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

暑假快到了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隨著「停課不停學」,孩子們雖然待在家裡,但是線上課程一堂也不能少。更是把不少爸媽們化身成為孩子的「專屬家教」,其實真的是不小的負擔,這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,爸媽和孩子們一同期待「暑假」趕快來。

 

「線上課程」並不是「實體課程」的替代品,而是另一種學習模式。如果你曾經站在過教室的講堂上,你就知道台下的一舉一動,誰在玩鉛筆、偷吃東西、發呆走神......,都看得一清二楚。有時講得太深入導致全班集體放空時,老師很自然就會再補充一次,讓大家可以理解。但在透過這些「視訊」的小方框,卻是非常難做到的,也導致訊息傳遞上的困難,特別是交代作業方面。

 

其實,真的不要太苛求孩子,即便是上班族的「線上會議」,如果你沒有事後整理出「會議記錄」,再寄給每一個與會者。你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,開了一個小時的會議,交代了五件事項,但是大家記得的程度真得是慘不忍睹。老實說,開會的效果還不如直接寄e-mail,不是嗎?

 

但不是說「線上課程」沒有意義,而是它更強大的是「開放性」和「自主性」。對於一個議題有興趣,就可以在網站上找到更多相關訊息,並且自己更深入的去了解。想想看,在你坐在電腦前打字,是不是也會想到一個念頭,就直接在Google或Youtube上找一下呢?

 

孩子也是一樣的,當老師上課時剛好說到一個「北極熊的城市」,孩子可能迫不及待的想要滿足的好奇心,很自然拿著滑鼠就移到Youtube上.......,這大概是所有孩子都會出現的情況。這要算孩子分心?還是主動學習呢?老實說真的很難界定,不是嗎?

 

(一) 放輕鬆一些

 

孩子難免會走神,如果旁邊又有好玩的東西,當然也就無法專心。因此,要讓孩子坐在電腦前面,又不可以去看其他網頁,特別是現在又常有「彈跳視窗」。只要不要太誇張,爸媽也就不用太過擔心,畢竟這是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。

 

(二) 紙筆聯絡簿

 

畢竟孩子搞不懂時無法立即發問,如果在教室上課聽不清楚可以問一下同學,但是換成線上課程時,卻往往會衍生許多問題。也因此,不論是老師或爸媽,需要幫孩子確定「聯絡簿」是否正確,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
 

(三) 課後的複習

 

課後複習是所有爸媽的痛,關鍵是不要「先讀再考」,不然你一定會被氣瘋。孩子上完課看課本,一定覺得自己都看得懂,所以即便是回房間看,不到十分鐘一定信心滿滿的出來,結果等待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打擊。其實,更好的方式是「先小考」,幫孩子畫一下重點。藉由輕鬆的小考,一來看看孩子在上課時吸收如何,二來跟孩子提醒要背誦的方向。這樣孩子「再讀」時才知道要準備什麼,自然也會比較專心。

 

 

「線上課程」並不是一個適合訓練孩子「自動自發」的好工具,特別是對於四年級以下的孩子們。爸媽真的需要在旁邊的陪伴,並且幫孩子確定「聯絡簿」的正確性,不然真的很容易導致不必要的衝突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 

在家線上學習~大家還好嗎?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   「遠端學習」並不新鮮,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。當年我上政大MBA學分班,有1/2的課程在家裡的電腦前。遠端學習的優勢是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,但是沒有人可以討論,學習起來還是有點怪怪的........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由於雙北市的疫情突然爆發,學校也反應很快的立即「停課」,說真的讓大家都有點措手不及。記得停課的前一天,媽媽突然打電話給我說:「停課了,我現在要去學校接小孩,你把電腦帶回來......」,都還沒有等我回話,她就已經掛掉電話。當天晚上我就背著兩台「筆記型電腦」回家,還外加我自己的 iPad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一週的「線上課程」,真的是很考驗「爸媽的學習」能力。一下網路斷線、一下登錄網站A、一下要開起網站B.......,甚至連等下要做什麼孩子都一問三不知,所以爸媽們只好不停的在 line 中自己組織訊息才搞得清楚狀況。如果你和我一樣,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,那狀況可就是更加的混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孩子們的適應能力,真的是非常的快速,短短的一週後孩子基本上也就上手了,不論是自己登錄帳號,還是如何加入Google Meet都非常上手。當然跟孩子的年齡也是有關,畢竟兩姐妹都已經三年級以上。只是家庭作業真的還是需要家長盯緊,不然孩子會覺得有交,常常就是應付了事,這真的是比較頭痛的地方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停課不停學」重點不是「線上課程」,而是「阻斷傳染」。因此,爸媽不要過度強求上課效果,畢竟老師不是Youtube網紅。老師更擅長在班上觀察孩子,了解孩子到底有沒有聽懂,但這些都無法透過「視訊」來察覺,不是嗎?爸媽可以善用網路資源,找出與課程有關的影片,其實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。當然如果孩子喜歡閱讀,那麼更可以用課外讀物來引導孩子,你將會驚訝孩子們的能力,畢竟無聊才是孩子最害怕的事情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,「線上課程」更重要的角色是「參與」。當孩子一個人無聊的待在家裡,可以大家約定一個時間,一起透過螢幕的聚在一起。一來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歸屬感,二來可以幫助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週期。或許這兩件事情,遠比孩子有沒有認真學習來的更重要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   疫情與其他的天災不同。當人們遭遇到颱風、地震、火災的重大災後時,往往更能促進彼此的團結。但在疫情之下,我們更容易懷疑旁人是不是帶原者,而撕裂社會的團結。因為有一種「不安全感」一直懸盪在心頭,也讓我們的情緒更容易起伏。因此,我們也更需要彼此的關懷,才能渡過這一次的難關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社交隔離」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難受。孩子上課除了學習,更重要的是和朋友們打聲招呼,那種有人在心理上惦記著我的感覺,會有一種暖流湧上心頭,令孩子感覺微笑與開心喔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臭掉的綠豆芽

 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  這兩天回到家,隱隱約約聞到一股怪怪的臭味,本來還懷疑是從窗外飄來的。但是把窗戶關上,反而味道變得越來越重,也只好花點時間找一找,感覺是從廚房的流理檯傳出來的,還想是不是下水管堵住了。翻箱倒櫃的找出工具,正要清水管時才發現旁邊有一個「寶特瓶」,那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。

 

       「寶特瓶」裡面裝了一顆顆黃色的顆粒,混雜著綠色的皮,推論應該是「綠豆」。但是不知為何,綠豆有一大半泡在水裡,不曉得是家裡哪一位寶貝的傑作,只好先把裡面的瀝乾,最起碼味道可以淡一點,其他也只能等明天早上在問孩子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隔天我還特別調了鬧鐘,早點起來問一下孩子們。果不其然是妹妹的「學校活動」,還好沒有衝動的直接丟掉,不然妹妹可會哭上好多天。本來想問題已經解決,沒想到晚上回到家,原本瀝乾的「綠豆」又再度的泡在水裡,又發出陣陣的臭味,我只好問妹妹那個「寶特瓶」到底是要做什麼?她回答我要種「豆芽菜」,我真的快要暈到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在我不清楚的記憶當中,「豆芽菜」不是第一天泡水,瀝乾後放在陰暗的地方,每天澆一次水。好像沒有需要泡在水裡的,但是妹妹卻非常認真地說:「老師說這是新方法......要用熱水讓綠豆泡澡..........才會長得比較快」。現在學校教得東西,常常都超過我的常識,用熱水種豆芽菜?真得是超乎我的想像,但也可能真得是新方法,只是我不知道而已.......。

 

       看著那一坨黃色的綠豆,雖然是有少數幾顆冒芽了,但是豆芽菜八成是長不出來。雖然有著怪怪的臭味,妹妹還是相信明天它就會變成豆芽菜,真得讓我陷入兩難,因為我超想現在就把它丟到垃圾桶。也只能請妹妹去學校在問清楚一點,看看是不是哪裡搞錯了,我也答應她再買一包綠豆,如果沒成功我們再重新做一次「豆芽菜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不確定是妹妹記錯重點,還是發生什麼原因,妹妹一直堅持要用熱水。所以媽媽只好用Line的詢問其他家,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。原來是老師說的一句:「讓綠豆泡溫泉可以長得比較快.......」,可能因此讓她搞錯重點,每一天都要讓綠豆泡在水裡。我一直覺得重點是要放在黑暗的地方,這樣豆芽菜才會比較白。對於妹妹來說,溫泉就是熱水,所以外婆還好心的拿熱水給她,結果當然沒有發芽而變成燙熟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當我們在教孩子時,千萬要耐住性子,因為現在孩子學的東西,有時和我們的「常識」並不一樣。因此,不要用你的直覺反射來判斷對錯,如同「發綠豆」要用冷水或熱水一樣,當你火冒三丈的責備孩子時,孩子不是覺得委屈就是開始反駁,當然家裡的氣氛也就變得很糟。有時靜下心來,在網路上找一下相關資料或詢問一下其他家長,你可能就會馬上釋懷了。我們寶貝學的東西,真的很多很多和我們小時候的不一樣,如果你不願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,那孩子當然不會願意聽你的,因為你什麼都不懂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  遇事不要慌,這時我們需要做三件事:

 

(一) 放下對錯:當孩子找理由時,不要覺得孩子亂說或不專心,也可能是教的不一樣。

(二) 尋求資訊:不論找網路或是詢問老師或家長,從第三方獲得充分的資訊再判斷。

(三) 協助理解:幫孩子重新釐清,了解老師強調的重點,不是記住課堂裡的笑話。

 

       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,但是也不要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,有時候明確列出一個一個的重點,更容易讓孩子記得,不是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啥,你再說一遍~單側聽損要注意

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 

       最近家裡妹妹,好像有點聽不清楚,常常一件事都會要別人說兩遍,姐姐都笑她「耳朵壞掉了」。原本也沒有特別在意,但是新年放煙火時,妹妹一反常態的變得超級勇敢,倒是讓我開始懷疑,她是不是真得聽不清楚。

 

       問妹妹有沒有聽不清楚,她說有一隻耳朵比較不清楚。只好幫她先看一下耳朵,果然有一隻耳朵裡耳垢比較多,而且位置比較深 (靠近耳膜的位置)。妹妹因為有過敏氣喘,所以小時候一感冒很容易中耳炎,雖然我們一直有特別加以注意。這也是我會比較擔心她的聽力會不會真得出問題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      正常聽力應能聽到25分貝以下的聲音;若要25到40分貝才聽得清楚,就是輕度聽損;41到70分貝才聽得見屬中中重度聽損;71到90分貝為重度。其實,耳朵比我們想像的可以聽到得更小聲,只是現在這些能力基本上不太重要,因為現在生活真得是太吵雜了。在定義上,要「雙耳聽力」都有問題才會影響到日常功能,畢竟一側聽不清楚,可以靠另一側來彌補。也因此,往往只有單耳聽不清楚,並不容易被發現。但是在近期的研究指出,「單側聽損」的孩子可能在國小中年級後,在國語文的學習上會受到影響,也因此爸媽千萬不能不注意。

 

       只是大過年的,要去醫院看病還是讓人覺得怪怪的,所以內心掙扎了一下子。最後還是決定,與其在心頭上懸著,還不如盡早解決,所以還是在大年初六去掛號看「耳鼻喉科」。過在年假期間,看診的人數不多,所以沒有等得很久就看到醫生。醫生檢查了妹妹的耳朵,一隻耳朵內的耳垢乾硬成大一塊,需要花一番功夫才可以挖出來。結果一邊挖出兩塊,另一邊挖出一塊,而且個頭還真得不小。醫生說這個大小應該是不會影響到聽力,但是既然孩子自己有說聽不清楚,所以還是幫我們安排「聽力檢查」,真是太感謝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聽力檢查有三種:純音聽力檢查、聽阻聽力檢查、聽性腦幹反應檢查。「純音聽力檢查」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聽力檢查,戴著一個大大的耳機,仔細聽不頻率的聲音,如果有聽聲音到要按下按鈕。通常孩子年齡要比較大,才能配合做這一個測驗,對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,則是需要做「聽性腦幹反應檢查」。如果「純音聽力檢查」沒有通過,可能要再做其他的檢查,看看原因在哪裡。我的右耳也是聽力比較差,所以妹妹進去檢查的時候,我比她還要擔心。

 

       好不容易檢查完以後,又要回診間聽報告,真得的跟等放榜一樣緊張。還好醫生開口說:「百分之百沒問題」,這才讓我們都鬆了一口氣。只是在要離開診間時,醫師特別提醒妹妹:「注意不要讓耳朵進水喔!」妹妹也點頭的回答好。這讓我覺得很訝異,因為疫情的關係,這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上游泳課,耳朵進水應該是沒有可能。但是回家還是問一下妹妹,看看她的耳朵有進過水嗎嗎?妹妹居然說:「有喔!洗頭的時常常耳朵會進水........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我真得有點滿頭問號,頭是如何洗才可以讓水流進耳朵?妹妹又不敢用棉花棒,因為不可以自己挖耳朵;也不敢在浴室裡跳一跳,因為可能會跌倒..........., 所以就等它自己乾。這只好請媽咪帶著她洗一次頭,看看是哪裡出問題,我想洗澡時太「愛玩水」,一次洗澡可以花上三十分鐘,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。

 

       不確定是挖耳朵的關係,還是洗頭的方式有改變,又或者是擔心聽不清楚要去看醫生,很神奇的妹妹那天過後就沒有一直在說:「啥~再說一次?」

 

       「單側聽損」是我們比較不熟悉的,因此比較容易被忽略。如果孩子常常要叫很多次、講話突然變得很大聲、表示自己聽不清楚時,建議爸媽可以尋求醫院的「耳鼻喉科」,先排除是不是「聽力問題」,而不要誤會孩子喔!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
1:29的救駕聲~談小小孩的體力


 
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  廖笙光  執行長


       在週末中午,趁著演講之間的空閒,在咖啡廳裡吃一個輕食、喝一杯咖啡,也順便寫一下文章,算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這週末也是如此,唯一的差別是由於連續下雨後難得的晴天,中午出來「覓食」的人們變得很多,原本清淡的咖啡廳也坐了不少人,一點也看不出來已經是下午一點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戴上耳機後,熟悉的拿出Notebook,一邊喝著熱熱的咖啡,一邊隨意地打下一些草稿,一切都平靜而祥和的。只是在下午一點二十九分時,突然聽到一個淒厲的叫聲:「救駕喔~救ㄚㄚ~」,然後就是一整個震天大哭,讓我真正的嚇了一大跳。

 

       「救駕?」又不是皇上遇到刺客,哪裡來救駕這一個詞?抬頭一看才注意到,在咖啡廳的對角線,一位兩歲多的紅衣小男生,趴在一個大沙發上大哭打鬧,旁邊大約有另外十位左右的大人,看起來年紀是橫跨「老中小三代」。只看到爺爺奶奶們正在開心地聊天;一個媽媽超級尷尬站在櫃檯點餐;一個崩潰的小小孩佔據在沙發大叫,真的是一個奇特的景色。只看到媽媽要離開也不是,要留下又很難為的情況下,還好爸爸將小男生抱起來,慢慢走出咖啡廳才恢復的寧靜。當離開咖啡廳的那一剎那,小男生總算安靜一點,我才聽清楚他想說的是「睡覺」,應該是小小孩想回家或累了要睡........。

 

       想想可能是一家人難得碰面,在歲末年終剛好大家有空聚一聚,剛剛在餐廳吃完飯,再一起到咖啡廳來續攤的。只是一大家的長輩和唯一的小孫子湊在一起,對於爸媽真的是一個大難題。不要責怪孩子哭鬧,有時只是孩子在求助,特別是在環境過度刺激的情況,往往小小孩很容易失控。其實,小小孩的體力和我們想的不同,就像是一顆容量較小的電池,容易充飽電,但是放電的速度也很快。常常出來兩、三個小時,就幾乎用光體力,當然也就很容易哭鬧。

 

       透過窗戶看著剛剛的小男孩,一開始還黏在爸爸身上,不到五分鐘就被路邊的小花吸引,雖然看起來還是眼帶淚光,但已經完全平靜下來了。牽著爸爸的手,四處走來走去的閒晃,只是爸爸看起來就是整個無奈,幸好的是有另一個大約小五、小六的小哥哥突然的出現,過來跟著小男生玩,才看到小男孩真正開心地笑出來。

 

       對於我們再也平常不過的刺激,對於兩歲的孩子可能是過於充沛的,當刺激超過孩子的負荷量,當然也就容易引發情緒反應。想像看你連續熬夜兩三天,好不容易趕完一個工作,晚上睡覺時外面居然在道路施工,你會不會特別的火大呢?當我們疲累時,對於刺激的抵抗能力也就特別弱,不論是大人或孩子也都是如此,不是嗎?當我們覺得不舒服時,我們可以選擇離開,但孩子可以嗎?這時帶著孩子暫時離開一下,遠離過度的感覺刺激,讓他的大腦先冷靜一下,往往比你和他說道理更重要,不是嗎?

 

       孩子的表現好不好,當然與孩子天生氣質有關,但更多的因素是爸媽的「時間安排」。如果孩子是一定要「睡午覺」,而且睡前會很容易花,幫孩子避開餐後續攤可能也就很重要。想要睡卻又覺得吵,任誰也都會鬧脾氣,大人和孩子也都是如此。想想看,如果你睡覺有人一直吵你,你生氣他又責怪你脾氣差,你會不會更生氣呢?因此,幫孩子規劃好時間,適當的拒絕不適合的場合,才能讓孩子永遠表現出最好的一面。

 

       小小孩的體力,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好,他想要出門但不需要很遠,只要是走路出去半小時的距離,可能是最為適合的。而不是開車三小時才能到的距離,那往往會讓孩子累過頭,即便是再好玩也沒有興趣。關鍵不是孩子乖不乖,而是我們的「選擇」適不適合孩子,不要帶的孩子去,又責備孩子不給面子,其實只是「時間規劃」上的問題。等到孩子到了四、五歲,體力大大的增加以後,常常連午睡都不想睡,那時候再這樣做也就比較不會有問題。

 

       幫孩子盡量展現出最好的一面,孩子也就會表現的越來越好,這一切都是靠爸媽的安排和預演出來的,而不只是天生的氣質!

 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