越像是一個「小大人」,講話調理也越來越清晰,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。孩子開始發展「權力慾望」,開始想要控制別人、命令要求別人配合自己的想法,這是非常正常的發展歷程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時,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走進團體生活,在與朋友互動中學習堅持與妥協,慢慢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「慾望」。相反地,如果這時爸媽是百依百順的「好朋友」,凡事都尊重孩子的決定時,孩子哪裡有機會可以練習到「妥協」呢?
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因為疼愛孩子,而不停地買玩具,送禮物給孩子。那不是疼愛孩子,而是在陷害孩子,因為你正在餵養他的「慾望」,讓它毫無限制的膨脹,最終有一天會吞噬掉孩子的心。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因為疼愛孩子,而凡是順著孩子,事事讓他決定。那不是疼愛孩子,而是挖洞給孩子,因為你正在餵養他的「權力」,讓他不懂的尊重別人,最終有一天會被別人排擠。

        請收起你過度疼愛的心,堅持適當的原則,那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。孩子都很喜歡學新事物,透過爸媽當作媒介,來認識這個世界裡的新鮮事。我們當爸媽的工作應該是引導孩子的「指南針」,給予孩子方向,帶著他去開闊眼界與學習,而在旁陪伴與鼓勵。但絕對不是聽孩子指令的「機器人」,只要孩子要求你就拼命的去達成。

        請記得:孩子需要的,不是我們無條件的付出,而是我們正確地引導。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誰說公主一定要柔弱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 廖笙光 技術長

誰說「公主」一定要柔弱,也可以當一個「女王」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也許是媽咪不喜歡「公主型」的小女生的關係,家裡兩個小寶貝在外面玩的時候,真得是「活潑」到令人感到驚訝的地步,一點都不像是文靜的小女生,反倒是活脫脫的小男生。

        要去公園之前,姊妹兩就會自動的準備背包,一要去「野餐」的架式,就連野餐墊都還可以塞進她們的「小背包」裡面。至於,包包裡到底有什麼,老早也就不需要大人擔心,只擔心帶太多,不用擔心她們會忘記什麼。




        在公園裡一下玩溜滑梯、一下爬攀爬架、一下又玩翹翹板,就連小徑上還沒有打掃的落葉,也都是她們有趣的遊戲。通常只要一去公園玩,都要一、兩個小時才會願意回家。其實,兩姊妹並非是所有的公園都喜歡,有些公園待不到十分鐘就想要離開。後來才發現,她們特別喜歡「老公園」,特別是那個老式的「水泥溜滑梯」,才是最吸引他們的遊樂設施。小小的腦袋裡可以想出各式各樣的「花招」,坐著、躺著、趴著、兩人抱著......。當然不是所有都是自己想的,有些也是參考大朋友們的花樣,等到他們離開後,再慢慢地嘗試與練習出來的。甚至,有一次連「備用襪子」都拿出來當作手套,希望讓溜滑梯變得更滑一點,真不知道她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?

         姊姊有幾次玩的太開心了,還一路唱歌的回家,等到進家門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手肘磨出一個小洞了。孩子就是孩子,每個都有獨特的個性,絕對沒有女生就一定要柔弱的等待救援,男生就一定要勇敢不可以哭。就像是最近最熱門的「冰雪奇緣」一樣,公主不在是等待王子救援的角色,而是主動拋開枷鎖,勇敢地跨出冒險的第一步,尋找自我而改變自己的未來。公主不一定是柔弱的,也可以當一個女王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  擺脫對於「性別」的刻板印象,尊重孩子天生的氣質差異,給予孩子適當的尊重與引導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如果孩子同時擁有「男孩」與「女孩」思考特質,不也就更有社交性與情緒適應的能力嗎?這不是需要擔憂的,反而是應該要很開心的一件事情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