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

引導語,不是指導語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      因為經常到處演講,我真的很喜歡和幼兒園的園長們聊天,一來可以了解不同地方,孩子們和家庭的特質與差異;二來更可以從中偷學到一些小撇步,讓教導孩子變得更容易。

       上次到板橋演講,碰到板橋幼兒園的園長媽咪,和我聊到「引導而不教導」時,真的有被驚喜到。回到家裡就趕快寫下來,不然一定又會忘掉。書上常說:『用引導語來教導,不是使用指導語』,一句話就帶過去了。但是,真的在面對孩子時,能付諸實行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 園長媽咪說了一個中班的孩子畫了一個自畫像,只有一個大大的圓臉,加上兩個黑豆豆的眼睛,這時你會說什麼呢?絕大多數,我們會直接說:「你的鼻子和嘴巴呢?」 這就是「指導語」,因為你直接和孩子說出的「答案」,而不是讓孩子思考。思考就是讓孩子在一問一答中學習,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?不停的問問題,然後自己找出答案嗎?

       如果用「引導語」時,我們可以反問孩子:「還少了什麼?」讓孩子一動腦筋,想一想自己的臉上還有什麼東西。差別只是短短的「一句話」,但是對孩子卻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歷程。 你看是多生動的舉例,果然是實際在帶孩子才能說出來的例子。

       我們太喜歡教,習慣「餵養」孩子知識,但卻忽略了「讓孩子想一想」的重要性。等到孩子習慣以後,卻又抱怨孩子不喜歡動腦筋。其實,有時候是在帶孩子的技巧還不成熟,還需要學習與改變。就是一個小小的改變,一個小小的技巧,也就會有很大的不同。

       學會用引導,而不是用教導,讓孩子多想想、多試試。趁著年紀小時,讓孩子多多練習自己想,才會擁有問題解決的能力,等到長大才不會凡事都依賴。

       相反地,等到進入國小時,更重要的是學會指令配合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確實執行。不然,一班三十個小朋友,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想法還不天下大亂。小孩子更需要引導,大孩子更需要教導,如果兩個時期搞反了,那問題可就大了。帶孩子不是用一個方式,而是依照孩子的年齡來調整我們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 知識學習並不難,只要拿出一本專業書籍苦讀的一個月,保證你可以說得頭頭是道。但是如何運用,卻是需要經驗累積,並且反覆修正才能內化成智慧。我一直很喜歡帶孩子的過程,這不只是孩子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,更多時候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。

       讓我們一起學習,使用「引導語」而不是「指導語」,更不是高壓的「質問語」,才能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動動腦,喜歡自己思考喔!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86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