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

孩子讓我們成長~拍立得的故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對我而言,觀察孩子一直是很有趣的,特別是天馬行空的問題,更是值得我們深思。我們已經很習慣被教導,但孩子更傾向於探索,自己找出最後的解答。帶孩子的過程中,成長的不一定只有孩子,其實我們大人也跟著成長。


        曾經有人說:「成長就是學習自己不擅長的事」。每一個人都希望被保護,「成長」有一半是被環境逼出來的,特別當有了孩子以後,生活的一切都不一樣。許多的跨世紀的新發明,起源並非是來自於科學的進步,反而是為了實現孩子們的夢想。正因為是為了「自己」的孩子,所以才會更用心、更盡力的突破,找到最後的解決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來從「拍立得」的故事開始說起。目前的「智慧型手機」就擁有拍照功能,照完馬上就可以看到結果。過去的照相機要用底片,並且要送到照相館沖洗,等到隔兩、三天才可以看到照片。「拍立得」卻可以一拍照,六十秒內就可以看到照片,真得是太神奇了。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會發明出這麼「超越時代」的商品呢? 其實,都是為了孩子的一句話。

        1944年,美國物理學家  藍登(Edwin Land),有一次帶著全家人出遊,沿途上照了他幫太太和女兒拍許多的照片,但是一到飯店裡面,他三歲大的女兒就吵著要看照片。不論藍登如何和她仔細地說明,她的寶貝女兒還是不停地說著: 「我現在就要看照片!」

        帶過小小孩就知道,這時和孩子「說道理」是沒有用的,因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樣。她不懂得化學作用,也沒有成熟的抽象概念,只覺得東西一定「放」在照相機裡面,為什麼不可以馬上打開來看呢?

        女兒期盼立即看到「照片」的願望,讓他非常印象深刻。他想人們就是拍完的那一刻,最期望可以看到照片,如果等到一周後才能看到,熱情也早就褪色。也因此,當他回到實驗室之後,立即投入這個研究項目中,希望滿足寶貝女兒的願望。經過三年的反覆實驗後,在1947年在光學大會上示範了1分鐘及可以顯影的過程,就跟iPhone發表會一樣讓人驚艷不已,也開啟了「拍立得」相機的新世代。

        即便是非常困難,甚至讓人覺得無法成功,但是因為有情緒上的羈絆,才能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難。就是因為投入情感,也才能創作出直達人心的感動,那不只是一件發售的商品,更是給予兒女的禮物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付出;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溝通;因為孩子,我們才學會包容。如果你的孩子特別「難搞」也不要擔心。換個角度而言,如果你用心的觀察、仔細的聆聽,說不一定他才是你的「謬思女神」喔!

        帶孩子不僅是照顧,整天黏在孩子身邊,更要花時間在自己的身上,讓自己成長才不會被孩子追上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先學會獨處,才能學會獨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我們常常眼睛緊緊盯著孩子,嘴巴上卻又抱怨孩子不夠獨立⋯⋯其實,孩子也覺得很冤枉,因為我們一直忘記先給孩子嘗試的機會。


      想想看,孩子連「獨處」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有機會「獨立自主」。但我們卻又期望孩子自動自發,自己掌控好時間規劃。就像是連游泳池都沒去過,卻希望孩子只要年紀到了,就應該學會自由式一樣,你覺得這樣可行嗎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很依賴,一點小事都要求大人幫忙時,我們應該要問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「孩子是情緒上依賴的?或是能力的依賴呢?」

        我想絕大多數的依賴孩子,都是屬於前者,而不是在能力上有所困擾。正因為如此,就會讓爸媽感覺生氣,覺得孩子就是不獨立,所以我們就會數落孩子。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我們有花時間,幫孩子練習過「獨處」的能力⋯⋯?

         「獨處」是一種很重要,卻又被遺忘的一種能力。如果一個孩子,連愉快的遊玩都需要他人陪伴,又如何可以期待辛苦的寫作業,他可以獨自完成。就是可以漸漸脫離爸媽,先學會如何一個人「獨處」,漸漸不會感到不安,也不會覺得無聊之後,孩子才能漸漸學會「獨立」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「一個人」也能找到事情做,讓自己開心愉快,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。「獨處」不僅僅讓孩子自己做事情,更重要給予靜下來的時間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「反省」,好好思考自己今天做的事情。相反地,當孩子的行程都排的滿滿的,孩子連靜下來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裡有獨處的時間呢?

        當小一之後,孩子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洗澡,頂多吹頭髮還需要爸媽監督,基本的「自我照顧」也漸漸成熟。這時,爸媽也就要漸漸地學會放手,給予孩子一些「小空間」,不要再一直陪伴。讓孩子嘗試學著自己一個人做事、一個人獨處,而不再是一直需要別人身旁陪伴。這時孩子最需要爸媽適時鼓勵,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可以漸漸變得更厲害。千萬不要用嘲笑的方式,反而會讓孩子心生抗拒,而變得更依賴。

        請記得,先從簡單而愉快的事情開始練習,讓孩子學會「獨處」。不論是自己去畫圖、玩玩具、摺紙等,讓孩子習慣自己一個人做事情。等到孩子可以習慣後,再將自己寫作業的任務交給孩子,那就會很容易上手了。孩子不是不配合,而是我們中間忘記一個步驟,讓孩子先學會「獨處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最初一定會有點困難,孩子會不停地希望爸媽陪伴,所以會不停的叫爸爸、媽媽,但是漸漸的時間也就可以慢慢地延長了。記得孩子要先學會「獨處」,才會變得「獨立」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向孩子們學習~活力十足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每次的連續假期,都讓我有一種孩子長大了,但自己變老的感覺。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體力真的是越來越好,不用睡午覺就算了,而且居然可以逛街走上三個小時,才願意心滿意足的回家。



        想想看在五、六年前,我也是假日就會往外跑,逛上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疲憊,甚至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。反而是現在是越來越懶得逛街,只要在網路上購物就OK。不知從何開始,出門反而變成是一種工作,而不是一種休息。或許我們才需是需要改變的,而不是改變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一直都很喜歡「傳統市場」的氛圍,並不是因為便宜,而是此起彼落的叫賣聲,那一種熱鬧的氣氛。不論是中氣十足的老闆大聲地叫賣,或婆婆媽媽的殺價,每一個人都是活力十足的。「活力」就是這樣有傳染力,讓人有一種振奮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越來越像是一個「機器」,只是不停的反覆做事情,卻好像失去了「靈魂」。有時候去買東西,看到店員無精打采的眼神,都覺得自己很不好意思,是不是打擾到他的休息。我們應該想一下,為何我們會失去「活力」,而不是孩子太活潑、太難搞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不論做什麼都是充滿活力,全心全意的投入。大人卻剛好相反,能力十足卻毫無活力,兩個人放在一起,又哪裡不會有衝突呢?就如同跳舞一樣,兩個人的步調總要一致,才不會不停的踩到對方的腳,結果又鬧得不歡而散。

        「活力」不是體力,而是心態。當你心情愉快時,即便是身體在勞累,也會覺得精神奕奕。就像是去旅行時,明明行程趕得要命,自己又累得要死,還不是玩得很開心,期待下一次的假期。關鍵在於「心態」,你能不能享受當下眼前的事情,還是覺得只是應付了事就好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把自己逼到角落,當精力都工作被榨乾之後,才回家面對孩子。卻不自覺真正導致衝突的原因,其實不是別人,而是我們自己。在一個失去「活力」的家庭中,衝突要不是變得越來越多,就是彼此變得越來越冷漠。找回自己的活力,再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其中,你會發現一切就會漸漸的變得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要調整的不是孩子,而是大人的步調。畢竟我們比孩子還要能「控制自己」,也有能力安排好生活節奏。找回屬於我們的活力,贏回我們的笑容,你就會發現孩子變得更親近、更貼心。其實,我們都需要和孩子學習——孩子們的「活力十足」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89

補班補課,爸媽忙翻天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    
      「補班」「補課」真得是讓爸媽很頭痛的一件事情,深深覺得有一天當兩天用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 在中班至小一之間,孩子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好,漸漸可以了解清楚一星期的意思,每天自己要做什麼事。幸運的,孩子越來越可以預期生活,漸漸變得自動自發;不幸的,孩子也因此一定要做完預計的事,而變得固執己見。對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,「補班」真得是一個有點難理解的問題。


        因為工作本來就是排班,所以「補班」一直都跟我無緣,當然「連假」也沒有我的份。唯一的好處就是在大家需要補班補課的時候,我反而有機會去接孩子放學。剛升上小一的姊姊超興奮,因為第一次爸爸來接她,所以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。回到家、吃完飯,很自然就開始寫作業,就像是平常的每一天一樣。才正要說姊姊很乖,才寫完作業就出問題了,因為姊姊吵著一定要出門。雖然是補課日,依然還是「星期六」,平常我在周末總是會帶兩姊妹去國小操場跑一跑,要不就是逛逛街或看看展覽,就算是待在家裡也會準備勞作一起創作。

        只好拿著妹妹做藉口,就說:「妹妹四點才會坐娃娃車回來,要等她」,才暫時讓姊姊安靜下來。四點一到才接到妹妹,就只好全家一起去逛街,順便在外面吃頓晚餐,一切似乎都沒問題。才要準備要回家,又換妹妹不滿意,一直質問哪時候可以做「餅乾」或「月餅」呢? 這又是哪一招,確實有時假日我們會做一些小餅乾、鬆餅,但是今天哪裡有時間呢?因為通常是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做。 然後,就看著妹妹很委屈的表情,拖著腳步慢慢地往前走,嘴裡又小聲地說: 「今天明明就是星期六」。

        難得我有機會陪孩子,當然也希望不要讓孩子失望,只好順道繞到超級市場,買一些做餅乾的材料。對孩子來說,補課歸補課,周末歸周末,上課沒關係,寫作業也可以,但是該她們玩的,卻是少一點點也不可以。回到家都已經六點半,又要洗澡又要準備材料,時間真得不是很夠用。總不能餅乾已經做好了,而孩子又沒吃上一口,就被壓上床睡覺,真是考驗大人的時間分配技巧,只慶幸姊姊還好下午就已經把功課都寫完,也檢查完聯絡簿了,不然真會是一團亂。

        在家裡我是「美術組」的,幫辦家裡的勞作、美術、黏土等遊戲;媽咪才是「烹飪組」的,包辦做鬆餅、壽司卷、餅乾、蛋糕等烹飪遊戲。因為是我和孩子們妥協的,所以「甘願做甘願受」,只好我也下來做餅乾。媽咪帶著兩姊妹洗澡的同時,我就負責將材料揉勻,並且分好一小坨一小坨。兩姊妹出來就只要稍微揉成圓球,再交給媽咪壓扁、塑型,根本是工廠的生產線的流程。媽咪超厲害在洗澡前,就已經先將烤箱預熱,所以才做好第八片餅乾時,就先將一地批的餅乾送進烤箱,準備烤二十分鐘。兩姊妹就趁這個時間,很開心的玩著做餅乾的遊戲,當第一批餅乾出爐,兩人也做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兩姊妹開始收拾東西,並且各吃完一片餅乾,時間也到九點了。兩個人「很滿意」的上床睡覺,換我去說故事,因為媽咪還沒有洗澡。當孩子們都睡了以後,其實工作還沒有完,因為餅乾還有2/3沒有進烤箱,所以最後忙到十一點半,全部的餅乾才烤完。又要等一個小時放涼,才能分裝放到盒子裡,等到凌晨一點總算事全部完工,渡過「補班補課」的一天。

        「補班補課」根本就是一天當兩天用,又要上學、又要放假的。對於年紀小的孩子,「補課歸補課」,該玩得一點也不能少,因為今天還是星期六。孩子也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掙扎,雖然知道但是要克服,也是需要一些長大的時間,爸媽也較多一點耐心。也很慶幸,學校老師也很體貼的回家作業出的不多,不然鐵定更會是人仰馬翻的亂成一團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76

「憂鬱」是無力建構未來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看到一份資料,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訝。美國針對大一學生的心理研究調查指出,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,已經跌到25年來的最低點。美國心理學會公布一份「大學校園的危機」的報告,亦指出接近二分之一對未來感到「無望」,三分之一有有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學業的情況。



        這些優秀大學的學生們,辛苦的程度不輸台灣的孩子,也是需要熬夜讀書,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,以求可以擠進名校的窄門。累了,撐過去;倦了,拼過去.......,就是不停的努力,一直到申請學校入取通知的那一天。這些菁英中的菁英,應該是在同儕中最有驕傲本錢,最有自信的一群人不是嗎?為何卻深陷憂鬱的危機之中呢?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,孩子努力與堅持的學習,為的不是考試的成績,而是「理想」。當理想達到時,頓時也就失去目標,甚至對無法預期的未來,感到一種不安全的感覺。對於這些「天之驕子們」,卻是似乎被抑鬱的氣氛所包圍,真得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。最重要的原因是,孩子們對於未來,無法建立出一個「新理想」,甚至感到絕望與不滿。

         2017年衛福部,公布的台灣第一份的的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調查,也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協助。甚至有3.1%的孩子在半年內,曾經有自殺的念頭,特別是在都市化程度較高,但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更為明顯。聽起來更是讓爸媽感到焦慮,也讓人感到困惑,為何我們的孩子們會有如此高的壓力呢?

        對於未來失去了信心,失去了想法,甚至無法有目標,那就是憂鬱。如果用這樣的定義來說,我們憂鬱嗎?既然當作孩子依靠的爸媽都陷入憂鬱,孩子還開心的起來嗎?要改變不是改變孩子,而是我們和孩子互動時的「態度」。
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滿口抱怨、責怪別人,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害者,孩子又如何能學會有自信;當我們看著電視、新聞媒體,將社會當作一個大陷阱,孩子又如何能建立理想。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,不時透露給孩子一個訊息:「做什麼都沒用」時,就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瓜裡,他又如何能在腦中建構出自己夢想中的未來呢?

        不論社會是多麼的亂,我們也不應該剝奪孩子的夢想。當孩子在身邊時,請克制自己的衝動,不要讓你的氣話,影響到孩子的想法。「鼓勵」,不是在口頭上說說,而是當孩子的榜樣。當孩子看見你的堅強,你勇敢尋求夢想的背脊,也才會踏出相同的腳步,尋找自己的夢想。

         不要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,而是鼓勵孩子的努力。不知何時,「勤奮」變成「愚笨」的代名詞,好像你很用功就是因為不聰明。結果搞得每一個孩子都像鴨子一樣,表面上裝作很悠閒自得,私底下卻拼命的不停踏水。長時間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人,又哪裡能得到快樂呢?

        讓我們問自己一件事,是誰偷走孩子對於未來的「想像」呢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4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