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

你就打回去啊!?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孩子們在一起玩,難免會有出現爭執、吵架的情況。不論是搶玩具、爭先後、搶朋友,甚至是吸引爸媽的注意力,都會導致孩子們吵成一團,甚至出現動手推人的情況出現。

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們出現爭執時,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旁觀察,盡量不介入孩子們的爭執,讓孩子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堅持,也練習到妥協。在這樣的過程裡,孩子會在堅持與妥協中,慢慢取得平衡點,才能發展出適當的社交技巧。

        不介入孩子們的爭執,並不是「放任」。當孩子已經抓著另一個孩子的頭髮,高舉另一隻手而握緊拳頭,出現刻意要攻擊的行為時,當然就要加以制止,立即將兩人分開,以免導致傷害到別人。絕對不是放任孩子們,讓他們去打出輸贏,難道打贏的人就是對的嗎?更不是鼓勵孩子「打人」,要孩子打回去,這樣才公平?這樣都可能導致「錯誤認知」,導致長大後出現「攻擊行為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攻擊行為」好發在四歲左右,由於想要在活動中獲得掌控權,要大家聽他的,但受到拒絕,而誘發出來。孩子們常常在玩遊戲時,由於意見爭執不下,別人不願意讓他,大腦轉了老半天卻找不到其他方式,情急之下就張大嘴巴咬下去,或是動手拉扯的情況出現。此時,孩子因為自我控制尚未發展好,所以難免就會出現動手動腳的情況,而需要大人的引導與協助,了解可以被接受的界線。

        隨著年紀漸漸長大,等到五歲以後,孩子可以「抑制衝動」與「調適情緒」,這樣的情況也就會漸漸減少,而改用商量或吵架,而不會出現動手的行為。如果在孩子自我控制尚未成熟,情緒調適還沒發展時,我們就教導孩子「被打了就打回去」,你覺得這樣好嗎?

        一開始的確是,被弄到不舒服,忍不住了才回手。但是當回手習慣了,就變成覺得只要不舒服就打人,根本連忍都懶得忍。五、六歲正要發展「情緒調適」時,我們卻教他不需要練習,照著自己的感覺走,當然每一個孩子都火氣十足,活脫脫的像是「小霸王」一樣。當孩子深信「打贏的人」才是最厲害、最棒、最強的人,你覺得孩子在日後的人際關係真得會好嗎?

        「保護自己」與「生氣打人」是完全不同的事情,教孩子要保護自己的技巧,而不是被冒犯了就可以動手打人。不然,別人惹我生氣,也是冒犯到我,是不是也可以打人呢?保護自己的方式很多,打架是一種選擇,只是當你教孩子「打回去」的那一刻起,就要有一個心裡打算。哪天當孩子眼睛腫成黑輪時,就不要怒氣沖沖的去找對方理論,那只是孩子打輸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教孩子,「人家打你就打回去」,不然如果孩子真得聽你的話,打遍天下無敵手,你是要高興呢?還是要難過呢?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時,畢竟大家年紀都一樣、身高大小也差不多,加上老師都會時時刻刻陪在身邊,所以問題不會浮現。但是等到進入小學,一到六年級的身高、大小個子都差超多,一下課全部都往操場跑,全部都混在一起玩,而老師不在身邊,那才會是問題真正開始的時候。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是只看眼前的事情,而是要幫孩子看得更長遠。請不要教孩子「你就打回去」,那只是解決當下的情緒,卻可能導致孩子未來的困擾喔!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39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