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創造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創造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科幻小說~創造性可視化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
        「科幻小說」與「科技發展」之間的線,越來越模糊。只要你想得出來,就有人可以做出來。


     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,「關鍵報告」的騰空操作呢?真是超級酷的,巴斯·奧丁(Bas Ording)是第一代iPhone的首席UI設計師之一,說過他設計iPhone的時候,也正是「參考」電影中的畫面。

       「科幻小說」不只是小說,更像是一個世代的集體夢想。你看看,不論是星際迷航記中對講機,或是007影集之中的間諜設備,那些脫離現實世界的工具,不到短短的五十年中,一一在真實世界中被實現,你不覺得是很神奇的嗎?即使是卡通的哆啦A夢的「神奇道具」,被實現的也真得不少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 「科幻小說」透過電影或卡通的「視覺化」,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裡。不只是一個念頭,更是如同做夢般的深刻,具體讓人們可以想像出如何拿起的手感、見到操作的畫面,甚至聽到聲音。如此「具象」的顯現在眼前,更讓人們有發想的依據,並努力地嘗試做出相同的產品。托馬斯·迪斯科(Thomas Disch),科幻作家稱其為「創造性可視化」。 相對於,學術研究艱深的知識,往往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。相反地,大眾化的文學電影,更能給予人們清晰而明確的想法,當然也更容易集合眾人的智慧,而被創造出來。「科幻小說」不只是一種虛構,也不是天馬行空的亂想,而是透過現有的科學發展,推想未來的可行性,創造出一個「可以看見的未來」。當可看見的人越來越多,可以實現的可能性也就越高。

       隨著「模組化」的發展趨勢,沒有做不出的產品,只有你想不想的到。孩子們更是擁有天生的「創造力」,不需要我們培養,只是需要我們維持。當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時,請不要澆熄孩子們的熱誠,因為那才是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能力。我們需要額外的引導,而只需要多花一點時間等待,看看孩子到底想要做什麼,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意外的驚喜。

       相反地,我們需要額外培養孩子們「說故事」的能力。光有想法是不夠的,更重要是透過「語言」或「繪畫」,將腦還中的想法具體傳達給別人,讓別人也可以真實看得到。越是明確,越是清晰,也就越容易讓人產生共鳴,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。「說故事」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要透過爸媽的引導,從小培養起來喔!在五歲以後,爸媽就可以開始鼓勵孩子,說故事給爸媽聽,長大之後自然也就會喜歡說故事了。

       對於新世代的孩子們,最大的挑戰不只是「知識」,更重要的是「創造力」與「表達力」。
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

發明的第一步~同理才能找出需求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看了一本書,超值得推薦給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喔!書名是「用手走路的發明王」。 書中的中有一個觀點,真的有打動我:「發明的第一步,不是知識,而是同理心」。




        許多偉大發明家,並沒有高深的學歷,也沒有淵博的知識,為何卻可以創造出偉大的發明。我們最常說的,就是因為他們比較「努力」。這個觀點倒是有點奇怪,沒有正確的目標,似乎再如何努力好像沒有多大的用處。

        透過真正的發明家的現身說法,他認為最重要的是「同理」。因為能「同理」別人的困擾,希望可以幫別人解決問題,才能找出問題的核心,並且想方設法的克服一道一道的難關。知識不足可以學習,技術不夠可以磨練,材料不行可以尋找,唯一唯一無法替代的就是你的「想法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發明」不是因為你有比別人更多的知識、更高的智慧,而是你有一個「想法」。有想法的人很多,發明出來的東西也很多,但是為什麼最後改變生活的卻很少呢?因為只有你需要並沒有用,而是大家也都需要才行,不是嗎?不然發明,只是一個人的「勞作」而已。

        最近,非常流行STEAM教育,在暑假期間更有許多夏令營,帶著孩子學科學、玩數學、做機器,學習創造出不同的作品。透過遊戲與互動中,讓孩子學習當一個「小創客」,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動。但倘若這些學習都是技巧上的學習,而不是出自於內心的想法,也就沒有真正的打到核心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科學是理智的,但不是無情的。除了科學思維之外,更要培養孩子的「感受」。就是要先能同理的感受,才能在生活中察覺別人的困難,並且轉換成發明的動機。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一點感覺也沒有,又如何能找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?就算是最後努力做出來,最後應該也是乏人問津的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改變世界的發明,常常是源自於一個「簡單的想法」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想不到呢?因為,想法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察覺別人的需求,同理別人的感受。 你想要當個發明家嗎?請先學會將心變得柔軟,學會觀察別人,找出別人的困擾吧!


        真得很推薦,在暑假期間給大孩子們看一下。透過真實人生的故事,更容易說服孩子接受,但請不要趁機說教,又把孩子訓了一頓。就讓孩子自己閱讀中,自己慢慢用心的感受吧!或許孩子當下並沒有感覺,但是有一個印象之後,多年之後當他想起時,也就會自己再慢慢細讀了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23

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

爸爸說故事效果比較好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爸爸不用擔心故事說得不好,唸故事也不是媽咪專屬的工作。在國外的研究發現,「爸爸」說故事的較果比較好,可以更讓孩子喜歡聽故事,也能提升日後的閱讀能力喔!



       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內容,其實不是「性別問題」,而是說故事的方式。相對於心思細膩的媽咪,往往會注意每一個細節,常常唸一篇故事連一個字都不會錯,就像是電腦一樣的精確。相反地,爸爸唸故事往往是心隨意走,完全不會照劇本走,還會添加大量的手勢與誇張的語調,讓孩子感到非常的新奇,所以更加的專注。

         媽媽唸故事,就像是一齣文藝愛情電影,強調細節與對話,還隱藏著許多的隱喻;爸爸唸故事,卻像是科幻動作片,有誇張而無厘頭的情節出現,但越是讓人猜不透,也就越加吸引人?只能說是風格不同,所以效果當然也就不一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由於爸爸說故事,往往都會東加西湊,所以孩子也會熱在其中,想要自己搶著「接著」說正確的故事。那也很不錯,就讓孩子嘗試說故事,既可以練習「表達力」,也能培養「創造力」。即便是孩子說錯了,爸爸往往也不會糾正孩子,只是適時的引導一下,讓孩子繼續的說下去。結果常常一開始爸爸說故事,結果變成爸爸聽故事,這也是另外一種驚喜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  所以,爸爸們在幫孩子唸故事時,不用擔心自己是否唸得「結結巴巴」,也不需要刻意去模仿「媽咪故事」,而是善用自己的方式,「說」給孩子聽就對了。就算是同一個故事,從不同的人的口中說出來,也會有不同的感覺。孩子們很快就能察覺,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,表達的方式也自然不一樣。自然而然,學會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說法,日後也就更能舉一反三了。

         研究中又指出,當和孩子講關於「勇氣」的故事時,爸爸有更好的「角色」來做詮釋。讓孩子們更加相信,自己可以克服恐懼,而促使變得更加獨立。這對於小女孩來說,特別有助益喔!孩子在四、五歲時,特別會「迷戀」爸爸,覺得爸爸是「世界上最厲害的人」,請不要在這一刻因為工作忙碌而缺席。此時,請趁著孩子黏著你、模仿你、崇拜你的時期,帶著孩子一起看書、說故事,更是引導孩子喜歡上「閱讀」的關鍵喔!

        「親子閱讀」不是媽咪一個人的工作,爸爸們有空也要放下手邊的事情,幫孩子們唸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喔!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42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