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互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互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

你的情緒,隨著手機波動嗎?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  你有沒有因為「接電話」而發怒呢?

        在這一個加速世界中,生活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快,事情排山倒海而來,每一件都是急件,壓的人們喘不過氣來。情緒來自於壓力,當壓力太大時,人又如何有好脾氣呢?

        隨著手機變得越來越便利,無形更加速了我們步調。手機通訊,不只模糊了地理上空間,也混淆了上下班的時間。想想看,多少次你在孩子面前拿起手機,其實是在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呢?我們跟孩子在一起, 但卻處在不同的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 上月有一個很紅的視頻,一家人坐遊艇出去度假,爸爸一直拿著手機在處理事情。四歲大的小女兒微笑的看著爸爸,接著拿起爸爸正在打的手機,伸手把它丟到海裡。小女兒期待的看著爸爸,眼神透露的:「現在你有空陪我了嗎?」

        現在的「視頻」很多都是演的,是不是真的丟到海裡並不清楚。如果是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,我想應該絕大多數的爸媽都淡定不下來,不會像影片中的爸爸一樣。這個影片之所以紅,應該是這樣的情況普遍發生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上,而引起我們的深思。

        「手機」彷彿已經融入我們血肉,隨身攜帶的不離不棄,只要有一個沒拿在手上,好像身上缺少了什麼一樣,令人感到不安。但對於孩子來說,爸媽似乎是壞掉了, 只要沒有手機就不會笑,接到電話又會生氣........。難道,爸媽昨天晚上被外星人抓走,改造成為「手機生化人」了嗎?

        為了不要被「外星人」綁架,當然不會建議爸媽不要用手機,只是有三件小事要注意:

(一)安排緩衝

工作總是有開心,也會不開心的,在工作與家庭生活中間安排緩衝,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裡。不論你是習慣散步回家,或到咖啡廳坐一坐,先調整好情緒再踏進家門,絕對是必須的。

(二)打開靜音

進家門之前,先把手機轉成靜音模式,這對家人也是一種尊重不是嗎?不論是看電影、開會、演講,我們都已經習慣轉靜音,為何在與最親近的家人卻忘記呢?請記得孩子無法分辨你是在辦公或是聊天,只是想纏著你多說幾句,而不是惹毛你。

(三)聽孩子說
喜歡分享的孩子更愛學習。我們喜歡聽孩子說,因為在說話的過程中,孩子必須自己思考與組織,一個問題當孩子說出來的同時,其實也做好了「決定」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小時候多點耐心,因為等到孩子十歲後,你要他說,可能比登天還要難喔!

        陪伴孩子,不只是坐在孩子身邊,心思卻在另一個宇宙。將手機二十四小時拿在手上,情緒隨著訊息起伏,你活在與孩子的平行世界中,卻不知道孩子覺得你只是一個「手機生化人」。不要讓情緒,隨著手機波動;進家門前,請先將手機轉為「震動」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

家裡電視都沒人看
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 廖笙光  執行長

在咖啡廳中,聽到一位貴婦阿姨跟著朋友抱怨,前一陣子住飯店快要一個月。

因為兩位孩子總算都上大學,反正開學住在宿舍,加上最近飯店又便宜,所以趁機花一筆錢家裡裝潢一下.......。好不容易裝潢好,還買了一台55吋的液晶電視,結果兩位孩子回到家連看都不看,只是躺在沙發上划手機,把他爸氣的破口大罵。

結果呢?兩位孩子乾脆不坐在客廳,一回到家就直接進房間繼續看手機。阿姨無奈的說:「一回到家都在看手機,都不知道當初買電視要幹什麼?」

這是一個蠻有趣的現象,現在不只是「餐桌」在家庭中消失了,連「客廳」的功能也都快要沒有。我們住得越來越不是一個家,反而更像是一個宿舍。台北市房價是出名的不合理,兩房兩廳最少也要兩千萬起跳,自備款沒有四百萬是絕對買不起的。當客廳、餐廳都消失了,日後會不會推出只有「房間」的住宅呢?這雖然是一個狂想,但或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,想想真得有點悲哀。

電視,我並不是很喜歡,但至少全家人是一起看,彼此也比較有共同的話題。現在一家人在一起,各自拿著各自的手機,交集反而變得更少,也多了一些隔閡。每一個人都在笑,但是笑的可能不是同一件事情,因為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。雖然處在同一個空間當中,但是彼此卻沒有交集,想想也真的有一點可怕。

現在的孩子們並不是沒在「看電視」,而是他們更習慣看youtube、Netflix、愛奇藝....等,可以自由選擇的想看的節目,而不喜歡用有線電視的頻道。因此,只要在大螢幕上裝上機上盒或apple TV也就可以解決的。只是孩子懶得說,大人又聽不懂,當然彼此的交流也只會越來越少。

「你們都不懂啦~」大概可以進入惹毛爸媽的十大金句,但卻也是這些孩子的感受。國中至高中時代,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年齡,也因此他們貪婪無比的接受新科技,並視之為理所當然。這時如果要和孩子溝通,爸媽也就比較辛苦,還需要不停地接收新知才能和他們有共同的語言。

但其實也不用那麼累,共同做同一件事,只要在小時候養成習慣,而不是等到長大再來培養。不論是一起游泳、騎腳踏車、打羽球、閱讀,甚至去看一場電影,這些都是「媒介」來讓我們有互動的話題。當孩子只要開口說了,常常就會停不下來,一口氣地說下去…….。共同話題也就是我們的鉤子,讓孩子願意開口說,自然彼此衝突與誤會也就會減少了,不是嗎?

小時候孩子和你的對話只有「考試」,當孩子出社會以後可以和聊什麼?趁小和孩子培養出共同的興趣,讓彼此的生活有更多的交集,日後在溝通上自然也就比較容易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
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

家裡消失的餐桌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      單身時,收集最新的3C產品;結婚後,收集家電與家具。等到有孩子出生之後, 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會越買越多,有時甚至會想不起來那個是什麼。在一切都變多的過程中,只有一個變少了,也就是「餐桌」的使用次數,甚至是完全消失了。

       一份來自英國的調查研究表明,近1/4的英國家庭沒有餐桌;有餐桌的家庭裡,不到半數用它來吃飯。餐桌在現在家庭中,讓大家一起享用餐點的「實用性」漸漸消時,反而更像是客廳裡的水晶吊燈,只剩下裝飾的功能。過去一家人看著媽媽煮菜,等待爸爸回家,然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,交換今天看到或聽到事情,真的已經很難再現。取代的是爸媽急促的催促,要孩子快一點把東西吞下去。

       也許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勢,越是忙碌與現代化的國家,一個人吃飯的比率也越高。即便是我們過去印象中認為最重視餐桌禮儀的日本,也深受影響。在2018年5月,由日本政府官方所出的國民調查指出,一星期中超過4天以上自己一人用餐,比例高達 15.3%。這個指標在2011年只有10.2%,如今足足增加了5%。一個人單獨吃飯,不只是孤不孤獨的問題,更多是「營養均衡」的問題,更會與慢性病的比率增高有極為密切的關連性。

       「孤獨」不一定是自發的行為,也不是一種疾病,更多時候是一種習慣。「孤獨」也有享受美食的權力,也許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商機。在日本都會區,「一人餐桌」的餐廳開始流行起來,坐在一個如同教室的書桌一樣大小的桌椅上,單獨一個人享受的美食。

       用餐不只是將食物塞進胃中,單單攝取飲養的過程而已,不然在美味的菜餚吃起來也有如嚼蠟。在餐桌看人品,是否有符合禮儀和合宜表達也是重要的社交技能,不是嗎?那請問孩子們是在哪時候開始學習,不也就是在在家裡的餐桌上學會的嗎?請不要因為要孩子乖乖吃飯,而給孩子看手機,如果真的一定要看也請看電視,最少大家看的是相同的事,更有機­會產生共鳴進而找到話題,不是嗎?當孩子拿著手機不停地看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我們教他的只是「孤立」而不是「互動」,反而打亂的孩子的人際能力。

       改變,不要操之過急,而是妥善安排,在忙碌工作與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。一起用餐不是強制或僵硬的規範,而是要依照孩子的年齡來的調整,關鍵是讓孩子「喜歡」和爸媽一起用餐,擁有正向經驗才是關鍵。如果帶四歲以下的小小孩去高級餐廳用餐,基本上不只是折磨爸媽,更是虐待孩子。一道一道裝盤優美的前菜,依序地慢慢端上來,讓你一一細細的品味其中滋味,但到第三道菜上來才吃一兩口,孩子也就開始坐不住的扭動。接著,你我就失去意識的拼命將昂貴的食物塞進嘴中,連到底吃了什麼都搞不清楚,又如何了解其中的滋味。有問題的不是孩子,而是對他小小的腦袋而言,明明已經吃完了為何來不走呢?你看你已經吃兩盤了.......

       孩子都愛跟爸媽吃飯,更想要吃爸媽碗裡的東西,而不是自己獨自一個人用餐。你不覺得和喜歡吃東西的人,看他吃得津津有味,也覺得東西特別好吃嗎?不要太有壓力,把「一起用餐」當作另一個工作,如同軍事訓練一般的每日操演,搞到準時點名的地步;也不需要一定要每天自己煮飯,將自己搞到筋疲力竭;更不要把聚餐變成工作檢討會,那樣讓人掃興。我們需要的只是創造美好經驗,即便是一周只有一次也是可以的,讓孩子期待下一次跟爸媽一起用餐的喜悅,才是最重要的。

       讓我們收拾一下家裡的餐桌,不要讓餐桌只是家裡的一個裝飾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

表情不是心情,而是.......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       表情不是心情,但我們常常搞混,也教錯孩子......


        心情好就笑容滿面,心情差就愁容滿面,表情似乎就是我們的心情,這幾乎是我們的定論。事實上,表情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,更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在研究,就連大家都熟悉的演化學大師 達爾文,也寫一本「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」(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)來深入探討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常對孩子說,你要表達你的心情,但是這是要孩子「說」出來,而不是「演」出來。我們要強調的是語言表達,而不是表情表達喔!...........每當我在演講時說出這一句話,台下的爸媽們都會露出一臉茫然,因為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,情緒就是用「表情」來表達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事實上,表情除了表達「自己當下的心情」之外,最重要的功能是表達「希望別人如何對我」。 當別人講話態度不好,真的是快要惹毛你了,這時你會馬上掛上「生氣」的表情,直接顯現你的不滿,還是會勉強擠出「笑容」,耐著心地和他說呢? 如果「情緒就是心情」是一個定律,這時我們還在笑,那不是精神分裂嗎?還是我們是雙面人呢?

        別想太多,這並不矛盾,因為這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,我們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心情,以達到更好的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。讓我們換一個定義,「表情」最重要的功能是「傳達」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我們明明在生氣,卻還會保持笑容地對待他人呢?因為,我希望透過「笑容」傳達給對方,希望對方也可以對我回報「善意」。

       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,不要顯露出來,不也就是「情緒控制」的能力嗎?這才是團體生活中,與人相處時必須要需要的能力。當孩子七歲以後,就必須要學會的社交技巧,而不是一直強烈地傳達自己的「情緒」,那只會更惹人生氣,不是嗎? 畢竟沒人會想當出氣筒,如果你不會控制情緒,別人只會逃的遠遠的。

       當我們一直教孩子「你要說出心情」,結果孩子說不出來,只好用更強烈的表情。結果往往是越表達越慘,因為他「生氣」的表情,傳達的其實是一種「拒絕」,希望別人要離開他遠一點、越遠越好! 當表情超過別人可以忍耐的界線,甚至增加被處罰的機會,最後就變成惡性循環,而漸漸變成行為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重新定義「表情」的意義,「表情不是只是表達心情,更是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」。當孩子漸漸長大,我們教孩子的「說法」也要改變,讓孩子先學會微笑待人,讓別人願意親近,自然也就可以減少衝突和生氣的頻率了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

分享不是被搶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  分享是一種美德,但不是被迫的。

        小小孩一開始都非常大方,所有的東西都願意分享,真的是超級可愛的。但是,到了兩三歲時孩子卻變得很小氣,什麼東西都不願意分享。這並非是孩子變得不聽話,而是開始了解物品的「所有權」,也因此開始會保護自己的物品。爸媽們不需要緊張,這是一個發展的過渡階段。


        分享是一種互利的過程,今天我有你沒有,我就分享給你。等到下一次,如果我沒有時,別人才會分給我們。我們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則,所以開始學會分享。對於四歲以前,孩子只活在當下,就連要等待到明天都等不住,更何況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拿到,當然也就不會願意分享。要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開始,不論是水果或零食留一些給別人吃,就是最好的培養。

        但請記住,不要一開始就拿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來分享,鐵定是一場災難,而不是練習。請不要孩子不願意分享而處罰孩子,分享是必須要有前提的,那就是互利互惠。想想看,如果對方也不願意分享,那時強迫分享就是被搶。如果你每天都被搶,你會變得更大方的分享,還是更小心謹慎地保護東西呢?

        如果要讓孩子學會分,我們可以用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:

一、多的東西開始:

多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如果孩子可以數到十,那十一個就是多。在分享的時候,請從多的東西開始分享,比較容易成功,孩子也不過度在意。就像你有一顆蘋果和一串葡萄,要分享給別人幾顆葡萄,當然也就不會太在意,畢竟給了以後自己還是擁有一大堆,不是嗎?分享就必須要從多的事物開始喔!

二、寶貝分成兩種:

孩子都有心愛的東西,很想要跟別人分享擁有的喜悅,但卻又擔心自己東西被弄壞,所以常常心就會懸在那裡。這時最好的方式,就是引導孩子將寶貝分成兩種,一種是自己獨享的;一種是可以分享的。一開始需要爸媽協助幫忙分類,漸漸孩子就會掌握到規律,也就能克服這個小問題。

三、改善互動經驗:

不願意分享的原因,有時是互動經驗不佳,別人都不肯借他。但有時卻不能怪別人,特別是如果孩子不擅長愛惜物品。別人借他的東西,不是弄不見,就是被弄壞,當然別人也就不願意借他東西。因為互利互惠上出現困難,當然也就無法理解分享的好處。這時,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學會分享,而是學會保護、愛惜物品。這裡有一個小方式,就是拿媽媽喜歡的東西給孩子,讓孩子練習保管一天,晚上再還給媽媽。透過練習孩子才能學會如何保護東西喔!

        分享不是被搶,就是有互惠才是分享喔!過早要求小小孩分享,孩子學會的不是美德,而是焦慮。就讓我們了解孩子們的特質,適時地引導孩子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896

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

你是笑屁啊 ~ 其實我很害羞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

「攻擊行為」不一定是孩子脾氣壞,或是很暴力,有時可能是因為孩子太過「害羞」。不是你看錯了,真得是害羞,害怕跟別人一起玩所導致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攻擊行為」因為目的性,可以分成「情緒性」和「工具性」。前者是由於情緒暴躁,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;後者是攻擊行為當作工具,已達到期望的目的。 在四歲以前,絕大多數的攻擊行為都是「工具性」的。要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時,最好的方式不是處罰,而是教導孩子用更好的「工具」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前一陣子,碰到一位三歲大的小男孩,跟同學玩的時候常常會有攻擊性,搞到老師和爸媽都頭痛不已。在他玩汽車時,有一個小朋友很開心的走向他,對他微笑的說:「可以跟你一起玩嗎?」

        這小男生卻連頭都不轉,完全不看他的說:「你是笑屁啊~」

        當場不只是小朋友被嚇傻了,連在旁邊的我也呆住了。還好這位小朋友個性很好,自己就默默走到旁邊,去找其他的小朋友玩,一下子就忘記了。(當然這個小朋友是特別挑選,請他來幫忙的,如果是一般情況下肯定會吵起來)

        我仔細觀察那個小男生,當別人轉身離開的瞬間,居然呼出一口長氣,顯露出一副「鬆了一口氣」的表情。其實,他不是在「生氣」,而是揮舞「蒼蠅拍」。對他而言,要跟人一起玩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他只想要自己一個人玩,不想要別人加入。

         而「你是笑屁啊~」這句話,是他試過最有效的方式,只要一說,不是他被大人架走,就是別人哭著離開。反正不論是哪一種,對他都是好結局,因為別人就會不見,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。 不知不覺的,他就把這句話當作一個「工具」,就像是「蒼蠅拍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問題的根源,不是孩子愛生氣,所以使用高壓的用處罰、打罵,基本上也沒有多大的用處,因為孩子卡住的是:別人一起玩的焦慮感。所以,幫孩子先找到一個個性溫和的好朋友,讓孩子熟悉如何和別人一起玩,等到焦慮消失了,孩子自然也就會改變了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,也不是包容,而是爸媽用心的理解,並且運用智慧的引導。先了解孩子,才能協助孩子。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,需要你用心地去看,仔細的去聽,從線索中察覺,才能幫孩子走出問題。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60

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

不要把沒自信,傳染給孩子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 台灣有一個「病」,「不相信自己」的病,一直鬼島、鬼島的叫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們不是沒有「國際觀」,我們是「沒自信」,不相信自己好,覺得擁有的一切都有問題。 一下子流行,芬蘭的教育、法國的教養、德國的醫生、美國的升學...... 拼來湊去,拼湊出一台「拼裝車」,拼裝出我們的「沒自信」。


         有「自信」的前提,就是相信自己的好,而不是口頭上的鼓勵。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,又如何叫孩子要相信你的想法呢?你不覺得這樣很矛盾嗎?就是因為大人「沒自信」,生怕自己不能說服人, 所以才會一直「講話大聲」,想要用「氣勢」壓過孩子,結果每天都在罵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 當爸媽的要有無比的「信心」,相信未來是美好的,就是因為我們相信「未來」,所以才會擁有孩子。當父母覺得未來都是沒有「希望」的,難道生出孩子來感受「絕望」嗎?要改變的不是孩子,而是改變我們愛抱怨的個性,不要什麼都批評,然後又抱怨孩子不長進。

         當你在抱怨時,無形之中灌輸孩子一個錯誤的觀念:「一切都沒救了」。既然一切都沒救了,還要努力做什麼?不是嗎? 你覺得孩子的內心會覺得如何呢?鐵定是變得更加的被動,而沒有任何的樂趣。問題不是孩子為何「不主動」,而是孩子為何覺得「沒希望」!

         當爸媽的人,沒有悲觀的權力,因為我們就是孩子們的「燈塔」,負責幫孩子指引未來的希望。你我的工作就是綻放的光芒,引導孩子走向光亮,而不是讓孩子在黑暗的海洋中浮沈,自己漫無目標的飄蕩。引導孩子看到自己擁有的美好,讓孩子喜歡自己的土地、自己的家鄉、自己的文化,就是喜歡自己也才會信賴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有孩子的工作,需要鼓起勇氣,迎向未來的挑戰。爸媽也有爸媽的任務,需要培養孩子自信心,幫孩子準備好面對挑戰。不要讓我們的「燈塔」失去光芒,就是承諾永遠不滅的那一盞光,讓孩子即便是身在在遠方,也永遠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?才是孩子在外面願意迎接挑戰,不斷努力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 當孩子在的時後,請收起你的抱怨,展開妳的笑容。請不要把「沒自信」,傳染給孩子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979

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

滑的不是手機,是尷尬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很多時候,我們滑的不是手機,打的不是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 因為今年五月要出新書的關係,所以最近只要一有空,幾乎都在咖啡廳裡面爬格子。這也許是多年來的習慣,一邊喝著咖啡、一邊戴著耳機、一邊打字。雖然環境有些吵雜,但是在休息之餘,抬頭觀察一下旁邊的人們,有時就能找到一些小線索。



         上週一,當我坐在咖啡廳努力的寫稿時,不知何時對面坐了三個人,卻突然地大聲起來,當然也就吸引我的目光。停下手上的工作,悄悄地瞄了一下,原來是一位阿姨,正在和他兩二十幾歲的兒子說話。聽起來是,有關於小兒子找工作的問題,讓阿姨非常不開心。

         就看到阿姨打開嘴巴,一連珠砲的火力全開,對著小兒子一直唸,整個咖啡廳都變得凝重起來。一下子問有沒有寄履歷表、一下子說要如何面試、一下子又說有件衣服在哪裡......... ,最後連老是晚起床都拿出來說。小兒子就是一直低頭的吃三明治,其他動作都沒有,連頭都沒抬起來過。

         阿姨似乎念得不是很過癮,突然話鋒一轉,轉頭看著置身事外的大兒子,大聲說:「我在說他,你還一直滑手機」。只看到大兒子,依然還是不停地滑手機,一點回應都沒有。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,我很想幫大兒子說:「媽,我滑得不是手機,是尷尬.........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裡就像是在電梯裡,突然碰到不太熟的人,要打招呼也不是,不打招呼也怪怪的。 這時,我們往往就會下意識的,拿出手機假裝在看e-mail。你說你是工作很忙,一定要現在處理嗎?還是因為搭電梯很無聊,所以要休閒一下嗎?

         其實都不是,我們滑的是「尷尬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就像是阿姨在罵弟弟,這時哥哥是要加入戰局,一起數落弟弟嗎?還是自己先離開咖啡廳呢?兩者似乎都不是好決定,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,所以只好先坐著不動,再拿出手機假裝忙碌狀,假裝沒有聽到阿姨的責備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  想想看,在家庭互動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情況。當妳在責備孩子時,爸爸常常就會在一旁滑手機,其實在內心裡,他滑著不是「手機」,而是「尷尬」。要去介入紛爭救孩子嗎?或跟著一起責備呢?與其加入戰局,不如置身事外,如果有電視就看電視、有手機就滑手機,這就是人性的常態。

         孩子確實是一定要教,但是也要看「場合」。很多時候,你私下和孩子說,效果反而比較好,也不會讓大家都覺得「尷尬」。更不要讓氣氛變得很僵後,又責怪另一半為什麼老在滑手機,因為他滑的一頁一頁都是「尷尬」。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932

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

不要碰我的頭髮~青少年篇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昨天傍晚用完餐,正要在搭電梯回中心時。當電梯門正要關起來時,突然衝進來兩個就讀國中的小男生,慌慌張張的樣子應該是要趕著去補習。

        到這裡都一切正常,就是比較慌張一點,也沒什麼異狀。但是接下來的兩個人的對話,就讓我有點驚訝,所以職業病使然的開始注意他們。



        其中一個比較高大的,轉頭用對另一個嬌小的說:「等下上去的時候,掩護我一下,我要先去廁所」。另一個嘻皮笑臉的說:「我也要去一下」。高大的又說:「不用,你先進去,就對了」。

        聽起來超級神秘的,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,所以我就忍不住搞清楚,剛好電梯門是亮面的不銹鋼,光滑的就像鏡子一樣。所以我就不動聲音色的,透過電梯門的反射,仔細地看著他們。

        高大的那一位國中生,似乎也覺得我在偷看,所以轉頭看著旁邊,但是一隻手悄悄地伸到書包裡面,不停的掏啊掏的。終於從書包的最底部,拿出一個黑色又扁扁的罐子,很迅速地放到自己的屁股後面的口袋裡。

        當下我非常訝異,直覺就是這裡面一定有問題,兩個人神秘兮兮的。更好奇是那黑色的究竟是什麼呢?腦中瞬間閃過許許多多不好的想法,也覺得更擔心了,整個電梯的氣氛也感覺變得凝重。

        在沉默一兩分鐘後,那位高大的國中生說話了,他盡量壓低然聲音,認真得跟同伴說:
-
-
-
-
        「等下我先進去弄一下頭髮,幫我擋一下。」
-
-
-
-
        聽到這裡我差點就笑出來,搞了老半天,原來是在意頭髮。這時我才仔細看了一下他,他的短短的頭髮,用髮蠟弄得刺刺的,活生生就像是剛睡醒的一頭亂髮。但說不一定是他努力一個小時,好不容易設計出來的髮型,所以就連從學校下課走到補習班,也有要”補一下妝”。

        也難怪有很多的國中生,都很像刺蝟一樣,碰他一下頭髮,就大呼叫了老半天。畢竟國中生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外表,更會開始裝扮自己。其實,這也不難同理他,就像是你難得去髮廊做頭髮,又剪又燙的花了三、四個小時,好不容易做好一個完美的髮型,結果沒想到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場大雷雨,把你淋成落湯雞,那時心情也是相當的不美麗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在乎外表並不是錯的,把自己打扮的整整齊齊,可以讓自己心情很好,所以爸媽請不要冠上大道理的責備孩子。不然,孩子邋邋遢遢的不修邊幅,你覺得會更好嗎?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,就請爸媽不要再像對待小小孩,看到他就像要摸摸他的頭、捏捏他的臉,因為他們一直很在意自己的「頭髮」會不會被弄亂。隨著孩子長大了,帶孩子的方式也要長大,不是照著舊方法,又抱怨孩子「變壞」了,其實要改變的是我們大人的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,更需要你的陪伴。請收起我們的指導,打開我們的耳朵,你越願意傾聽, 了解孩子在想什麼,也越容易減少彼此的衝突喔!


 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5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