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獨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獨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先學會獨處,才能學會獨立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我們常常眼睛緊緊盯著孩子,嘴巴上卻又抱怨孩子不夠獨立⋯⋯其實,孩子也覺得很冤枉,因為我們一直忘記先給孩子嘗試的機會。


      想想看,孩子連「獨處」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有機會「獨立自主」。但我們卻又期望孩子自動自發,自己掌控好時間規劃。就像是連游泳池都沒去過,卻希望孩子只要年紀到了,就應該學會自由式一樣,你覺得這樣可行嗎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很依賴,一點小事都要求大人幫忙時,我們應該要問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「孩子是情緒上依賴的?或是能力的依賴呢?」

        我想絕大多數的依賴孩子,都是屬於前者,而不是在能力上有所困擾。正因為如此,就會讓爸媽感覺生氣,覺得孩子就是不獨立,所以我們就會數落孩子。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我們有花時間,幫孩子練習過「獨處」的能力⋯⋯?

         「獨處」是一種很重要,卻又被遺忘的一種能力。如果一個孩子,連愉快的遊玩都需要他人陪伴,又如何可以期待辛苦的寫作業,他可以獨自完成。就是可以漸漸脫離爸媽,先學會如何一個人「獨處」,漸漸不會感到不安,也不會覺得無聊之後,孩子才能漸漸學會「獨立」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「一個人」也能找到事情做,讓自己開心愉快,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。「獨處」不僅僅讓孩子自己做事情,更重要給予靜下來的時間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「反省」,好好思考自己今天做的事情。相反地,當孩子的行程都排的滿滿的,孩子連靜下來的時間都沒有,又哪裡有獨處的時間呢?

        當小一之後,孩子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洗澡,頂多吹頭髮還需要爸媽監督,基本的「自我照顧」也漸漸成熟。這時,爸媽也就要漸漸地學會放手,給予孩子一些「小空間」,不要再一直陪伴。讓孩子嘗試學著自己一個人做事、一個人獨處,而不再是一直需要別人身旁陪伴。這時孩子最需要爸媽適時鼓勵,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可以漸漸變得更厲害。千萬不要用嘲笑的方式,反而會讓孩子心生抗拒,而變得更依賴。

        請記得,先從簡單而愉快的事情開始練習,讓孩子學會「獨處」。不論是自己去畫圖、玩玩具、摺紙等,讓孩子習慣自己一個人做事情。等到孩子可以習慣後,再將自己寫作業的任務交給孩子,那就會很容易上手了。孩子不是不配合,而是我們中間忘記一個步驟,讓孩子先學會「獨處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最初一定會有點困難,孩子會不停地希望爸媽陪伴,所以會不停的叫爸爸、媽媽,但是漸漸的時間也就可以慢慢地延長了。記得孩子要先學會「獨處」,才會變得「獨立」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

聰明不只在書裡

   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把日常生活的小事做好,就是大智慧。

        不知道為何,照顧好孩子的工作,好像連家事也都包含在裡面,一早起來打掃地板、擦地板、整理床鋪、換衣服、準備早餐。等到孩子上床就寢後,還要洗碗、洗衣服、晾衣服的。一大堆的事情等待著爸媽要做,那孩子呢?看卡通、寫作業,只要乖乖地等待就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在七歲之前,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培養「生活自理」的能力,才能準備進入小學的生活。孩子在生活的小事情上,可以完全「獨立」而不需要協助,也才能在三十個人的大團體中自在的生活。但是,孩子們在進入小一前,真得準備好了嗎? 可以自己準備衣服、自己洗澡、自己收拾書包嗎? 還是都還要依賴爸媽呢?

       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「獨立」,還願意承擔「責任」。為了要證明自己已經「長大了」,孩子也可以分擔一些簡單的「家事」,甚至還會引以為榮的。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,學會之後也就沒那麼感興趣,也會想要偷懶、賴皮,這時也更需要爸媽的堅持。孩子可以和你交換「家事」,但是絕對不可以完全不做,因為那就是最初的「責任感」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工作,絕對不是只要「讀書」而已。全部一切都幫孩子打理好,不要干擾到孩子的讀書時間,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不喜歡書。相反地,就是因為工作很辛苦,孩子才會更願意去看書、更喜歡學習。因為「看書」反而比較輕鬆,不是嗎? 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,但為何我們還要幫孩子做的那麼多呢?
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幫孩子做得太多,全部都是媽媽一手包辦,孩子只顧著埋首讀書。不願意蹲下,又怕弄髒手,凡事只出一張嘴,就算再聰明又如何呢? 等到二十年後,要出社會時,別人是請他來「做事情」,又不是請他來「出主意」,到時到底要怪他個性不好,還是我們照顧太好呢?

        仔細觀察孩子們,你就會發現兩、三歲時,孩子就非常喜歡模仿大人做事情。等到四、五歲,孩子開始不再滿足於「扮演遊戲」,更喜歡從事「真實任務」。這時也就是最好的時機,幫孩子培養出分擔家事的好習慣。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這樣的動機,只是看我們當爸媽的如何的引導。


        生活自理中的瑣事,才是決定孩子成就高低的關鍵。就是因為比別人更願意動手,不怕弄髒雙手、能處理好小事情,也才更容易在人群之中脫穎而出。「愛」不是給予,而是引導,就是願意自己動手做,孩子才會越來越茁壯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