躲在鍵盤後面,運用刻薄、尖銳的字眼,挑起別人的情緒,只為了得到一個「讚」,卻不管是否會傷害到別人。這樣的情況,越來越常發生在我們的世界中,特別是在人際關係「虛擬化」的現在世界。常常批判很兇的人,其實根本就完全不認識對方不是嗎?
絕大多數的我們,都是溫和而默不作聲的,當社會充滿乖張而情緒的語言時,我們常常也只是靜靜看待世界的改變。甚至,當自己面對無理取鬧的謾罵,也常常保持著息事寧人的態度,很怕惹禍上身。
「寧得罪君子,不得罪小人」的想法,無形中深深地存在我們的腦中。罵「君子」不會抵抗也不會反駁,但是「小人」卻不一樣,只要一沾上了,比狗皮膏藥還要麻煩,處理不好還會掉一層皮。所以,我們常常悶不作聲,也不會做出任何回應,只要忍一忍就好了。
這種可怕的心態,卻讓我們自己身受其害而不知道。逐漸地,我們身邊的「小人」變得越來越多,「君子」越來越少。只要「不理他」真的就是最好的方式嗎?真得假裝沒有聽到,就可以解決問題嗎?
被人羞辱的感受,並不會因為隔著一個螢幕而有所不同,還是一樣的讓人難以忍受。我們都忽略了「文字」有一種神奇的魔力,短短幾個字,就可以讓人歡天喜地;但是,換了另外一些字句,卻又能讓人感到錐心刺骨的疼痛。「言語霸凌」對人的傷害,常常比被人鞭打還要痛苦。被打往往只傷到筋骨,最多十多天就可以恢復;但是被扭曲的事實,卻會傷到內心深處對人的信任,而留下長久的陰影。
對於成人都已經是如此了,更何況是還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們呢?當孩子面臨到語言霸凌時,請不要對孩子說:「不要理他就好了!」,或是「幹嘛!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呢?」,而是必須要有更具體的方式,讓孩子知道應該如何來面對。
(1)冷靜面對,不生氣:
請不要一開始,就非常生氣的與對方對罵互罵。最初,因為誤會而產生的心結,本來是一個活結,只要說清楚就可以解決的;當兩方的情緒都起來時,往往就變成了一個死結,結果變得越吵越兇。
(2)收集資料,留證據:
不要視而不見,而是收集對方所刻意散布的字句,並且註明時間、網址、內容,如果可以最好是「直接拍照」或「複製螢幕」。留下證據來保護自己,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。
(3)告訴爸媽,求支持:
讓孩子覺得你就是他最大的靠山,給予他面對威脅與壓力的勇氣。最重要、最重要的不要去責怪孩子,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欺負,都是他自己的錯誤。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爸媽的認同,而不是批評。
只是在網路上發洩情緒?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?這樣的理由,合理嗎?其實,我們都一直忽略了「語言」的力量,更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尊重。只要多一點「同理心」,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,生活中不必要的情緒與謾罵,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少。
請給我們的孩子們留下一個更純淨的生活空間吧!
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
「責備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不是污辱人
當人犯錯時,確實需要被糾正、被提醒,才會改過與修正。但是,請不要忘記,人與人之間彼此的「尊重」。最近社會的氛圍中,「禮貌」變得像是一件迂腐的事情,反而要像「酷吏」一般才是王道⋯⋯,但是在帶孩子也是如此嗎?

當在責備孩子時,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初衷,是要幫助孩子變得更好,而不是打擊孩子的自尊。「責備」不是比賽看誰講話比較難聽,也不是比較刻薄,而是要讓孩子願意改過、變得更好。真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數落一次,像是九品芝麻官一樣,罵到孩子完全的都抬不起頭來,事情就可以解決了嗎?
「責備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一定要具體,並且給予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。不然,那絕對不是「責備」而是「罵人」。就算是你罵完了,那又如何?孩子真得會願意傾聽,而改變嗎?我想不關起耳朵充耳不聞,大概孩子才是有問題。
「相罵沒好話」而且常常很傷人,更何況對象是一個孩子呢?帶著罵人的口氣,對著孩子說教時,孩子如果完全不理會,傷到的會是罵人的你;但如果孩子真正聽進去了,傷到的卻會是孩子的心。孩子真得有那麼的「不堪」嗎?真得那麼的「壞」嗎?還是你一時的氣話呢?
不論孩子究竟是「聽進去」或「沒聽進去」,結果都不好,那我們就應該思考,是否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呢?這與「管教」孩子並不違背,孩子畢竟是孩子,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,而不是一切都順著孩子。只是,請記得不要在「盛怒」的情況下處罰孩子,那往往只是「單方面」的發洩情緒,而不是在協助孩子。
請記得「責備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不是製造問題。我們的目標是:「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」,所以除了責備之外,更要讓孩子清楚知道:「應該要做什麼」。其實,那常常被遺忘的事情,那才孩子會改變的關鍵,而不是你罵得難不難聽。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子,難免會聽得似懂非懂時,請帶著他的小手小腳做一遍「正確示範」,往往比你說一千遍「不可以」來的有效多了。
孩子是我們心中的寶貝,需要的是你的引導。請收起你在工作職場的習慣,不要「全身帶刺」的來教導孩子,結果孩子還沒學會之前,就被戳的滿身是傷。

當在責備孩子時,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初衷,是要幫助孩子變得更好,而不是打擊孩子的自尊。「責備」不是比賽看誰講話比較難聽,也不是比較刻薄,而是要讓孩子願意改過、變得更好。真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數落一次,像是九品芝麻官一樣,罵到孩子完全的都抬不起頭來,事情就可以解決了嗎?
「責備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一定要具體,並且給予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。不然,那絕對不是「責備」而是「罵人」。就算是你罵完了,那又如何?孩子真得會願意傾聽,而改變嗎?我想不關起耳朵充耳不聞,大概孩子才是有問題。
「相罵沒好話」而且常常很傷人,更何況對象是一個孩子呢?帶著罵人的口氣,對著孩子說教時,孩子如果完全不理會,傷到的會是罵人的你;但如果孩子真正聽進去了,傷到的卻會是孩子的心。孩子真得有那麼的「不堪」嗎?真得那麼的「壞」嗎?還是你一時的氣話呢?
不論孩子究竟是「聽進去」或「沒聽進去」,結果都不好,那我們就應該思考,是否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呢?這與「管教」孩子並不違背,孩子畢竟是孩子,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,而不是一切都順著孩子。只是,請記得不要在「盛怒」的情況下處罰孩子,那往往只是「單方面」的發洩情緒,而不是在協助孩子。
請記得「責備」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不是製造問題。我們的目標是:「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」,所以除了責備之外,更要讓孩子清楚知道:「應該要做什麼」。其實,那常常被遺忘的事情,那才孩子會改變的關鍵,而不是你罵得難不難聽。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子,難免會聽得似懂非懂時,請帶著他的小手小腳做一遍「正確示範」,往往比你說一千遍「不可以」來的有效多了。
孩子是我們心中的寶貝,需要的是你的引導。請收起你在工作職場的習慣,不要「全身帶刺」的來教導孩子,結果孩子還沒學會之前,就被戳的滿身是傷。
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
不肯說對不起~是沒禮貌,還是怕犯錯
小惠和小瑜兩姊妹,在跳跳床上玩得過於開心了,結果一個不小心,當小惠一跳起來時,正巧小瑜低頭,結果兩個人撞著正著。說實在兩個人都有鐵頭功,基本上就算是撞在一起也不會痛,只是這次很不巧的是小瑜撞到的是鼻子,結果當然是痛的哇哇大哭。
看到小瑜大哭起來,小惠非常著急,一方面想要安慰小瑜,另一方面又想要撇清關係。看著爸媽走過來,小瑜還是依然在大哭,小惠感覺起來變得越來越緊張,所以很直覺的就脫口而出:「我沒有錯,是小瑜撞到我」。當然,這時最重要的是先安慰小瑜為主,因為撞到鼻子都紅了起來,所以就拿冰敷袋冰敷一下。沒想到,才抱起小瑜作冰敷,沒想到這時小惠卻突然大哭起來,一直說:「我沒有錯,是妹妹啦」!
這時要小惠和小瑜說聲:「對不起」,小惠就是像壞掉的錄音機,完全出不了聲音,整個卡在那裡。是小惠沒有禮貌?喜歡狡辯嗎?其實,只是孩子擔心自己犯錯,而卡在那裡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。
這是容易經常出現的情況,基本上僅僅是一個「意外」,也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,就是運氣不好而已。此時,說「對不起」並非是因為「做錯事」,而是因為一種「禮貌」。但是,對於小惠的小腦袋瓜想到的卻不是如此,因為沒有「做錯事」,所以不可以說「對不起」。
孩子都很希望可以在爸媽面前表現好,也很擔心自己會因為「犯錯」而不被疼愛,特別是在三、四歲的孩子身上。當覺得自己被冤枉時,往往就會產生擔心與焦慮的情緒,反而就開始哭鬧起來,期待能獲得到你的諒解,但往往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地。
當面臨這樣的情況時,請不要執著於誰對誰錯,而硬要孩子說出「對不起」。而是先安慰正在哭泣的孩子,讓另一個孩子先暫時等待,等到一切都穩定下來後,才和孩子說明:「有時候說對不起是一種禮貌」。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擔心犯錯,而不敢承認自己的行為,反而導致大人覺得他在狡辯而被處罰的情況出現。
當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時,請先了解孩子是怕犯錯,還是沒禮貌。如果只要承認「錯誤」,就會被「處罰」的話,那孩子當然也就不願意說「對不起」。請教導孩子說「對不起」是一種禮貌,而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。
看到小瑜大哭起來,小惠非常著急,一方面想要安慰小瑜,另一方面又想要撇清關係。看著爸媽走過來,小瑜還是依然在大哭,小惠感覺起來變得越來越緊張,所以很直覺的就脫口而出:「我沒有錯,是小瑜撞到我」。當然,這時最重要的是先安慰小瑜為主,因為撞到鼻子都紅了起來,所以就拿冰敷袋冰敷一下。沒想到,才抱起小瑜作冰敷,沒想到這時小惠卻突然大哭起來,一直說:「我沒有錯,是妹妹啦」!
這時要小惠和小瑜說聲:「對不起」,小惠就是像壞掉的錄音機,完全出不了聲音,整個卡在那裡。是小惠沒有禮貌?喜歡狡辯嗎?其實,只是孩子擔心自己犯錯,而卡在那裡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。
這是容易經常出現的情況,基本上僅僅是一個「意外」,也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,就是運氣不好而已。此時,說「對不起」並非是因為「做錯事」,而是因為一種「禮貌」。但是,對於小惠的小腦袋瓜想到的卻不是如此,因為沒有「做錯事」,所以不可以說「對不起」。
孩子都很希望可以在爸媽面前表現好,也很擔心自己會因為「犯錯」而不被疼愛,特別是在三、四歲的孩子身上。當覺得自己被冤枉時,往往就會產生擔心與焦慮的情緒,反而就開始哭鬧起來,期待能獲得到你的諒解,但往往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地。
當面臨這樣的情況時,請不要執著於誰對誰錯,而硬要孩子說出「對不起」。而是先安慰正在哭泣的孩子,讓另一個孩子先暫時等待,等到一切都穩定下來後,才和孩子說明:「有時候說對不起是一種禮貌」。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擔心犯錯,而不敢承認自己的行為,反而導致大人覺得他在狡辯而被處罰的情況出現。
當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時,請先了解孩子是怕犯錯,還是沒禮貌。如果只要承認「錯誤」,就會被「處罰」的話,那孩子當然也就不願意說「對不起」。請教導孩子說「對不起」是一種禮貌,而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。
哥哥的壞脾氣~手足競爭
孩子很不乖?很愛生氣?喜歡無理取鬧?有時問題不是出在孩子本身,而是出在弟妹的身上。哥哥和弟弟,只要兩人分開帶,一切都很OK,就像是可愛的小天使。但是,只要兩個人湊在一起,只要不到幾分鐘,不是兩個人搶來搶去,要不就是一個哭著告狀,搞得全家雞飛狗跳。很多時候,並非是孩子不乖,而是我們有意無意之間,去「鼓勵」孩子們之間的競爭呢?
當孩子相差2歲半到3歲半之間,手足競爭的風險最大。特別當是一個4歲、一個2歲的時候,往往是爸媽最頭痛的時候。因為4歲的哥哥,正在發展學習如何「掌控權力」;偏偏2歲的弟弟,開始發展「自我概念」而不受控制。在發展階段上,兩人做的事情都是對的,但是發展目標卻是相互衝突。這時更需要父母運用智慧來幫助孩子,千萬不要一再地要求哥哥要讓弟弟,不然往往會導致手足之間更多的摩擦。
這時,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說:「你是哥哥.......」,難道當哥哥就應該「倒楣」嗎?結果不單單沒有鼓勵到孩子,反而會讓哥哥變得想要去模仿弟弟,而出現「退化行為」,結果反而讓哥哥更容易被處罰。
此時,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盡量地減少「比較」,減少彼此的競爭關係。請不要用弟弟的表現來威脅哥哥,例如:「你看弟弟都可以乖乖坐好」或「如果你不乖,那我就給弟弟」掛在嘴邊,這只會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。哥哥如果做錯事,可以直接的責備,但是請不要用弟弟來當處罰的藉口。不然孩子往往會覺得,只要弟弟也做錯了,那就不會有事了,反而會出現故意陷害弟弟的情況,到時問題可就更麻煩了。
「吵架」並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事情,而是因為溝通技巧不成熟,所以出現的暫時情況,只要沒有動手傷害對方,請不要過度的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。 當兄弟之間發生爭吵時,請不要當「裁判」,不然兩邊都覺得你偏心,反而讓狀況變得更加的複雜。當衝突發生時,先將兩個人分開來,讓孩子自己決定是要原諒對方,還是一起處罰。此時,孩子們往往會決定要原諒對方,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。
對於哥哥而言,弟弟雖然有時候很好玩,但卻也搶了媽媽對我的關注,也因此會出現又愛又恨的情緒。其實,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「父母全心全意的愛」,在哥哥的內心中,偶爾也會希望回到弟弟還沒出生的時光,可以黏著妳、靠著妳。請安排孩子與妳單獨去玩的時間,這個約會是孩子最期望的「獎勵」。
當孩子相差2歲半到3歲半之間,手足競爭的風險最大。特別當是一個4歲、一個2歲的時候,往往是爸媽最頭痛的時候。因為4歲的哥哥,正在發展學習如何「掌控權力」;偏偏2歲的弟弟,開始發展「自我概念」而不受控制。在發展階段上,兩人做的事情都是對的,但是發展目標卻是相互衝突。這時更需要父母運用智慧來幫助孩子,千萬不要一再地要求哥哥要讓弟弟,不然往往會導致手足之間更多的摩擦。
這時,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說:「你是哥哥.......」,難道當哥哥就應該「倒楣」嗎?結果不單單沒有鼓勵到孩子,反而會讓哥哥變得想要去模仿弟弟,而出現「退化行為」,結果反而讓哥哥更容易被處罰。
此時,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盡量地減少「比較」,減少彼此的競爭關係。請不要用弟弟的表現來威脅哥哥,例如:「你看弟弟都可以乖乖坐好」或「如果你不乖,那我就給弟弟」掛在嘴邊,這只會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。哥哥如果做錯事,可以直接的責備,但是請不要用弟弟來當處罰的藉口。不然孩子往往會覺得,只要弟弟也做錯了,那就不會有事了,反而會出現故意陷害弟弟的情況,到時問題可就更麻煩了。
「吵架」並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事情,而是因為溝通技巧不成熟,所以出現的暫時情況,只要沒有動手傷害對方,請不要過度的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。 當兄弟之間發生爭吵時,請不要當「裁判」,不然兩邊都覺得你偏心,反而讓狀況變得更加的複雜。當衝突發生時,先將兩個人分開來,讓孩子自己決定是要原諒對方,還是一起處罰。此時,孩子們往往會決定要原諒對方,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。
對於哥哥而言,弟弟雖然有時候很好玩,但卻也搶了媽媽對我的關注,也因此會出現又愛又恨的情緒。其實,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「父母全心全意的愛」,在哥哥的內心中,偶爾也會希望回到弟弟還沒出生的時光,可以黏著妳、靠著妳。請安排孩子與妳單獨去玩的時間,這個約會是孩子最期望的「獎勵」。
閱讀不是天生的能力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
「人」與「書」並不是天生互相吸引的,一開始,必須有說合媒介的角色。
一個從來不閱讀,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,是難以協助孩子進入閱讀。 ~艾登斯
閱讀不是先天的能力,它需要有「人」的引導。「閱讀」不像呼吸、說話、吃飯是與生俱來的,即便是沒人教,孩子也在生活中自然的學會。也因此,孩子的「閱讀能力」更需要我們從小的引導與培養。
「閱讀」是非常複雜的過程,一來要眼睛的配合,仔細地分辨一堆密密麻麻的方塊字體;再來又要這些方塊,轉換成為聲音;這樣還不夠,因為這一個一個的音就像是密碼一樣,還要分段或組合才能轉譯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「閱讀」就像是拿著藏寶圖,在未知的海洋中尋找寶物一般,充滿的挑戰與樂趣,就是在猜測與探索的過程中享受著未知的樂趣。然而,我們就是孩子這稍船上的「領航員」,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;而不是手執鞭子的「船長」,鞭斥著孩子孩子往前邁進。
孩子是否覺得閱讀有趣,取決的並非是孩子讀的學校,也並非是老師是否嚴格,而是我們如何的引導。讓孩子愛和我們膩在一起的時候,抱著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。我們以身作則的示範,讓孩子看到我們在讀書、喜歡閱讀,孩子也自然會去模仿,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。
當孩子在幼稚園階段,我們可以使用三個訣竅,讓「親子閱讀」變得更加的容易:
(一)「好環境」:
書本不是裝飾品,請不要將它鎖在書櫃裡,而是拿幾本書放在客廳,讓你和孩子可以自己輕鬆地拿到。在沙發旁邊,放一兩本自己喜歡的書,有空就拿起來翻翻,孩子往往會受到「好奇心」的驅使而湊過來想要和你一起看。
(二)「有起伏」:
在念故事時,請記得要有起伏、有韻律。透過你的說話的速度快慢、聲音的大聲小聲,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的情境當中,孩子很自然地就會深深的被吸引住。請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念,好像和尚在唸經一樣,那往往只會讓孩子覺得很無聊,還不如趕快去睡覺。
(三)「賣關子」:
說故事與看電視其實都是一樣的,等到最關鍵的地方,總是要「稍等一下進廣告」。當講到最高潮的地方時,請稍稍停頓一下,不要急著翻到下一頁,讓孩子有思考的時間。讓孩子猜猜看,會發生什麼事情呢?然後,再慢慢地翻開下一頁,看他想得對不對。
然而,孩子畢竟是孩子,不可能每一次都乖乖的跟你一起看書。如果孩子動來動去時,也不用過度責備,可能是孩子累了,也可能是孩子對這本書正巧沒有興趣。請記得,這時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喜歡「書本」的氛圍,而不是提早讓孩子準備考試。請不要讓「親子閱讀」變成一種額外的壓力。
「閱讀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孩子是否喜歡「書」,全靠我們如何的引導。讓孩子愛和我們膩在一起的時候,抱著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。
「人」與「書」並不是天生互相吸引的,一開始,必須有說合媒介的角色。
一個從來不閱讀,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,是難以協助孩子進入閱讀。 ~艾登斯
閱讀不是先天的能力,它需要有「人」的引導。「閱讀」不像呼吸、說話、吃飯是與生俱來的,即便是沒人教,孩子也在生活中自然的學會。也因此,孩子的「閱讀能力」更需要我們從小的引導與培養。
「閱讀」是非常複雜的過程,一來要眼睛的配合,仔細地分辨一堆密密麻麻的方塊字體;再來又要這些方塊,轉換成為聲音;這樣還不夠,因為這一個一個的音就像是密碼一樣,還要分段或組合才能轉譯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「閱讀」就像是拿著藏寶圖,在未知的海洋中尋找寶物一般,充滿的挑戰與樂趣,就是在猜測與探索的過程中享受著未知的樂趣。然而,我們就是孩子這稍船上的「領航員」,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;而不是手執鞭子的「船長」,鞭斥著孩子孩子往前邁進。
孩子是否覺得閱讀有趣,取決的並非是孩子讀的學校,也並非是老師是否嚴格,而是我們如何的引導。讓孩子愛和我們膩在一起的時候,抱著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。我們以身作則的示範,讓孩子看到我們在讀書、喜歡閱讀,孩子也自然會去模仿,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。
當孩子在幼稚園階段,我們可以使用三個訣竅,讓「親子閱讀」變得更加的容易:
(一)「好環境」:
書本不是裝飾品,請不要將它鎖在書櫃裡,而是拿幾本書放在客廳,讓你和孩子可以自己輕鬆地拿到。在沙發旁邊,放一兩本自己喜歡的書,有空就拿起來翻翻,孩子往往會受到「好奇心」的驅使而湊過來想要和你一起看。
(二)「有起伏」:
在念故事時,請記得要有起伏、有韻律。透過你的說話的速度快慢、聲音的大聲小聲,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的情境當中,孩子很自然地就會深深的被吸引住。請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念,好像和尚在唸經一樣,那往往只會讓孩子覺得很無聊,還不如趕快去睡覺。
(三)「賣關子」:
說故事與看電視其實都是一樣的,等到最關鍵的地方,總是要「稍等一下進廣告」。當講到最高潮的地方時,請稍稍停頓一下,不要急著翻到下一頁,讓孩子有思考的時間。讓孩子猜猜看,會發生什麼事情呢?然後,再慢慢地翻開下一頁,看他想得對不對。
然而,孩子畢竟是孩子,不可能每一次都乖乖的跟你一起看書。如果孩子動來動去時,也不用過度責備,可能是孩子累了,也可能是孩子對這本書正巧沒有興趣。請記得,這時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喜歡「書本」的氛圍,而不是提早讓孩子準備考試。請不要讓「親子閱讀」變成一種額外的壓力。
「閱讀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孩子是否喜歡「書」,全靠我們如何的引導。讓孩子愛和我們膩在一起的時候,抱著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