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

發明的第一步~同理才能找出需求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最近看了一本書,超值得推薦給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喔!書名是「用手走路的發明王」。 書中的中有一個觀點,真的有打動我:「發明的第一步,不是知識,而是同理心」。




        許多偉大發明家,並沒有高深的學歷,也沒有淵博的知識,為何卻可以創造出偉大的發明。我們最常說的,就是因為他們比較「努力」。這個觀點倒是有點奇怪,沒有正確的目標,似乎再如何努力好像沒有多大的用處。

        透過真正的發明家的現身說法,他認為最重要的是「同理」。因為能「同理」別人的困擾,希望可以幫別人解決問題,才能找出問題的核心,並且想方設法的克服一道一道的難關。知識不足可以學習,技術不夠可以磨練,材料不行可以尋找,唯一唯一無法替代的就是你的「想法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發明」不是因為你有比別人更多的知識、更高的智慧,而是你有一個「想法」。有想法的人很多,發明出來的東西也很多,但是為什麼最後改變生活的卻很少呢?因為只有你需要並沒有用,而是大家也都需要才行,不是嗎?不然發明,只是一個人的「勞作」而已。

        最近,非常流行STEAM教育,在暑假期間更有許多夏令營,帶著孩子學科學、玩數學、做機器,學習創造出不同的作品。透過遊戲與互動中,讓孩子學習當一個「小創客」,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動。但倘若這些學習都是技巧上的學習,而不是出自於內心的想法,也就沒有真正的打到核心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科學是理智的,但不是無情的。除了科學思維之外,更要培養孩子的「感受」。就是要先能同理的感受,才能在生活中察覺別人的困難,並且轉換成發明的動機。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一點感覺也沒有,又如何能找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?就算是最後努力做出來,最後應該也是乏人問津的,不是嗎?

        改變世界的發明,常常是源自於一個「簡單的想法」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想不到呢?因為,想法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察覺別人的需求,同理別人的感受。 你想要當個發明家嗎?請先學會將心變得柔軟,學會觀察別人,找出別人的困擾吧!


        真得很推薦,在暑假期間給大孩子們看一下。透過真實人生的故事,更容易說服孩子接受,但請不要趁機說教,又把孩子訓了一頓。就讓孩子自己閱讀中,自己慢慢用心的感受吧!或許孩子當下並沒有感覺,但是有一個印象之後,多年之後當他想起時,也就會自己再慢慢細讀了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223

做這個有什麼用......累積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學東西好像就是要有一個目的,沒有目的的東西,就是浪費時間?很多時候,我們都在灌輸孩子這個觀念,但是這真的是正確嗎? 



        很多時候,在最初學習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用途,但是當需要時卻可以順手使用,你不覺得這樣也不錯啊。不是現在沒用的事情,就是在浪費時間,其實反倒是一種累積、一種嗜好、一種調適。

        大家可能不知道,光光老師的嗜好是做「軟陶」,一種黏土放進烤箱後定型,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公仔。我一做就做了五、六年,有上百件作品。但如果說做軟陶有什麼用途?還真得沒有,就是只是好玩而已,或者是偶爾拿來送人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,在幾年前到美國進修時,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,雖然有專業背景,但英文破破爛爛的,真得很難和本地的美國同學打好關係。這時讓我拉攏同學與老師最好的工具,你覺得會是什麼呢?

        我想你也猜到了,就是最沒有用的「軟陶」,比任何有用的技能,更能讓你與眾不同。基本上,幾乎就像是在下訂單一樣的,如雪花般的飄過來,連要拒絕也都很困難。

        許多事情在當下是沒有用的,但不代表沒有價值。喜歡做餅乾,難道一定要要去做麵包師傅嗎? 難道不能成為與另一個人溝通的工具嗎請不要以有用、沒用來評斷孩子的興趣,當一切都變得有目的時,那就不是一個嗜好,而是另一個工作。


        動機才是人們不斷學習、努力探索的原因。當初在玩軟陶時,還在Yahoo申請一個部落格,就是想要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。強迫自己每兩週就要寫一篇文章,藉由分享的喜悅,就連寫文章也不覺得累,不知不覺得就持續了好一陣字,直到Yahoo關掉部落格為止。現在回想起來,目前持續寫作的習慣,也是在那時候養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累積」,日後總有一天,自然也就能展現出價值。世界上沒有白做的工作,過去曾經努力的事情,都會轉化成生命中的養分,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結出果實。


        最後附上,送給我做感謝的「作文老師」的軟陶小禮物,當然只剩下照片。你能猜到作品中隱藏的「字」嗎?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97

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

你是笑屁啊 ~ 其實我很害羞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

「攻擊行為」不一定是孩子脾氣壞,或是很暴力,有時可能是因為孩子太過「害羞」。不是你看錯了,真得是害羞,害怕跟別人一起玩所導致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攻擊行為」因為目的性,可以分成「情緒性」和「工具性」。前者是由於情緒暴躁,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;後者是攻擊行為當作工具,已達到期望的目的。 在四歲以前,絕大多數的攻擊行為都是「工具性」的。要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時,最好的方式不是處罰,而是教導孩子用更好的「工具」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前一陣子,碰到一位三歲大的小男孩,跟同學玩的時候常常會有攻擊性,搞到老師和爸媽都頭痛不已。在他玩汽車時,有一個小朋友很開心的走向他,對他微笑的說:「可以跟你一起玩嗎?」

        這小男生卻連頭都不轉,完全不看他的說:「你是笑屁啊~」

        當場不只是小朋友被嚇傻了,連在旁邊的我也呆住了。還好這位小朋友個性很好,自己就默默走到旁邊,去找其他的小朋友玩,一下子就忘記了。(當然這個小朋友是特別挑選,請他來幫忙的,如果是一般情況下肯定會吵起來)

        我仔細觀察那個小男生,當別人轉身離開的瞬間,居然呼出一口長氣,顯露出一副「鬆了一口氣」的表情。其實,他不是在「生氣」,而是揮舞「蒼蠅拍」。對他而言,要跟人一起玩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他只想要自己一個人玩,不想要別人加入。

         而「你是笑屁啊~」這句話,是他試過最有效的方式,只要一說,不是他被大人架走,就是別人哭著離開。反正不論是哪一種,對他都是好結局,因為別人就會不見,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。 不知不覺的,他就把這句話當作一個「工具」,就像是「蒼蠅拍」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問題的根源,不是孩子愛生氣,所以使用高壓的用處罰、打罵,基本上也沒有多大的用處,因為孩子卡住的是:別人一起玩的焦慮感。所以,幫孩子先找到一個個性溫和的好朋友,讓孩子熟悉如何和別人一起玩,等到焦慮消失了,孩子自然也就會改變了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,也不是包容,而是爸媽用心的理解,並且運用智慧的引導。先了解孩子,才能協助孩子。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,需要你用心地去看,仔細的去聽,從線索中察覺,才能幫孩子走出問題。
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60

做人要看輕自己,寫錯了是「清」
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「人要看清自己,不是看輕自己」。這不是在討論人生哲理,而是要和大家分享,帶孩子寫作文的小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寫文章有很多不同的方式,不論是條例式、樹枝圖、心智圖等等許多不同的方式,這些方式我都嘗試過。但是對我而言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拿出紙筆,直接將想到的全部寫下來,也就是 Free Writing



        就像是這句我很喜歡的標題,其實是在寫草稿時,其中一個很無心的錯誤。原本是想要寫『做人的第一件事,就是要看清自己,找到自己的定位.......」,結果居然筆誤把『清』錯寫成『輕』,意思一整個不一樣。但是,這個無心的小錯誤,卻讓我靈機一動的寫下一個「標題」——看清自己,不是看輕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在Free Writing中,更容易靈光一現,反而可以寫出更跳的字句。我本來也就喜歡寫東寫西,寫字也不會感到手酸,也才能適合使用這個方式。相反地,如果是不喜歡寫字的人,用這個方式大概會瘋掉吧!相反地,目前最熱門的「心智圖」的策略,我個人倒是很少在寫文章,只有在寫演講稿時才會使用的。因為演講需要架構、層次,才能讓聽眾比較理解內容之間的關聯性。寫文章的重點不在於「方式」,而在於想要「傳達」什麼?

        孩子寫不出文章,最常見的原因就「規則太多」,把孩子搞得束手束腳的,好像不論如何做都錯。最後,孩子連「表達意見」都不敢說,當然也就寫不出東西來。作文好不好沒標準答案,內容不通順可以修飾;結構不完整可以補強,但是唯一不能替代的就是個人的「想法」。但是,孩子卻在反覆的修正中,失去勇敢表達想法的能力,變得一直都只敢打「安全牌」,當然寫得就很平淡而無趣,好像在寫流水帳。寫文章搞到好像在練說謊,當然怎麼樣也寫不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寫文章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要孩子將這個「題目」,找三個人好好的分享。讓孩子在聊天中,大膽地說出來自己的想法。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,讓大腦思考;從別人的對答中,修正表達;透過聽到自己的話語,增加記憶。只要一件事情,找到「三個人」說出來,自然在大腦裡就有草稿,也就寫得出東西來了。這比你緊緊盯在旁邊,看孩子坐在桌前發呆,不是更有幫助嗎?

        對於三、四年級的孩子,因為剛剛才學寫作文,很容易因為要想字如何寫,導致忘記剛剛自己說過的話。所以常常寫一句話就停頓好幾次,甚至寫到最後卻是寫出另一個句子。爸媽可以給予協助,幫孩子寫一下小筆記,稍微紀錄一下孩子說的話,適時給孩子一點提示喔!請記得我們是在練習寫作文,又不是在考生字。如果碰到一個字不會寫,就要去翻一下字典,原本好不容易想到的思緒,又一下子被打斷了,當然也就越寫越慢、越寫越心酸。

        帶著孩子寫文章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孩子覺得,寫作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。先讓孩子學會勇敢表達,不要看輕自己的能力,也才能漸漸寫出好文章。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46

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

聰明不只在書裡

    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  廖笙光 技術長

       把日常生活的小事做好,就是大智慧。

        不知道為何,照顧好孩子的工作,好像連家事也都包含在裡面,一早起來打掃地板、擦地板、整理床鋪、換衣服、準備早餐。等到孩子上床就寢後,還要洗碗、洗衣服、晾衣服的。一大堆的事情等待著爸媽要做,那孩子呢?看卡通、寫作業,只要乖乖地等待就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在七歲之前,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培養「生活自理」的能力,才能準備進入小學的生活。孩子在生活的小事情上,可以完全「獨立」而不需要協助,也才能在三十個人的大團體中自在的生活。但是,孩子們在進入小一前,真得準備好了嗎? 可以自己準備衣服、自己洗澡、自己收拾書包嗎? 還是都還要依賴爸媽呢?

       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「獨立」,還願意承擔「責任」。為了要證明自己已經「長大了」,孩子也可以分擔一些簡單的「家事」,甚至還會引以為榮的。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,學會之後也就沒那麼感興趣,也會想要偷懶、賴皮,這時也更需要爸媽的堅持。孩子可以和你交換「家事」,但是絕對不可以完全不做,因為那就是最初的「責任感」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工作,絕對不是只要「讀書」而已。全部一切都幫孩子打理好,不要干擾到孩子的讀書時間,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不喜歡書。相反地,就是因為工作很辛苦,孩子才會更願意去看書、更喜歡學習。因為「看書」反而比較輕鬆,不是嗎? 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,但為何我們還要幫孩子做的那麼多呢?

        請不要幫孩子做得太多,全部都是媽媽一手包辦,孩子只顧著埋首讀書。不願意蹲下,又怕弄髒手,凡事只出一張嘴,就算再聰明又如何呢? 等到二十年後,要出社會時,別人是請他來「做事情」,又不是請他來「出主意」,到時到底要怪他個性不好,還是我們照顧太好呢?

        仔細觀察孩子們,你就會發現兩、三歲時,孩子就非常喜歡模仿大人做事情。等到四、五歲,孩子開始不再滿足於「扮演遊戲」,更喜歡從事「真實任務」。這時也就是最好的時機,幫孩子培養出分擔家事的好習慣。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這樣的動機,只是看我們當爸媽的如何的引導。


        生活自理中的瑣事,才是決定孩子成就高低的關鍵。就是因為比別人更願意動手,不怕弄髒雙手、能處理好小事情,也才更容易在人群之中脫穎而出。「愛」不是給予,而是引導,就是願意自己動手做,孩子才會越來越茁壯喔!

同文刊載於《親子天下嚴選》 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5132