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社交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社交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

你是笑屁啊 ~ 其實我很害羞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

「攻擊行為」不一定是孩子脾氣壞,或是很暴力,有時可能是因為孩子太過「害羞」。不是你看錯了,真得是害羞,害怕跟別人一起玩所導致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攻擊行為」因為目的性,可以分成「情緒性」和「工具性」。前者是由於情緒暴躁,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;後者是攻擊行為當作工具,已達到期望的目的。 在四歲以前,絕大多數的攻擊行為都是「工具性」的。要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時,最好的方式不是處罰,而是教導孩子用更好的「工具」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前一陣子,碰到一位三歲大的小男孩,跟同學玩的時候常常會有攻擊性,搞到老師和爸媽都頭痛不已。在他玩汽車時,有一個小朋友很開心的走向他,對他微笑的說:「可以跟你一起玩嗎?」

        這小男生卻連頭都不轉,完全不看他的說:「你是笑屁啊~」

        當場不只是小朋友被嚇傻了,連在旁邊的我也呆住了。還好這位小朋友個性很好,自己就默默走到旁邊,去找其他的小朋友玩,一下子就忘記了。(當然這個小朋友是特別挑選,請他來幫忙的,如果是一般情況下肯定會吵起來)

        我仔細觀察那個小男生,當別人轉身離開的瞬間,居然呼出一口長氣,顯露出一副「鬆了一口氣」的表情。其實,他不是在「生氣」,而是揮舞「蒼蠅拍」。對他而言,要跟人一起玩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他只想要自己一個人玩,不想要別人加入。

         而「你是笑屁啊~」這句話,是他試過最有效的方式,只要一說,不是他被大人架走,就是別人哭著離開。反正不論是哪一種,對他都是好結局,因為別人就會不見,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。 不知不覺的,他就把這句話當作一個「工具」,就像是「蒼蠅拍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問題的根源,不是孩子愛生氣,所以使用高壓的用處罰、打罵,基本上也沒有多大的用處,因為孩子卡住的是:別人一起玩的焦慮感。所以,幫孩子先找到一個個性溫和的好朋友,讓孩子熟悉如何和別人一起玩,等到焦慮消失了,孩子自然也就會改變了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,也不是包容,而是爸媽用心的理解,並且運用智慧的引導。先了解孩子,才能協助孩子。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,需要你用心地去看,仔細的去聽,從線索中察覺,才能幫孩子走出問題。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60

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

你就打回去啊!?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孩子們在一起玩,難免會有出現爭執、吵架的情況。不論是搶玩具、爭先後、搶朋友,甚至是吸引爸媽的注意力,都會導致孩子們吵成一團,甚至出現動手推人的情況出現。

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們出現爭執時,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旁觀察,盡量不介入孩子們的爭執,讓孩子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堅持,也練習到妥協。在這樣的過程裡,孩子會在堅持與妥協中,慢慢取得平衡點,才能發展出適當的社交技巧。

        不介入孩子們的爭執,並不是「放任」。當孩子已經抓著另一個孩子的頭髮,高舉另一隻手而握緊拳頭,出現刻意要攻擊的行為時,當然就要加以制止,立即將兩人分開,以免導致傷害到別人。絕對不是放任孩子們,讓他們去打出輸贏,難道打贏的人就是對的嗎?更不是鼓勵孩子「打人」,要孩子打回去,這樣才公平?這樣都可能導致「錯誤認知」,導致長大後出現「攻擊行為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攻擊行為」好發在四歲左右,由於想要在活動中獲得掌控權,要大家聽他的,但受到拒絕,而誘發出來。孩子們常常在玩遊戲時,由於意見爭執不下,別人不願意讓他,大腦轉了老半天卻找不到其他方式,情急之下就張大嘴巴咬下去,或是動手拉扯的情況出現。此時,孩子因為自我控制尚未發展好,所以難免就會出現動手動腳的情況,而需要大人的引導與協助,了解可以被接受的界線。

        隨著年紀漸漸長大,等到五歲以後,孩子可以「抑制衝動」與「調適情緒」,這樣的情況也就會漸漸減少,而改用商量或吵架,而不會出現動手的行為。如果在孩子自我控制尚未成熟,情緒調適還沒發展時,我們就教導孩子「被打了就打回去」,你覺得這樣好嗎?

        一開始的確是,被弄到不舒服,忍不住了才回手。但是當回手習慣了,就變成覺得只要不舒服就打人,根本連忍都懶得忍。五、六歲正要發展「情緒調適」時,我們卻教他不需要練習,照著自己的感覺走,當然每一個孩子都火氣十足,活脫脫的像是「小霸王」一樣。當孩子深信「打贏的人」才是最厲害、最棒、最強的人,你覺得孩子在日後的人際關係真得會好嗎?

        「保護自己」與「生氣打人」是完全不同的事情,教孩子要保護自己的技巧,而不是被冒犯了就可以動手打人。不然,別人惹我生氣,也是冒犯到我,是不是也可以打人呢?保護自己的方式很多,打架是一種選擇,只是當你教孩子「打回去」的那一刻起,就要有一個心裡打算。哪天當孩子眼睛腫成黑輪時,就不要怒氣沖沖的去找對方理論,那只是孩子打輸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教孩子,「人家打你就打回去」,不然如果孩子真得聽你的話,打遍天下無敵手,你是要高興呢?還是要難過呢?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時,畢竟大家年紀都一樣、身高大小也差不多,加上老師都會時時刻刻陪在身邊,所以問題不會浮現。但是等到進入小學,一到六年級的身高、大小個子都差超多,一下課全部都往操場跑,全部都混在一起玩,而老師不在身邊,那才會是問題真正開始的時候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是只看眼前的事情,而是要幫孩子看得更長遠。請不要教孩子「你就打回去」,那只是解決當下的情緒,卻可能導致孩子未來的困擾喔!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399

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誰說公主一定要柔弱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 廖笙光 技術長

誰說「公主」一定要柔弱,也可以當一個「女王」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也許是媽咪不喜歡「公主型」的小女生的關係,家裡兩個小寶貝在外面玩的時候,真得是「活潑」到令人感到驚訝的地步,一點都不像是文靜的小女生,反倒是活脫脫的小男生。

        要去公園之前,姊妹兩就會自動的準備背包,一要去「野餐」的架式,就連野餐墊都還可以塞進她們的「小背包」裡面。至於,包包裡到底有什麼,老早也就不需要大人擔心,只擔心帶太多,不用擔心她們會忘記什麼。




        在公園裡一下玩溜滑梯、一下爬攀爬架、一下又玩翹翹板,就連小徑上還沒有打掃的落葉,也都是她們有趣的遊戲。通常只要一去公園玩,都要一、兩個小時才會願意回家。其實,兩姊妹並非是所有的公園都喜歡,有些公園待不到十分鐘就想要離開。後來才發現,她們特別喜歡「老公園」,特別是那個老式的「水泥溜滑梯」,才是最吸引他們的遊樂設施。小小的腦袋裡可以想出各式各樣的「花招」,坐著、躺著、趴著、兩人抱著......。當然不是所有都是自己想的,有些也是參考大朋友們的花樣,等到他們離開後,再慢慢地嘗試與練習出來的。甚至,有一次連「備用襪子」都拿出來當作手套,希望讓溜滑梯變得更滑一點,真不知道她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?

         姊姊有幾次玩的太開心了,還一路唱歌的回家,等到進家門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手肘磨出一個小洞了。孩子就是孩子,每個都有獨特的個性,絕對沒有女生就一定要柔弱的等待救援,男生就一定要勇敢不可以哭。就像是最近最熱門的「冰雪奇緣」一樣,公主不在是等待王子救援的角色,而是主動拋開枷鎖,勇敢地跨出冒險的第一步,尋找自我而改變自己的未來。公主不一定是柔弱的,也可以當一個女王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  擺脫對於「性別」的刻板印象,尊重孩子天生的氣質差異,給予孩子適當的尊重與引導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如果孩子同時擁有「男孩」與「女孩」思考特質,不也就更有社交性與情緒適應的能力嗎?這不是需要擔憂的,反而是應該要很開心的一件事情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